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峇迪复苏
保留精髓·融入创新

任何传统均要有新一代的热爱才能传承。而要吸引“新力量”,就必须适度地作出改变,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瞭解当代人的喜好,融入创新元素。

正如我国深具代表性的传统手艺——“峇迪(Batik)”,在近年来,可见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新生代,开始投身复苏的工作,让这门珍贵的传统手艺,更具生命力,共同守护、推广和传承。



在国内的时尚圈中,专做峇迪的品牌不少,最近就有一家挺有特色的小众品牌特引人注目,名字叫“Fern Batik”。

早前,品牌创办人兼设计师蔡青芬(Fern Chua)刚在孟沙村购物商场(Bangsar Village)开了第一家的专卖店,其实她投入峇迪的工作,甚至是品牌在市场上,已有蛮多年了。在开专卖店之前,他们是放在不同的店销售,先了解和测试国内的市场。

会创办“Fern Batik”,是机缘巧合,也有很多综合因素,但蔡青芬最想实现的一件事,是改变人们对峇迪的刻板印象。

蔡青芬认为,透过不同的搭配,便能呈现出不同的感觉,这就是“Fern Batik”的特色,也很有自己的独特风味。

改变峇迪的错误诠释

她在受访时说:“刚开始接触的时期跟现在不一样,当时的人只要听到峇迪,便会想到隆重场合,那些长辈或大人物会穿的峇迪衫和传统服等。甚至看见传统服饰或特定的图纹时,他们会说‘那就是峇迪’。



“所以,当我告诉姐姐说要做峇迪的服饰来卖时,她也很不理解,很直接地问‘你为何要做那么老土的东西,为何要设计给长辈穿的服饰?’哈哈哈!她对我想做的峇迪,完全没有办法想象。即使是现在,看见我的设计,也有人会质疑,这是峇迪吗?

“其实追根究底,是人们都误解了峇迪真正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一门传统手艺,不代表某一种图纹,唯有用手绘蜡染技术做的,才能称之为‘峇迪’,而不是靠打印技术,做出很像峇迪的传统图纹。”

所以她希望能呈现出,“峇迪”更多元的一面,正如她给品牌设的标语“The New Batik”,以改变人们对峇迪的看法。

蔡青芬认为,透过不同的搭配,便能呈现出不同的感觉,这就是“Fern Batik”的特色,也很有自己的独特风味。

实体消费 亲身感受

简单来说,峇迪没有特定的图纹,它就像一张空白的画布,能供你尽情挥发创意。所以蔡青芬的图纹几乎都是很简洁、很多元的创意设计,她说:“峇迪的图纹其实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不应局限在传统的图纹,那会让人更难接受峇迪。我们应该做的是综合时下的流行趋势,譬如色彩美学和时尚元素等,让它们变得更具时代感。”

基本上,蔡青芬保留了的传统精髓,是峇迪的传统做法,仅改变图纹的设计,若是硬要在鸡蛋里挑骨头,在传统的做法中,工匠都是用装满热蜡的蜡斗直接在布料作画,但她笑说自己比较任性一点,会用各种道具,包括刷子和海绵等,把蜡转移到布料上。

刚提到的简洁设计,她补充道,那种较繁杂的图纹需耗费庞大的时间和心思去做,毕竟是手工,但她同时得考虑到销售的部分。若每件服饰都要花超过3天去做的话,那就会赶不上销售的速度,而她最不想的,就是为赶上销售牺牲品质,所以平衡定要拿捏好。

“Fern Batik”的设计没有年龄限制,从20岁末开始,各年龄层都有,甚至有顾客会要求订做母女装。

每件都是手画成果

当然,定价也是关键之一。她说:“图纹的繁杂程度,不仅会拉长时间,也会间接地拉高成品的定价,我不可能把它们定价到两三千令吉,那只会导致消费者敬而远之。但我必须强调,毕竟是手工做的,自然也没有快时尚卖的便宜,这也是在电商盛行的时代,我还坚持要开实体店的原因。

“人们都说传统的零售模式会逐渐被淘汰,但我不认同,我觉得是改变。譬如电商平台能提供的用户体验,其实是挺受限的,顾客的感受度也会较低,但这就是传统零售商应抓紧去发挥的优势,像我们强调手工的品牌,会更需要实体店,让消费者去感受。

“我们采用的布料,都是天然为主的,包括丝绸、丝棉和棉等,特别适合我国的天气。但手触的触感,穿上身的舒适度和合身度,穿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尤其每件都是手画的成果,所以都会有少许不同,包括手工的品质等,这些都要亲自来实体店才能感受得到。”

