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登彼岸】素不素由你?

由于汉传佛教的出家人持素,也鼓励居士吃素,导致许多人误解,以为皈依佛教成为佛弟子就一定非素食不可。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皈依佛教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吃素。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居士受持的五戒中发现,只有不杀生戒,没有素食戒,而这其中的因缘跟佛世时,印度的风俗有关。

我们要知道佛世时,印度掀起了沙门(出家修行)风潮,许多人不满足当时波罗门教的腐败,纷纷投身到出世修行的队伍,而佛教正是其中一个派别。当时,社会对修行人是非常恭敬,而且乐意布施饮食等资具来支持修行者,以获得布施的福报。因此,当时的修行者大多是云游四方,修行弘法,托钵乞食为生。



可以吃的是三净肉

通常,当他们到了居民家里托钵,施主会从自己当天的饮食中布施一小部分給他们。往往,修行者要托钵几家几户,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由于,修行人是托钵乞食,因此,不能选择及要求施主布施他们想要的食物,只能随喜接受别人提供的饮食。当时,除了属于贵族的波罗门阶级大多吃素之外,一般人民并没有吃素的概念,因此,托钵得来的食物大多不会是纯素的食物。这是早期佛陀顺应时代,没有强制出家及在家弟子必须吃素的因缘,也就是南传法师可以吃肉的由来(他们吃的是三净肉,即不闻不见及不为我杀的肉食)。

皈依佛教者并没有被要求持素,受持五戒者遵守的是不杀生戒,其中没有涉及到持素的规定。不过,汉传佛教基于慈悲的精神以及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本》不食肉的教导,往往会鼓励信徒持素。

“素”和“斋”有差别

现在,我们看到街上的招牌写“素食馆”或“斋菜馆”,这让人感到迷惑,到底“素”和“斋”有什么差别?其实,“素”和“斋”在佛教来说是有差别的,吃素指的是不吃荤辛菜,即包括鸡蛋等一切肉类荤菜,辛菜就是指韭菜、葱及蒜等五种具有特殊以及带刺激性的辛菜。这五辛食之气味难闻,护法远离,鬼众亲近;同时,生食会令人容易瞋恚,熟食则会刺激人的淫欲增长,可说是障碍修道,因此,汉传佛教的持素者是禁食此五辛的。



“斋”在古印度的意思为清净,后来逐渐被后人定义为过午不食的说法;能持守此法者,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食之物,或法会时所供养之食,称为斋食。此外,以食物供养出家人亦称为斋,即所谓的“斋僧”;而在佛门里的早餐称为早斋,午餐则被称为午斋。

后来,世人以慈悲禁杀之意,注重食物清净,于是将“吃素”称为“吃斋”,这也就造成了汉传佛教徒习惯把吃素称为“吃斋”或者“持斋”(持素)的缘故。严格来说,佛教戒律中“持斋”(过午不食)和现代人所谓的“持斋”(或者“持素”)是不同的的意思。

简而言之,汉传佛教里受持了菩萨戒的佛弟子(包括出家或在家),必须遵守其不食肉的戒律,而一般的在家信徒则可以自由选择吃素与否,也就是说“素不素由你”。

不过,站在环保、护生、健康以及慈悲精神的角度上,我还是想以我的师父(明吉法师)的一句话“如果不能吃长素,就请你常吃素吧”与大家共勉之。

反应

 

保健

长期吃素竟失智? 一验原来是“它”惹祸

一名长期吃素的妇女,出现记忆力衰退的问题,除了常会找不着东西,还会把钥匙放在花盆里,其家人察觉异状后送她就医,检查才发现是营养失衡型失智,为缺乏维生素B12所致。医师提醒,长期茹素者易缺乏3类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维生素B12,以及钙、铁、锌等矿物质,生活中要特别留意并加强补充。

台北中山医院家医科主治医师陈欣湄日前在《健康2.0》节目中分享个案,过去曾收治过一名茹素长达40、50年的女性病人,被家人发现有失智迹象,问诊时她就高度怀疑与缺乏维生素B12有关,一验果然数值很低,即所谓的营养失衡型失智,后续治疗透过注射及给予口服维生素B12,对方于6个月内记忆力就逐渐恢复。

3营养素要多补充

借此个案,陈欣湄提醒,吃素并非不好,但长期吃素者易缺乏3类营养素,日常生活应加强补充。首先是蛋白质,陈欣湄指出,临床观察发现,很多素食者外食时,为了方便都会以淀粉为主,而蛋白质来源只能从豆制品获得,相对食物变化少,导致摄取比例较低。

其次为矿物质,如钙、铁、锌等,陈欣湄说明,这些矿物质在动物性食物的吸收率较高,若没有刻意去补充时,由于在植物性食物的吸收率较低,就很容易有不足的问题。

最后就是上述个案提到的维生素B12,陈欣湄说,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为蛋奶鱼肉类,也因此吃纯素者容易缺乏。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