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传统加新意
林明美食添旅游滋味

林明手工包吸引游客。

(林明28日讯)与旅游业相辅相成,林明美食百花齐放!

除了传统的道地特色食品,目前,林明还推出各式手工包、传统添创意的蛋糕及林明豆腐花等等小吃,让林明的美食更加多元化,增添了该小镇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观光客。



一些小吃小贩不仅经营林明游客生意,因为小吃好味,也运输至关丹售卖。

过去,一般家喻户晓的林明特色食品,不外就是林明面、林明蛋卷、林明椰饼,近年来,由于游客增加,林明的食物也越来越多样化。

黄国强和翁淑蓉一年前开始卖起林明手工包,种类10余种,包括菜包、豆沙包、豆蓉包、加央包、鸳鸯包、花生包、斑斓椰丝包、咖哩马铃薯包、黑芝麻豆沙包、叉烧包 、虾米菜包、叁巴臭豆包、黑芝麻叉烧包及鸡蛋叉烧包等。

黄国强表示,除了传统特色食物,若再增加更多美食,林明便可以“吃的诱惑”,吸引更多游客到来。

黄国强和翁淑蓉夫妻档制作林明手工包。

旅游团预定



他说,在还没卖林明手工包之前,他是售卖林明面,过后觉得太太的手工包做得很不错,就尝试拿来卖,不仅受游客欢迎,有时旅游团先跟他预定,甚至批发到关丹。

“我们每逢星期三、五、六、日售卖手工包,一面在林明小贩中心制作包点一面卖,讲究新鲜出炉新鲜售卖,部分就批发至关丹。”

他说,一天销售额可达400粒,其中200粒批发至关丹,主要原因是关丹少有鸡蛋叉烧包、斑斓椰丝包及花生包。

他说,由于需要的馅料很多,因此不开档时,都在家里准备馅料。

“两人制作手工包,时间不够,不过,由于手工包在关丹受落,我们打算慢慢扩充,可能聘请员工以提高产量。

刘随莲手工制作包点。手工包讲究功夫耗时,产量不高。

手工包一天最多制300粒

另外一家林明家制手工包包点老板娘刘随莲(80岁)所制作的林明手工包,主要有两种,其一是鸡蛋手工包,其二是椰丝面包,非常著名。

她说,手工包最初是媳妇所创制售卖的,不但林明游客觉得好吃,也在关丹批发售卖。

“手工包全部要靠手工制作,由搓面粉、包馅料、两手转一转包皮,相当耗时,再放入蒸炉里蒸熟。”

她说,由于手工制作,一天最多制作300粒,且椰丝面包和鸡蛋叉烧包,不可以同天制作。

“由于我们批发包点至关丹,针对林明游客的,我们只做预定的,因为实在是没有能力以手工方式制作更多的包点和面包。”

“手工制作的包点比机器制作的包点好吃。”

取林明山水豆腐灵感创意制成豆腐芝士蛋糕。

传统糕点中寻新构思

关丹Koko餐厅负责人梁瑄宜表示,她将林明特色食物添加创意制成林明蛋糕,取林明椰饼的概念创意制成椰饼提拉米苏、取林明山水豆腐灵感创意制成豆腐芝士蛋糕。

她表示,传统添创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们开始构思,在林明传统糕点食物中寻找构思点,结果,我们采用林明山水豆腐的原料,创新制作豆腐芝士蛋糕,再从林明椰饼找到革新点,创新制作椰饼提拉米苏。

“豆腐芝士蛋糕,在蛋糕竟然可以吃到甜豆腐的味道。甜豆腐上层香滑可口,底下有一层香脆椰饼,甜香润口,是嗜甜的人最爱。

“椰饼提拉米苏吃起来,含有椰饼及咖啡的味道,椰香味浓郁十足,含有咖啡香味。一块蛋糕可以吃到椰子味及咖啡香味,带点甘苦。 冷藏的蛋糕,吃起来冰冰凉凉的,清甜可口,入口香酥。”

她说,她在林明杂货店“新泉”售卖林明蛋糕,相信来林明的游客,除了品尝林明传统食品或当手信之外,也能够买林明蛋糕,当成手信。

周国雄制作林明山水豆腐花。

山水豆腐花香滑可口

手工林明面老板周国雄不但制作林明手工面,也手工制作林明山水豆腐花。

他说,他制作的林明豆腐花非常香滑可口,尤其是炎日当空,吃林明豆腐花格外爽口。

“周末或假期时,一天制作的100盒豆腐花,可以售罄。”