为此,她还在店内,特别做了一个很宽敞,设计超好看的试衣休闲室。

价值所在

虽然会欣赏峇迪的人们已越来越多,但她坦承仍有不少人在得知售价后表示不解。

在这里,先给大家一个概念,以目前正销售的系列来说,一件长裙的定价,大约是在1000令吉左右,上衣是300令吉左右,下半身是600令吉左右。

你觉得贵吗 ?也许我们都被“快时尚”或速食的时代影响了我们的思想观念,认为只要“快”就能不顾品质,反正便宜,坏了就丢,那其实是非常自私的想法,正因为你没有顾全大局,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影响。

好吧,再说就要离题了,一件传统峇迪技术做的上衣,为何要300令吉?若你有考虑到繁杂的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包括设计师和工匠倾注的时间和心思,所采用的优质的天然面料,所做出来的手工品质、限量等因素,你就会觉得定价合理。

蔡青芬解释道:“单是图纹设计,我就要花3个月去做,还要先把布给做出来,再决定搭配什么款式,包括廓形、剪裁和细节等。刚开始我一年只能做1至2个系列,现在已经能做3至4个系列,但每一种颜色的设计都不会超过10件。我们希望做出来的设计是能穿很久,而且能做多元配搭的,跟快时尚是完全相反的观念。”

灵感·热忱·动力

问及她的设计灵感,跟很多的设计师一样,她的回答也是在旅行中,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但你会发现,她所设计的图纹,几乎都是大自然的元素,牡丹花、绣球花和银杏等;对此,她解释道:“我觉得是父亲的影响,他生前很喜欢园艺和大自然的东西,也经常会跟我们分享他种植的植物。

“你看,包括我们名字,我的英文名是‘Fern’,就是蕨类植物的意思,中文名是蔡青芬,而姐姐的名字是蔡青青,全跟大自然有关。但我没有刻意朝这方向去设计,我觉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不自觉地会去注意大自然的细节,而不只是整体。”

譬如她上一个系列,是她带领工作团队,前往登嘉楼的停泊岛(Pulau Perhentian)潜水时所获取的灵感;在一般人的眼里,所看见的只是珊瑚的整体,但她却会去观察细节,将之幻化成有趣的图纹。

蔡青芬透露,她小时候就很喜欢画画,但父母就觉得,何不把时间花在读书上?所以她自然就没有朝艺术的领域发展,反而是10年前的一场车祸,让她找回了她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那场车祸,导致我左手腕的肌腱和正中神经断掉,长达6个月都无法使用。”

在我们看来,它们就只是漂亮的图纹,但对蔡青芬来说,却是她满满的旅游记忆。

自创品牌一路走来

“医生说要多活动手腕,才能提高复原的几率,所以我就选择做裁缝。”但为何是峇迪?原来,事因她在中央艺术坊买了块美丽的峇迪布,给做成简单的裙子后,发现成果还挺好看的,于是才有了后续的发展。

但对创品牌一事,蔡青芬是非常认真看待的,原本就持有一个大众传播系的学士学位,她还在想说是否再去上大学修正规课程;但与其要再花一大笔钱去上大学,花时间学理论、做功课和考试等,倒不如把钱和时间拿去学习真正的技能及练习。所以她就去了吉兰丹和登嘉楼,学习正规的蜡染技术(峇迪)及裁缝的技能。

她说:“真正投入去做之后才发现步骤挺繁杂的,确实是不简单的工作。创品牌的路程也不简单,除了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也很幸运地,让我碰上了很多的机遇,包括顾客的支持和反馈,还有我的热忱等,这种种的因素都是支撑我继续走到今天的动力。”

反应

 

柔佛

台湾教授曾光华 24日分享行销创新转型

(新山20日讯)续2月份邀请北京清华大学终身教授纪家葵座客南方大学学院之后,南院文化与社会服务委员会将于本月24日(星期三)为“宽柔学村,座谈南方”邀来第二位人在国外的宽柔人学者,即台湾中正大学曾光华教授分享“以行销思维促进创新与转型”的主题演讲。

1979年宽柔中学毕业的曾光华在台湾行销教育界为关键人物,他著有12本行销教科书,内容涵盖行销管理、服务业行销、国际行销、行销企划、消费者行为等,占台湾大专院校行销教科书市场约40%,累积读者超过20万人。

他也长期担任台湾多个政府与学术组织、各类企业之顾问或讲师,演说以敏锐观察、深刻见解、生动幽默而深受欢迎,每年的业界演讲或课程超过200小 时。

第二场“座谈南方”于下午3时至5时,在该校文物与艺术馆举行。本场讲座为公开性质,入场免费,联办单位是全球宽柔校友会及南方大学学院校友会。

循第一场的模式,第二场座谈也另邀两位学村校友为对谈人,一是《南洋商报》全国业务品牌主任李德慧,另一位为南方大学学院校友会原会长罗汉金。

南方大学学院文化委员会主席陈再藩表示,经济发展快速的全球化与数位化导致跨业竞争日益普及、消费者行为越趋复杂,使“企业创新”与“经济转型”成了当下企业界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曾光华的回乡与分享,恰是时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