亚洲周刊专区

李克强召开17万干部会议 中国8兆救经济

报道:柳元

李克强召开17万干部视频会议,推出12兆救经济计划。外媒认为堪比1962年刘少奇“七千人大会”。

但如今北京并没有因为经济问题而出现权力动荡,境外猜测可说引喻失义。经济形势需要大刀阔斧的创意,放宽打房、退税、加强公共建设、汽车下乡津贴等都是重点。

中国国务院在5月25日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计有17万名县区级干部参加,这是自2020年疫情以来,第二次同等规模的全国大会议。

第一次是2020年2月23日,中共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该次会议同样也有17万人参与,两次都是中共建政以来最大规模的电视电话会议。

最大规模救市行动

这次会议被视为挽救经济的重要会议,会上提出的各种措施总共带动12兆人民币(下同,约7.9兆令吉)资本的释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挽救经济行动,规模甚至比2008年温家宝政府的“4兆救市计划”还要大。

这次17万人干部大会规模空前,而且是由总理李克强主持,而非国家主席习近平,因此被部分境外媒体将其与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相提并论,并暗示习近平权力不稳。

政治斗争?过度解读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主要是检讨大跃进中“大跃进”及大饥荒的问题,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但在1月27日的全体大会上,国家主席刘少奇在书面报告以外,口头报告则加入“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定调,使毛泽东极为不满,引发及后系列权力斗争。

但17万干部大会与“七千人大会”极为不同,会议由李克强主持,而非习近平主持,李克强也没有作出类似的破格“发言”。把17万干部大会视为中共权力高层的政治斗争,被视为过度解读。

李克强召开17万干部大会许多内容都其来有自,准备经时,并非临时起意。

稳市场主体 保就业民生

早在大会前一个礼拜的5月17日至19日,李克强到云南考察3天,在昆明召开“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座谈会”,江苏、浙江、广东、四川、辽宁等中国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共12省省长视讯出席,当时就提出“要用改革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突出就业优先,通过稳市场主体来保就业保民生”。

在5月15日,人民银行及银保监亦公布首套房的贷款利率调整为不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20个基点(即0.2厘),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以来,首次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自3月以来也有超过20个城市推出取消限售或缩短房屋限售年限,对二手房市场起了刺激作用。

经历几个月铺垫,因此在5月25日下午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统一了全国认识,将“稳增长”视为当急要务,方向包括“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国务院也在26日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专项督查。

会议前两天,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稳经济33条”,涉及刺激经济的金额达到12兆,是中共建政以来规模最大的刺激经济措施。

方案在5月31日正式落地,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正式对外发布,总共涉及财政、货币金融、稳投资促进消费、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本民生等6个方面共33项措施。

33项措施牵涉的金额多达12兆人民币。

主力支援中小微企

提振经济措施当中,支援中小企是重中之重,在5月31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工信部、人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举行政策解读发布会,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33项措施中有14条24处支持中小微企,占总措施比例约三分之一。

相关措施包括增添留抵退税额1400亿元人民币,又要求抓紧办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留抵退税并加大扶持。

今年新增1兆元以上的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再担保合作业务规模中,支持范围也涵盖中小微企。

40%政府采购留中小企

文件还明确提到,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力度,将面向小微企业的价格扣除比例由6%至10%,提高到10%至20%;政府采购工程预留面向中小企业采购的份额从30%以上提升至逾40%,非预留项目要给小微企业评审优惠,增加中小企合同规模。

主力支援中小微企,源于4月经济数据当中,失业异常突出,4月全国城镇失业率增加0.3%,达6.1%,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更升到18.2%,而高考毕业季在6月、大学毕业季在6月至7月到来。

扶小企解决青年就业

今年预计大学毕业生人数更会创历史新高,达到1076万,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倘若青年失业率持续急升,将会带来严重社会不安危机。

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的任泽平就指出,中国中小微企占城镇就业率约80%。

由此可见,解决青年失业的主力仍然落在中小微企身上,因此中小微企的发展是这次挽救经济的重点。

中国也针对重点汽车行业加以津贴,推出“汽车下乡”,要在下沉市场将汽车普及化,也推出优惠与补贴,务求激活汽车行业,在整个供应链带来“连锁效应”,为提升宏观经济大盘发挥积极作用。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胜预期 但通缩风险犹在

(北京25日讯)在第一季度经济表现好于预期之后,分析师上调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不过,他们看到更多迹象显示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或将难以摆脱通缩压力。

据彭博对经济学家的调查预期中值,预计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4.8%,高于上月调查中预测的4.6%,也更接近政府设定的5%左右的增长目标。

通胀预期低于3月时的调查,显示在房地产市场滑坡后家庭支出持续疲软。目前预计2024年消费者价格(CPI)升幅平均为0.6%,低于之前预期的0.8%。工业品出厂价格料平均下降0.6%,是3月预测值的两倍。

中国经济今年开局表现意外强劲,受海外需求以及中国政府推动发展先进技术的努力提振。不过,大部分反弹出现在1月和2月。

3月消费动能减弱,住房市场进一步下滑,预示着2024年剩余时间政府可能需要拿出更多刺激措施来应对挑战。

华宝信托宏观分析师聂文表示,房地产及其上下游行业全线萎缩,持续拉低社会预期和总体需求;迫切需要政府投资来稳定或提振需求。

房市低迷风险最大

受访的15位经济学家中,有9位认为房地产市场低迷是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风险,4位认为低通胀和疲软的国内消费是最大担忧。在中国应如何应对的问题上,经济学家也有类似分歧,其中支持房地产投资的措施位居榜首,其次是加快公共支出。

尤其是地方政府一直在削减支出,因为许多地方政府都在努力应对债务问题。

在多年来的表外举债激增之后,他们现在面临来自税收和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的冲击。

中央政府此前表示计划加大财政支出力度,以提振经济。不过,政府债券发行速度一直慢于预期,部分原因是在缺乏合格项目的情况下,政府仍在想办法将去年所筹资金投出去。

中央政治局会议料将在本月晚些时候举行,投资者密切关注以从中寻找未来几个月经济政策可能如何调整的线索。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