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香料寻奇】
东南亚情人班兰

定居台湾后的某一天,邻居正在修剪香兰,我好奇问她:“你怎么用?”“煮水喝啊,很不错喔!”我愣了半秒“你是说当开水喝?”“难道不是?”我们彼此吃了一惊,默默结束话题。据老一辈的新马人透露,班兰的确可以消暑解热,却不曾听说熬成一大锅当水喝,我告诉娘家妈妈,这下子换她紧张起来,频频耳提面命“太凉了!喝多会有妇科毛病喔!”

班兰是露兜树科露兜树属多年生灌木植物,雌雄异株,喜湿热环境,不需费力照料就会长得勇壮,雌性树会长出圆形果实,种子及果实在成熟时从绿色变成橙色或红色可以食用,住在马绍尔群岛的人们将果实榨成汁,酸甜滋味非常解渴。



小时候遇上天气燥热难受,妈妈煮绿豆煲糖水,顺手从盆栽剪几片班兰,稍加清洗打个结,清爽甜美滋味就这样在空气中飘散开来,炎炎夏日里特别的舒服!

著名班兰炸鸡。

东南亚食物灵魂

原产于印度,马拉地语中称之为“Ambemohar”,自古以来作为利尿剂、治疗头痛、发烧及关节炎等,有些印度人吃不起巴斯玛蒂香米,他们随手采摘野地里的班兰,炊饭飘散出阵阵香气。至于把班兰用在烹调,并且发挥得无懈可击的就是东南亚人!制作果冻、饮品、糕点、米食加工、零嘴、冰品,不只巫裔、印裔,还包括华裔族群。

它高叶绿素含量以及复合式的2-乙酰基-1-吡咯啉(compound 2-acetyl-1-pyrroline)元素会随着捣、辗、揉、闷煮、烧烤、薰香、萃取融于油脂、水分附着于食物上。

马来西亚国民饭包:椰浆饭(Nasi Lemak),最精华的味道就是来自米饭中若隐若现的班兰,只要和以简单拌酱,搭配咖啡乌 (Kopi O)就是开启一天工作完美序幕。



泰国人的日常糕点也少不了班兰。泰国皇室喜欢用班兰叶编织各式各样的容器盛装甜品,著名如班兰布丁(Ta Ko),还有榨取绿色汁液为糕点上色如:甜椰丝糕(Khanom Gluay)、糯米糕(Ga la mare)等,广受欢迎。泰国班兰炸鸡一直是餐厅人气排行榜第一名,比起我国的煎蕊(Cendol)锉冰,毫不逊色。

摩摩喳喳少不了班兰香气。

舞出迷人乐章

两国边界透过联姻传播的糕点自然不计其数:马来西亚北部娘惹糕受泰国的影响,利用班兰汁煎成饼皮,再卷进新鲜椰子丝(Kuih Ketayap),吃起来清爽温润;另一道班兰碗仔糕(Kuih Ko Swee Pandan)犹如放大版的元宝,充满喜气好兆头,搭配新鲜椰子丝;华人移民家庭在年节也榨出班兰汁制成红龟糕、在元宵搓成汤圆;就连荷兰在印尼殖民300年也逃不过班兰渗透,让千层蛋糕(Spekkoek)彻底改头换面一番,一层迭一层翠绿模样,令人食指大动;而近几年叫好又叫座的班兰戚风蛋糕,严然已成人人过境新加坡必买的伴手礼。

长在热带国家,班兰用在西式也毫无违和感:卡士达内馅、清爽可口的冰淇淋、沙瓦,甚至烤全鸡塞入班兰,增加轻柔香气,还有取班兰叶蒸鱼、为松饼晕染上迷人色泽,或隐或显、或咸或甜,榨过汁液的残渣别急着丟弃,放在冰箱或洗手间,还可以发挥最后剩余价值——清新空间。

眷恋班兰的味道,让东南亚人舞出迷人乐章,说情人当之无愧啊!

最熟悉的煎蕊。

食疗价值一级棒

从班兰树、接近叶子基底白色根部的地方、花朵到气根都具异黄酮、香豆雌酚、木脂素、生物硷、甙类、氨基酸和维生素。印度人广泛利用它来浸泡椰子油,治愈风湿病痛;民间疗法把叶子榨汁减缓身体发热引起的不适;它还具有镇定作用,缓解胃痉挛;若在艳阳夏日不小心晒伤皮肤时,更可以消痛镇凉。

    66-85%的2-苯乙基甲醚是出自雄性班兰花朵的迷人芬芳,自古以来就让印度皇室贵族爱得不可自拔,他们借其提炼芳香油及香水,在婚礼中象征甜美幸福;以班兰叶自制发油,许多有关班兰成分的元素制成身体乳液、梳洗香皂、化妆品;男人们也加入爱抽班兰烟的行列,深得大家的喜爱。

印尼班兰糕。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