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豆浆炒米粉
温饱舒“食”

在民间,并不是每一道日常小食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用文字记载着它存在的前因后果。莆田人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小吃——豆浆炒米粉,一个外国人摸破了头,都想不明白,莆田和那一颗黄豆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莆田人的豆腐那么好吃?然后,莆田人还要爱“豆”爱到连豆制的饮料都下锅炒成米粉。

豆浆炒米粉再加上一碗热腾腾的豆浆水才叫完美的组合。

偶然在《舌尖上的中国》读到一行文字:“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那个早上走进“亚鹏豆浆炒”,看到当地的莆田人一碗豆浆炒米粉+蛋+榨菜,再佐以一碗热腾腾的豆浆,终于明白,为何一直以来就觉得这“豆浆炒米粉”好像少了一道灵魂。但在“亚鹏豆浆炒”坐坐,见到莆田人喝豆浆配豆浆米粉,仿佛,魂魄都归位了。

一碗豆浆炒米粉只是温饱。多了一碗豆浆,就是舒食。

喝不完的豆浆倒入米粉中,吃起来的味道像鱼头米粉。

莆田人的早餐,行写的是他们的生活步伐,我们就默默的聆赏。扼腕的是,大伙以为行程是先去参观“米粉厂”,因此都在酒店吃了八分饱,因此,看着一满碗平实、鹅黄色的炒米粉也只能浅尝,后来,还有人试验性的将热豆浆倒入炒米粉中,然后,他们说:“不错吃”。当我们以为,这是我们将大马的鱼头米粉带进莆田,还担心店家看到我们恶搞他的食物会生气,却不懂人家的餐牌,其实就有那么一道“豆浆汤米粉(咸)”。

顺带一提,豆浆(1.5元)、豆浆炒米粉+蛋(12元)、榨菜(2元)、花生(2元),如此元气满满的早餐是人民币17.5(约10令吉)。

机械吐出一大团重达20斤的米粉。
洗米粉。

【兴化米粉 9道工序】



“入眠半夜三更起,磨浆蒸粿压粉丝。四肢(军皮)裂汗淋漓,留一米汤充肠饥”——这是流传于黄石镇的顺口溜,寥寥字句道尽了传统手工米粉的细碎和艰辛。

兴化米粉,简称“兴化粉”。其历史悠久,据传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兴化军主簿黎畛在其母生病想吃米粉时,为尽其孝心,特派人从老家广东潘罗县淡月村(今深圳内)取来加工米粉工具,到莆田渠桥(今新度镇)洋尾村加工米粉给其母食用。

后来不少人开始学习加工米粉,俗称洋尾村有九十九礁,足见其加工米粉规模,但手工操作工艺落后,所加工的米粉比较粗糙。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由于乡间械斗,洋尾村被洗劫一空,黎氏子孙为了生存,跑到黄石镇清铺村(今清前、清中、清后)、西洪村一带继续以加工米粉为生,从此兴化米粉兴而不衰。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加工工艺上不断讲究,粉条细松,但仍以手工操作为主,从洗米、磨浆、压干、炊果(半熟)、礁果、压丝、炊粉、切断、洗粉、米把、晒等,劳动强度大,加上受天气影响,加工能力有限,一家4~5人,日加工量只能达到50公斤左右。

蒸熟的米团稍微搁凉,女工们就要揉松,挞散米粉。
莆田米粉的特质就是,粉细如发。

粉细如发干香有劲

“莆秀兴化米粉”厂厂长告知,现今的莆田“兴化米粉”几乎都转型半机械半人工了,传统全手工的只有数家还在经营,都是非常小型的制作。

目前半机械半人工的“兴化米粉”共有9道工序:洗米、磨浆、压力脱水、炊果(半熟)、压丝、高温蒸煮2小时、最后再人工进行松粉、切断、洗粉、米把、晒干的工作。

兴化米粉,粉细如发,每一条的宽径就是一至两毫米,但是吃起来是很有嚼劲的。现在虽然有配合不同地区生产比较粗的米粉,但是,莆田人99%还是只吃传统的兴化米粉。

又在工厂品尝到传统莆田家里的“家乡炒兴化米粉”,可以下猪肉、姜蒜、虾苗、海蛎,就是以一些肉类海鲜先煮出一口汤的清甜,最后才加入米粉,拌煮的过程要斟酌水量,以免炒出烂泥趴式的米粉,莆田式炒法,就是干香有劲。

