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马智礼:教育改革需教师配合

(吉隆坡14日讯)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说,基于教师是了解相关程序和过程的前线人员,任何教育改革进程都需要他们的配合才能成功。 

他说,无论政府拟定多么详细或完善的蓝图,若没有教师的参与,这些蓝图只会沦为失败,因此若要让教师投入实行这些蓝图,政府就必须要和教师的相关组织,如全国教师专业职工总会(NUTP)维持良好关系。 



他说,尽管外界认为教育部和教专的关係是合作伙伴,但他认为大伙儿是教育领域大家庭的一分子,如果没有获得这些教师提供建议或贡献,教育部提出的任何措施就无法取得所要的成果。 “教育部也和教专针对许多课题对话,当中包括减少教师们的负担等,这些课题都已成为教育部政策,为此,我们将继续邀请教专讨论相关政策。” 

马智礼今日为教专总部主持开幕时,发表上述谈话出席者包括全国教师专业职工总会主席阿米努丁。

他也说,重塑文明已成一大重点,因此教师们肩负着一个重大使命,就是推动这个新文明的重造过程。

“无论是重造社会,或者是将我国再度发展成为亚洲之虎,每个人都必须具备认真和积极的态度,才能把任何事情做好。”

减教师工作负担成效不大



阿米努丁直言,教育部虽然宣称教师的工作负担已减少50%,但实际上成效并没有很大。 

他说,教育部按照特定阶段实行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政策正进入中期,要看到真正的成效需等到政策进入长期阶段。 

他说,教专对于减少教师工作负担的诠释,就是教师不再进行任何与职业无关的事务,基本上他们必须完成其他部门负责的事项,为此,我们希望教育部能更全面的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不过,我们还是对于教育部在这方面的表现感到满意,因为他们会在这方面向我们征询意见。” 

他也希望,教育部能解决已婚教师和配偶分隔两地的问题,并认为此举能激励这些教师完成当局的使命。

反应

 

言论

2030教育新愿景/林国安

当前时代变革,全球性大趋势,如数字化、知识经济、人工智能应用等,正影响着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

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方式也发生根本性变革,教育学界在反思如何拓宽对教育价值功能的认识,即从传统的“经济增长”的发展视角转向“包容性增长”的概念。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只停留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上,还应能够协调个人、社会和环境发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教育2030:未来的教育与技能项目”,并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发布《OECD 2030学习框架》和《OECD学习罗盘2030》,聚焦包容性学生学习发展,提出全球2030教育新愿景:追求个体和社会福祉。

根据OECD的诠释,“福祉”(Well-being)的意涵不仅仅与获得物质资源(如收入与财富、工作与工资、住房)的机会相关,还与生活和环境的质量(包括健康、公民参与、社区发展、安全、生活满意度、教育、环境等)关系密切。

个人助提升社会福祉

两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个人和社会的福祉,而且个人福祉有助于社会福祉指数提升,社会福祉指数提升保障个人幸福感获得。

《OECD 2030学习框架》和《OECD学习罗盘2030》启示人们以全新视角思考教育目标任务、教育生态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诸领域的改革,以实现上述教育新愿景。

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任务在于培养面向2030未来世界的学生及其必备能力。

这“能力”是一个包含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概念。人们通过教育掌握知识、技能,具备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以应对复杂社会发展的需求、创造美好的未来。

然而,未来世界毕竟是充满变革且不稳定、不明确的。教育还得建构“学生主体性”,帮助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自定航向,从教育中完成蜕变,成为教学认识、实践和发展的主体,亲身体验学习历程,收获愉悦感,激发终身学习的热情,最终实现自身和社会的福祉。

界定“学生成功”内涵

这是面向2030学习的核心,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从重视学习结果到重视学习过程的转变,重新界定了“学生成功”的内涵。

OECD 2030教育新愿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旨是相吻合的: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生学习的机会;使学习者掌握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为环境完整性、经济可行性和公正社会做出明智的决定并采取负责任的行动,以有效应对世界正面临的相互关联的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形塑美好世界。

综观近年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牵涉很多利益攸关者的生态系统。为了履行教育缔造个人和社会福祉的承诺,以下一些原则常被遵循以适应教育体系变化的需要:

(一)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并确保在教育中和通过教育实现公平、机遇与包容。

(二)学校课程教学内容递增,学生需要从“多用点时间学习”转型“高质量地利用学习时间”,以充分掌握学科的关键概念。

(三)课程实施存在效益滞后性特点,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之间也存在差距,学校需要被赋予自主权以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切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学习需要。

(四)创新课程,包括科技融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驾驭未来的能力,但必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从社会、经济和技术变革中感受到获得感,避免数字鸿沟。

(五)教师的角色和专业发展重新定位,确保更好地发挥创造性指导者和学习促进者的作用,以及增能课程开发专业职责。

(六)发展教育系统面向2030变革社会和塑造未来的关键能力,包括创造新价值、协调矛盾困境、承担责任等能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