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校园演剧为华侨学校筹款
(第十一篇)

星加坡爱同学校,是其中一所较早演出白话戏的学校。

根据笔者的统计,1915至1925年期间,马来亚至少有19间学校演出白话戏。其中,星加坡共有11所学校,包括南华女校、南洋女校、华侨中学、爱同学校、启发学校、中华女校、通德夜校、振群学校、振智夜校、养正学校和工商补习学校;霹雳州共有3间学校,即怡保中华女子学校、安顺中华学校学生剧团和实吊远华侨公立学校;吉隆坡有3间学校,即吉隆埠域多利亚学校、吉隆坡坤成女学校学生自治会和尊孔学校;森美兰州的芙蓉坤华女学校和马六甲培风学校。

一些学校也设立校友会演出白话戏,例如在星加坡的工商校友会、南庐学友会、养正校友会、南华女学校校友会、吉隆坡尊孔学校校友会等。



白话戏(新剧)之所以能够在学校稳定地发展和扎根,原因是它具有启迪和教育的功能。同时,“新剧既少唱作,又无功架,比较旧剧,似乎易学,此年来学生兼习新剧之所由来也。”(见汪家培:《华中学生自治会二周纪念新剧》,《商余杂志》,1925年3月24日。方修编著:《马华新文学大系(八)》(1919-1942),剧运特辑一集,香港世界出版社,2000年再版,第73页)更重要的是,华侨在马来亚的政治、经济、教育地位上,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马来亚华侨人口从1911年91万6000人,至1921年增加到117万4800人。根据马来亚统计局发表的数字,10年间,马来亚各族人数增加,占百分之28.3巴仙,华侨占马来亚总人口的35巴仙。随着辛亥革命结束之后,马来亚华侨的民族意识逐步觉醒,华侨在马来亚的经济发展上获得利益,大力推动华侨学校和教育,以应付华侨人口增加的需求。

1915年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英属南洋从58间华校增加到300多间华校。(数据参考:编写组编,《宋森传》,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严控华侨的经济和教育发展

20年代初期,马来亚重要的经济收入如锡矿和树胶价格,大幅度滑落深受影响,人民的生活更加疾苦,争取工资和利益的罢工事件没有间断。虽然英殖民政府在1914年废除了劳工契约,但对于华侨的铁腕政策并没有因此松软,它更加严控华侨在马来亚的经济和教育发展。



在经济上,英殖民政府让日本商入侵马来亚;在教育上,1920年悍然实施学校注册和教员注册的“教育条例”(Registration Of Schools Ordinance 1920),凭借这个条例,能够拒绝和取消无数进步思想教员的注册,干涉华文学校的行政,阻挠爱国主义的教育,甚至野蛮地封闭华文学校。

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华文学校唯有自寻“自救”的方法。演白话戏进行演剧筹赈,是当时华文学校最强、最好、最有效的“自救”方式之一。

另一方面,华侨在马来亚的暧昧情况日益凸显。华侨携带着中国民族身分生活在殖民帝国主义统治的领土上,其复杂性成为世界海外华侨身分的缩影。华侨在马来亚为中国祖国背负着“发扬国光、繁殖民族、增加富力、促进工商”的使命,而中国祖国则给予马来亚华侨“保障地位、助长事业、供给教育”的支持,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看似那么的合理。

按此分析,当时的马来亚确实颇“民主和自由”的社会。但是,随着华侨人口逐渐增加、华文教育逐步普及、华侨民族意识日渐高涨,对于英殖民统治者而言,又觉得统治马来亚备感受“中国人”威胁。因此,英殖民地政府颁布“教育条例”时,校园白话戏的演剧活动,不得不延续“慈善”的传统,为华侨学校筹款作筹建学校发展基金为主轴。

(大众若有话剧史料提供,如剧本、演出特刊、剧照、剪报、剧团书信或徽章等,欢迎邮寄至8, Jalan Mas 2/10,Taman Mas 2,Batu 9, Cheras, 43200 Selangor。询问电话016-2322693,电邮[email protected]

反应

 

商余

吃苦,就是吃补——展望2023/沈国明

文图|沈国明(心向太阳剧坊主席兼研究员)

新一年到了,2023年第一期的〈商余〉特邀约一直努力不懈推广“戏剧运动”的沈国明,书写去年的斩获,以及对新一年的期待……〈商余〉诚祝读者:2023年,平安快乐!

