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登彼岸】
如何解读《阿弥陀经》提及的“一心不乱”?

不少修念佛法者,因为受到禅宗的影响,而把《阿弥陀经》里面讲的“一心不乱”解读为禅定般的没有妄想、杂念、烦恼,完全不受外境影响的清净境界。这样的解读有待商榷。

此课题特别重要,因为它牵涉到念佛法门究竟是万人修万人往生极乐世界,还是万人修只有一两个往生净土?



任何在这方面的评论必须以佛教的经典、净宗祖师的注解为依据,而并非凭个人的主观看法。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众所周知《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其实它有另外一个译本,那就是唐三藏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后者是这样翻译的:“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七,系念不乱。”

在古代的语言环境,究竟“系念不乱”以及“一心不乱”是否念佛念到完全没有妄念的意思?还是专念阿弥陀佛的佛号,不夹杂(不参杂其他的佛号、咒语)的意思?

往生净土以真信切愿为标准



净土宗的九祖藕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解释:“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只要真信、切愿,纵使念佛持名的功夫不深,依然可以往生净土,只是品位比较低。大师的这句话的重点是:纵使真信、切愿,也未必就能毫无妄想的持名念佛。大师的开示把 “一心不乱” 是念佛念到完全没有妄念的意思推翻了。

《无量寿经》云:“其佛本愿力,闻名欲生者,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其中 “皆悉” 两个字的解释就是“万不漏一”的意思,也就是万人修,万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万人修,一两个往生净土。

净土宗的二祖善导大师解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说:“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也就是 “必得往生,皆得往生,尽得往生”,万人修万人往生净土。

念佛法门属易行道

龙树菩萨(八宗共祖)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念佛法门是属于“易行道”。昙鸾大师开示:“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

念佛法门既然是“易行道”,又怎么可能自相矛盾的把念佛的标准(门槛)提到完全不起心动念、断灭烦恼的极高难度?那么高的门槛是没有几个人跨得过去的。那岂不是变成“难行道”,万人修行,却只有几个获得通行证,有资格往生极乐?那岂不是有违阿弥陀佛的本愿吗?

难道一定要念到毫无妄念(也就是所谓的“功夫成片”)才算是至心的专念佛号吗?达到“功夫成片”的水准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吗?

《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寺院,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纵使以散乱心称念佛号,都可以成就佛道。

《无量寿经》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其中辈者… 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其下辈者…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无量寿经》的用词是“一向专念”,而不是“一心不乱”。

如果念佛真的需要念到毫无妄念才够资格往生净土,恐怕只有一品往生,而不是经典所说的上、中、下三辈往生了。

《观无量寿经》里面提及的十三种观想(从“日观”到“杂想观”)的确有“极令了了,皆令分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三昧”的极高标准。那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的标准,不是持名念佛的标准。

在提及九品往生时,《观无量寿经》云:“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又云“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称南无阿弥陀佛” 临终时阿弥陀佛将会来接引他。这里面完全没有提到念佛需要念到如何清净才够水准。

《观无量寿经》云:“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观无量寿经》最后的部分:“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几句经文与《无量寿经》说的“一向专念”很一致,都没有说持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必须念到不起妄念那样的极高标准。

依靠阿弥陀佛愿力及佛号功德

往生净土,依靠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以及佛号不可思议的功德,不是依靠念佛者持名的功夫有多深厚,不是看自己是否可以跨过“不起妄念”的门槛。

当代净土宗的大德慧净法师这样解释专心念佛以及散心念佛:“当没有在做其他的事情时,没有在动脑筋,没有在想事情…专心念佛,一字一句都很清楚,这个时候的念佛称之为专心念佛。(相反的)… 在走路也好,工作时也好,其他的任何时候…都将南无阿弥陀佛念在口中,这样称之为散心念佛。”

综合上面经典以及祖师大德们的论述,“一心不乱”应该解读为“一心”信愿,方向“不乱”;也就是一心一意,专念佛号,不换方向。《阿弥陀经》提及的“一心不乱”就是《无量寿经》说的“一向专念”(信愿坚定、方向坚定),专念阿弥陀佛的佛号,不夹杂其他佛号或者咒语。如果念佛能够达到断灭烦恼的清净境界,念佛三昧,那是大好事,但是,达不到那种高境界也无所谓,依然可以往生净土。

上述的结论可以给修念佛法门者很大的信心;他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念佛达不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的深奥境界,误以为自己往生极乐世界的机会很渺小,其实重要的是必须有真信、切愿,持名念佛的功夫深浅是次要的。

反应

 

登彼岸

无量福利的《阿弥陀经》/谭文信

难信之法:谭文信

“死亡是一桩奇怪的事情。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假装它并不存在,尽管这是生命的最大动机之一。”

在网络上看到这段文字时,心里感到讶异。因为我想到了“佛经党”,就是那些天天在网络等着伤亡新闻,然后在留言区猛灌“南无阿弥陀佛”的网民。

网民们对于他人之死,热心的贴上“南无阿弥陀佛”,用意也许善良,但却不一定知道这句佛号的出处与正确用法。

念阿弥陀佛的信仰主要来自《阿弥陀经》(Sukhavativyuha-sutra)。 

在《阿弥陀经》 里面提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 得生彼国……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是人终时, 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个想移居到极乐世界的人要修念佛法门,而修行的方法就是“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也就是念佛名号,无论念1天还是念7天,总要一心不乱的念阿弥陀佛。

这里的“一心不乱”,以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水平,接近于“近行定”,也就是欲界定。

重点在心念

另外,所谓念佛,重点在心念,不是口念,用口念只是开始修的方便。

而净土念佛的精髓在于成就“信愿正念”,而不是入深定。

(所以并不是只在网上贴佛号了事,那其实是违反经义的作为。)

据说阿弥陀佛成佛之前,曾发过宏大的誓愿,经过無数劫修菩萨行,建立了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形容这个世界是“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而且是和许多阿罗汉与大菩萨俱会一处,因为师资雄厚,方便往生极乐的人学习禅观与修波罗密。

为何这尊佛要叫“阿弥陀”(Amita)呢?据说祂能放出无限量的光明,破除生命的黑暗,照亮我们的人生,又因为这尊佛与生活在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相对的无量寿(不是神教的永生)。

厌离娑婆 欣求极乐

通过《阿弥陀经》,我们一方面了解到身处的世间是五浊恶世,生命短暂,烦恼无尽,到处都是恶人,这是“厌离娑婆”。

另一方面,经典又提示我们,阿弥陀佛的慈悲、极乐世界的清净快乐,鼓励大家心向往之,这是“欣求极乐”。

读《阿弥陀经》,感觉上,是要通过这样的信仰,好让我们能够接纳死亡,不把死亡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失落,因为死亡可以是另一种重生。

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死亡,也同时在重生。

比如说,结束一段痛苦的关系,虽会感到一阵空虚,但能够摆脱恐怖情人的控制,始终是新生命的开始!

习惯了一些长期让自己痛苦的信念,当我们要以新的信念去取代时,一时之间,也会难以割舍。但新信念一旦成为生活习惯,就是人生的一个新阶段。

所以不要把能量放在畏惧死亡、恐惧改变,毕竟再怎样的抗拒,也是徒劳无功。

总之,不把死亡看成最痛苦的历程,宁可看作是一种重新的选择!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