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吴建成:办学不易
独中勿“各走各路”

(加影21日讯)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小型独中发展专组主任吴建成认为,国内不少独中都是抱着“各走各路”的办学态度,学校之间相互批评而造成负面竞争。

他指独中要办学已不易,中大型和小型独中若再各走各路,受害的还是华教和学子。



“独中办学人力单薄,华社唯有团结起来才能带动发展;小型独中需得到大型独中的协助,不应出现大型独中‘自己走自己的路’独自发展,却独留小型独中苦撑。”

吴建成今日在2019年全国小型独中发展交流会上致词时直言,小型独中如今面对学生来源、师资、物资和财源不足的困境,他们在办学方面都一直苦撑。

他说,一些小型独中的董事部没有认真办学,更没有认真看待学校的要求,有者甚至抱着得到筹款,熬过一天是一天的被动想法。

“很多(小型独中)的校长和行政主任,至今仍未做好心理准备面对教育转型,他们应付不了这一切变化。”

企业家助独中发展



吴建成认为,私人企业家可运用企业力量如捐款和资助提升独中发展。

他说,不少企业领袖如杨忠礼集团创办人已故丹斯里杨忠礼博士、IOI 集团创办人已故丹斯里李深静等都出钱出力,为华教贡献。

询及柔佛永平中学3 年后将走向国际化引起华教人士担忧将失去独中的办学特色,吴建成指虽然将走向国际化,但永中办学方针和理念始终如一,外界无需对此担心。

在场者包括董总副主席杨应俊和拿督李官仁、秘书长黄再兴等。

黄再兴:应互相扶持

黄再兴强调,中大型独中与小型独中之间不应只存有竞争关系,反之应发挥守望相助精神,相互扶持成长。

他说,中大型和小型独中双方在办学策略上应发挥分工精神,展现蓝海思维,例如在发展技职课、特辅教育和资源共享,这样可避免华社资源重复投入造成浪费。

他指董总意识到小型独中须投放更多资源办学,因此,一直走访各地积极协助各小型独中开拓资源,包括与外国合作,探讨各项以小型独中为对象的合作优惠方案。

董总恢复3学生统考资

独中生家长入禀法庭挑战关中报考统考案圆满落幕,陈友信透露,董总已于9月10日致函,正式恢复此案起诉人3名孩子报考统考的资格。

高庭于2018年4月6日裁决,虽然关中不属于60所独中之一,但董总批准关中生报考统考属合法,无需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向大马考试局获得书面批文。

但其中3名学生的家长不满法庭裁决而上诉,董总随后在2019年4月11日,发函取消这3家长孩子的统考资格。

这起官司案3名起诉人,随后于9月6日与董总达致庭外和解。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