他表示,最初是想到有林明山水酿豆腐,后来想一想自己制作的豆腐花味道也不错,就卖起了豆腐花。

他说,游客来林明游玩,一般上都是因为林明是生态旅游区,如果感到口干舌燥,就想到可以制作一些清凉甜点售卖。

“除了豆腐花之外,我也制作兰花果冻、香茅果冻及龟苓膏等等。”

反应

 

优生活

当艺术沦为旅游商品 缺经济价值失宠?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若你刚好3月在槟城,有两个地方一定会推荐你去看。一个是槟城音乐之家,另一个则是在宏远开放大学展出的 Penang Palai。同样作为艺文场所,却肩负不同的命运去向,前者因财务压力而关闭,后者则无偿赞助展览场地。

两者落幕之际,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探讨艺文场所的场租问题所衍生的机构或社群支持。

若不是响起闭门的警号,恐怕我也没太大动力去参观槟城音乐之家,而那天在场,这么想的人恐怕不止我一人。

作为一个类博物馆性质的场所,所陈列的物品大多因历史价值而收藏,因不具时限性,什么时候来看都一样,尽管馆藏内容丰富,却无人问津。

槟城音乐之家位于槟城政府行政中心——光大大厦(Komtar),因为无法缴纳租金而需搬离,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讨伐槟州政府竟然无法在世界遗产区保留重要的音乐资产。

 

50万拨款不足营运费

最初由槟城水供局资助,后来由槟旅游与创意经济事务委员会(PETACE)接管,每年提供 50 万令吉的拨款,这笔资金仍然不足以维持运营。

除此之外,它们也依赖20令吉的入门票作为收入来源,附导览解说,但偶尔还是会听见谁因为有机会免去票钱而窃喜,也间接透露大家对于文化付费的接纳程度尚未普及。

博物馆的首个展区展示了各种民间和传统乐器,不仅可以现场互动体验,还配有解说板介绍这些乐器在不同仪式或典礼中的用途。

另一区则复刻怀旧茶室,让你可以打卡拍照,重温当年一边品尝南洋咖啡一边翻阅报纸,老式的机器可以通过抛硬币来选择一首歌,也少不了餐具柜上的收音机。

博物馆不仅只是乐器的陈列,也记录了当年大家如何听音乐,让人惊喜的是有广播室,也设有体验区,让你模拟广播节目的DJ,可自行按下掌声或笑声等音效。

后方还有一个展示柜子,放满了各种手写的“点歌卡”,在没有串流平台的年代,点歌寄意是当时最好的听歌方式,即不知道有没有收到,也不知道会在什么时段播放,一代人的情怀被展馆重译,而这个展馆也顿然成为一代人的情怀过去了。

充满国际野心

场景转场,反观Palai Penang展览则充满国际野心,由巴黎的Galerie Balice Hertling和槟城的Blank Canvas共同策划,联合了8间不同国家的艺廊和展览厅合作,联合了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艺廊参与,并在槟城最大的遗产豪宅之一——Homestead举行,而且免费入场。

开幕当天,聚集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甚至有人特地从吉隆坡和其他地方过来参与盛事。独立策展的自由空间大,里头有不少玩味的艺术品,与豪宅的不同空间相呼应:一幅仿立体相框的平面油画被巧妙地放置在一架古老钢琴上;大盆鲜放置在悬挂灯饰下方,若不是一朵白花玩味地地隐藏在红花之中,让人误以为是原有的装饰;楼梯下的储藏空间甚至阳台也被艺术家们转变为创作的自由空间。

Palai Penang这个项目是由各参与机构自发性的合作促成的,大家的交流不仅限于艺术创作,更涉及艺术生态的资源整合和国际支持。

艺术文化非旅游业工具

尽管槟城音乐之家有可能在其他地方重新展开,但随着乔治市艺术节预算的削减和槟城艺术特区(Penang Art District)资金的撤回,政府对艺术和文化的支持似乎正在减弱。

自从将旅游和文化合并到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后,政府策略性地将艺术和文化作为旅游业的工具,将艺术品简化为纪念品,街头艺术则成为游客的打卡背景。

这种支持的削弱让我不禁反思,艺术和文化是否因为缺乏经济价值而不再受到重视?

在地性支持回馈

而另一边,我们也看到更多在地性的支持,如私人场地的赞助,艺术社群的流动,收藏家的正向反馈等,也在形塑艺术文化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我们,同样是周末时光,愿意为一杯咖啡买单,那是否愿意付费参观画廊或展览馆呢?毕竟我们的支持度,才是让政府部门或私人机构愿意支持的评断标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