它细,不意味它易摧。莆田米粉的韧性好,怎样拆扭它都不会轻易断裂。
“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间……”说的是以前的莆田米粉是用稻草捆绑的。

妈祖故乡·风味小菜

前往莆田市烹饪协会会长关玉标,人称“标哥”的“有味有醋”餐厅,无巧不成书的,标哥又给我们上了一碟的“锅巴炒米粉”。关玉标是“妈祖宴”创始人,是以妈祖故乡的原食材,配合当地民间习俗拼凑成的“有故事料理”。我翻页了一下“妈祖宴”的菜单,在宗教之外,如果没有人带路,只是一桌的妈祖宴菜色,几乎就读懂了莆田菜了。

头盘:“恩泽寰宇”荟萃了妈祖故乡各种风味小菜:九转小肠、香拌海蜇花、土笋冻、菌酥脆蛏干、香醋拌紫菜、酱香鱼干、家乡卤水豆腐、精品鲜虾、油脆花生米;第二道妈祖寿面……尾随的还有:西天尾扁食、醉排骨、蒸膏蟹、南日鲍、金钱粿、花生豆仁汤和时令的水果拼盘。

在莆田冠上“妈祖”之名的产品普遍可见。这一瓶“妈祖筵席白酒”是关玉标为妈祖宴设计的包装。
关玉标师傅(左二)“桃李满天下”:左一乃是协助新加坡莆田餐厅拿下米其林一星的主厨李文武,也是关师傅的入室弟子;右一是大马莆田餐厅的执行总厨李顺荣,也是关师傅的爱徒。

半荤半素佛跳墙

因临时拜访,自然来不及一尝妈祖宴,但,一盅“佛跳墙”就让人回味无穷了。关玉标不只是莆田饮食界的一代宗师,说故事的能力也一把罩,他说:“这一道菜是乞丐做出来的菜,是大锅饭乱炖,配之以酒,现代的佛跳墙将很多中国菜的经典容纳在一瓮中,百味百色,但最后就是靠酒,将这道料理的臻色发酒到淋漓尽至。而今天我给你们品尝的是酒席版的,半荤半素,改良了,菌类我用了两种,汤喝起来很滑顺。”

说来好玩。餐桌上的料理都是当地的友人发牌,像人在关玉标的店,就是关师傅决定菜单,继佛跳墙之后,又有金针菇焖豆腐汤、扁肉汤。一位朋友听说我去了莆田,第一反应是:“你可以适应那里的清淡?”适应什么?我根本就是带有莆田基因的外国人,同行的其它三人都在喊饱了,我依然悠然自得的啜着蛏子、啃着海鸭、勺着红菇豆腐汤,掏着龙舌鱼的嫩肉,最后再大啖大啖地呼噜吃面。莆田,我唯一适应不良的就只有甜粽子。

福建名菜“佛跳墙”要熬得好,关键在酒。

反应

 

美食

突访神秘黄花鱼 它会“呱呱”叫!

中国福建鲜味行(中篇) 中国直击报道|吴梅珍

黄瓜岛上黄瓜鱼,还是黄花鱼?说是“黄瓜鱼”者是莆田人说是也,说是“黄花鱼”者,非莆田人是也。

每一片海域都有专属的鱼类。第一次认识“黄花鱼”是在马来西亚的莆田餐厅。

可是,当一道食材飘洋过海到了另一座城市,如果无人告知“这尾鱼”的背景故事,就会像一个人去到另座城市,你并不会在茫茫人海中注意到它,更不会特意去发现它。

这一回到中国莆田,临时决定了“黄瓜岛”探寻“黄花鱼”的行程。只因,对这一尾鱼好奇已很久,终于有机会去探寻一番。

关于黄花鱼,心里最大疑问是:“大马海域有产吗?”

大马渔界代表“城市渔夫”说:“马来西亚非常少见黄花鱼,不过近亲的白姑鱼就非常多,而且这尾在国外奉为极品的鱼是属于石首鱼科类(Sciaenidae,又名硬头鱼),石首鱼科在我国是廉价鱼,最普遍的是腌制咸鱼的三牙鱼。”

出水能叫夜间发光

鱼科类的“石首鱼”是石首鱼科、黄鱼属海洋鱼类,别称黄花鱼,也叫江鱼。此鱼出水能叫,夜间发光,被列为石首鱼是因其鱼头内有块不规则的白色小石块,重点在黄花鱼这块味道咸鲜的头石或称“鱼脑石”具有利尿、清热、解毒功效,是中医常用中药,但大部分人不懂得其功效都将它弃之。

从入住的莆田酒店前往黄瓜岛的淇沪村码头,一小时半的车程,刚好莆田厨神级人马关玉标师傅就坐在右侧,就问他有在马新一代吃过黄花鱼吗?