2022年我所忙碌的工作内容:

抢救、收集、清理、归类、典藏,不停地在保存和整理戏剧文史资料;

阅读、梳理、慎思、书写、校稿,不间断地在发表马华戏剧学术文章;

催稿、校阅、编辑、排版、印刷,完成4册学术性马华戏剧书籍出版;

宣传、摆档、接单、包装、邮寄,书籍从厂房至读者手中皆亲力亲为;

拜访、交流、解说、分享和呈交计划书,积极地向各领域争取认同戏剧研究的价值;

写信、发函、联系、接受电台专访和报章采访,向社会大众发出戏剧文史的声音。

成立戏剧文化馆

同时,为了搭建资料研究中心和学术研究交流平台,正式落实成立“戏剧文化馆”;为了向大众传达唤醒和提高保存文史资料意识,到各地跑透透推行“金丝带”宣导讲座会。

以上这些,是我于2022年在“心向太阳剧坊”从事马来西亚华文戏剧任务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些工作,是“工作”吗?

回想过去一年,我似乎没有变,也似乎没有“长大”,更似乎没听取长辈们的意见,依然不听话地、坚持己见地呆守在心向太阳剧坊,继续推行收集马来西亚华文戏剧史料的工作,甚至推动“金丝带”文史资料保存宣导运动,并已经陆续在全国大城小镇展开。

做戏剧演出有钱赚吗?搞戏剧研究,经费从何而来?这是身边朋友常会问的两道问题。这两道题目,却不是我所在乎的问题。我关心的是:戏,得要继续演下去;戏剧研究,得要坚持做下去。

为了让戏剧研究可以持续进行,建设一个资料中心是必要的。因此,打造一个资料库作为戏剧研究的场域,刻不容缓。于是,“戏剧文化馆”在大家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正式诞生了。该馆藏书万册,书籍含油印剧本、演剧特刊、照片、手稿等,这些都是心向太阳剧坊近年发起“抢救百年马华话剧史料运动”,从各地收集而来。

另外,也有不少书籍是心向太阳剧坊成员近十年到中国和韩国巡演舞台剧,以及在中港台出席学术研讨会时,获得主办方和学者赠送。同时,剧坊成员也到各个地区的二手书店,购买大量的戏剧书刊运回我国。书籍种类包括戏剧理论、编导演知识、剧场实务、票房行销和各国戏剧史等等。

如何发展“戏剧文化馆”?我相信,伟大的“戏剧文化馆”不是靠宏伟的建筑来成就的,应该是靠多年累积的书籍和文献资料而形成。惟有不断地丰富馆藏资源,才能形成一所有分量、有特色的“戏剧文化馆”。

被看见和赏识

2023年即将来临,总觉得2022年过得比往年快,是工作太过充实忘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轻轻溜过,还是年龄大了开始健忘了?2022年,我获得第16届花踪“报告文学奖”首奖,给予了自己和心向太阳剧坊成员很大的鼓励和肯定。终于,我们的一些作品被一些人看见和赏识,戏剧研究也间接引起文史哲爱好者的关注。

未来的展望是什么呢?我仍殷切地恳请社会大众能够认可和接受戏剧文化工作者,我们不是吃饱没事干、不务正业、逃避现实社会的一群。戏剧文化,是我们的正业、职业。恳请社会大众支持戏剧文化工作者、给予我们实际的支持与帮助。我们真的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耗在无谓的社交活动,也不愿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大量的联系和文书工作,结果换来一句:“我们没有拨款了!经费已经用完了!”

“吃苦,就是吃补!”心向太阳剧坊成立22年,剧坊成员一路走来服用了无数贴的“补”药。我们不怕吃补吃苦,愿大家给我们一次机会,我们会做出成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