他兴奋的说:“有一回在新加坡早市买了一篮的黄花鱼,一篮才15新币(约52令吉),吃了好几天。野生的,但它的肉质没有那么绵,比较硬,莆田的黄花鱼肉质比较滑、软。”

鱼鳔具返老还童功效

野生黄花鱼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贵的鱼种,最大的体型可以达到一二百斤,现下只要捕到五六十斤重一尾,一只就可以卖到五六百万人民币。大型的黄花鱼价格高昂就在它的鱼鳔很珍贵。据说一般只要捕到巨型黄花鱼,它的鱼鳔就早已有人预订,有人相信吃了它的鱼鳔有返老还童的功效。

目前黄瓜岛附近只有一家黄花鱼养殖场,隶属于莆田市仙福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吴仙福投资了该养殖地4年时间,投资了1000多万人民币(约650多万令吉),池里养了100万尾鱼,去年的出货量是700至800吨,平均算起来是一天1至2吨的出鱼量(约2000公斤)。

每年的三四月份正是黄花鱼大量上市的季节,中国东海、渤海产区此时都盛产黄花鱼,因为临近黄花鱼的产卵期,体内积蓄了更多的营养,肉质也更加鲜美。只是培育的就没有所谓“盛产”,一旦市场有需求就随时要供货。

野生黄花鱼即将灭绝

黄花鱼小趣事:

1. 会“呱呱”叫的鱼。

可能第一次看到会叫的鱼吧!当下是吓一跳。

黄花鱼除了身带黄金色泽,另一特质就是它具有“洪响”声响。两种情况下,它会发声,一是交配产卵期,一是觉得生命受到威胁时。当黄花鱼遇到胁迫时,它们就会敲打鱼鳔发出绝望的声音,这是大黄鱼的一种本能应激性反应,先是一通狂奔乱跳想逃脱,然后就是无助的“呱呱”乱叫,没过一会儿,静下来的黄花鱼意谓着,生命随着声音的消失也消失了。(黄花鱼很容易死掉,所以捞上后要立即冰鲜。)

叫声雌雄有分

黄花鱼的叫声,雌雄也有不同。

很确定,吴仙福捞起的那一堆都是雄的,因为他们发出的是洪亮“呱呱”叫声。雄鱼的叫声之所以更响亮,在于鱼鳔两侧的鼓肌更加强壮,黄花鱼的叫声就是通过鼓肌的剧烈收缩、敲打充满空气的鳔而发出的,而雌性黄花鱼则没有鼓肌,它是通过增减鱼鳔内的空气来发声,所以叫声较低鸣。

2.  夜里才会变身的鱼

在福建或者有黄花鱼的海域,渔夫都会在晚间进行捕捞黄花鱼。也只有在夜间捕捞的它,鱼体才会蜕变成黄金色,若是白天捕捞它是银白色的,银白色的黄花鱼就会让人起疑真假,也就掉价了。

同时,吴仙福也教会我们一招,白天捞起时,把活的黄花鱼即用黑色T恤紧紧包到密不见光,此时它也会显现出黄金色。

3. 以竹杆敲出的鱼

这叫“敲罟(gǔ)。此作法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始于明朝嘉靖年间,主要是针对黄花鱼。黄花鱼和其他石首鱼一样,在头骨腹面连着的两个翼耳骨中各有一个耳石,耳石与海中的噪声共鸣,大脑会发生强烈的脑震荡。渔民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通过水下声波将黄花鱼震昏,再把昏死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不分老幼全都一网打尽,连其他在捕鱼作业附近的石首鱼也不能幸免。

野生黄花鱼逐渐灭绝,始作俑者就是这一套“敲罟”。

一顿饭4味汤

在黄瓜岛上的华岛民宿,享受了一顿充满了莆田风味的“黄花鱼宴”:黄花鱼汤、黄花鱼刺身、黄花鱼饭、豆瓣酱黄花鱼,其它还有盐焗鸡、鳗鱼汤、豆腐红鯔鱼汤、杂螺、白汆虾、紫菜排骨汤。

一顿饭4味汤,很多人喝到怀疑人生,可是,我血液里流的就是福建人的血,对于福建人的汤汤水水真的是适应良好。这一顿饭是人在莆田吃到最开心的一餐。

下期预告:泉州姜母鸭,念念难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