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博大精深说花椒

四川人真的不怕辣吗?那倒是其次,不畏麻倒是天下有名。四川人嗜花椒无人可比,光是阐述花椒的歇后语多得一箩筐:坟坝头撒花椒——麻鬼(意喻骗不了人)、半斤花椒二两肉——麻嘎嘎(意喻肉麻)、油汤里面撒花椒 (意喻你烫我来我麻你)听来令人莞尔。

花椒是道道地地东方辛香料,它来自“灌木芸香科花椒属”果实的果皮。有道是:江堰的川芎、遂甯的白芷、中江的白芍、汉源的花椒……



没错!这些耳熟能详的药材皆来自四川省,据说单是四川省栽种的药材就达5000多余种,故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

外国人对中国这种特有的花椒属,只在皮囊发出“挥发油”感到赞叹不已,称之为“皮”的辛香料(Skin spices)。

不过你知道吗?全世界的花椒属约有250种以上,著名产地位于四川南边汉源青溪及富林、西昌等地,又称南路花椒;而西边汶川、金川和平武产地,为小路花椒。想要在短时间内理解所有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区域的花椒,一时半刻恐难办到。

花椒好坏要看疣状凸起的多寡。

炼花椒油生不如死

正因为花椒博大精深,十几年前,为了一窥花椒真面目及如何正确运用花椒,我曾短暂到成都餐饮学校进修。这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花椒,四川老师傅年约70余岁,顶着一头白发,只管远远地挨在教室门边,印象中他从没跨进教室半步却耳聪目明,只稍眼角扫过锅子,冷不防一吼:“什么东西!倒掉重来!”有大半个月都在炼花椒油,还真是生不如死!



事情还没结束,累了一天想找个食物暖暖胃,偏偏成都人从早餐开始即吃“又麻又辣”的担担面,吃辣我不怕,吃麻简直让我胆战心惊!午餐来个肥肠鸡,晚餐大伙儿相约吃麻辣锅,到了消夜再吃麻辣烫,见他们稀松平常得很,整天从嘴唇麻到舌尖,快分辨不出酸甜苦辣咸!吃麻辣会上火?四川妹子个个皮肤白皙、婀娜多姿,铁证止于智者啊!

龙虾麻婆豆腐充满花椒香气。

多子多孙多富贵

四川人爱花椒爱得如痴如醉,但根据《神农本草经·注》中记载它:“始产于秦”,就是现在的甘肃地区,而今却把味发挥于川菜独一无二的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架势。

综观花椒资料阐述,始于西周时期社会文化上扮演角色,人们见其鲜红艳丽,秋到结果累累《诗经·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是祝福多子多孙之意,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枌》,男女相互馈赠作为定情之物。

战国时期屈原在《九歌》纪录这些场景“奠桂酒兮椒浆”。农历过年饮用花椒酒,无非也是为了取其吉祥如意的隐喻,当时显见花椒已广为流行,多至可以“播芳椒兮盛堂”粉饰壁堂谓之椒房。

热油激发花椒萜烯(terpene)香气达到完美。

被当供品腌制而食

经验告诉人们花椒能除腥膻之味“炙:衔也,衔炙细密肉和以姜椒盐豉巳乃以肉衔裹其表而炙之也。”

事实上早在东周始已作为祭祀的一部分,花椒擅长去除食物异味,与肉桂、姜、辣椒、糖盐等被当供品,末了再将其和入脩中腌制而食。

魏晋之后,羊肉成了中国人餐桌上主要的肉类,花椒顺理成章成了除腥膻上上之选。

但为何四川人爱吃麻辣?身处亚热带地理环境加上盆地效应,夏季炎热冬季寒湿,花椒恰巧应了《神农本草经疏》:“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之说。

明代之后,人们才把茱萸、花椒与外来的辣椒结义三兄弟,成为中国三大辛辣来源。

花椒的麻与辣椒的辣刚好形成完美搭档。

【去腥膻高手】

花椒有丰富的挥发性油脂;烯、酯、酚、芳樟醇等高达50%,但都难溶于水,这就解释了为何大部分厨师会以热油冲泡或小火炼制,所使用的油脂也专挑密度较高的蔬菜油或沙拉油,而非橄榄油或芝麻油,避免花椒独有的柠檬、柑橘或柚子气味被干扰。

此外,把花椒与海盐、岩盐、玫瑰盐一起炒制,试图把香气释放于盐体中,另有花椒研磨成细粉和于沾酱中醮食,唯一恼人是需逐一剔除花椒内层白皮,耗费人力成本。

复方入菜不败食谱

四川以外的人们喜欢以复方入菜,如卤猪脚、大肠、河鲜鱼、牛肉、内脏类去除异味,只需要一小瓢腥膻味马上消失无踪。不过话又说回来,花椒通常会伴随八角、丁香、辣椒一起携手合作,花椒能把八角的所有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加上丁香担纲左右护法、自古以来少不了的辣椒统筹分配,根本就是不败食谱!

20世纪之后,厨界交流频繁,加上饮食全球化,大家无不求新求变,坚守原食原味的粤菜、闽菜开始借助花椒一部分特性,演绎出另一番让人耳目一新的风味。当然,从众所皆知的五香粉到台湾百草粉乃至于中国十三香,看中的正是花椒独特的野性香气,真的让人既爱又恨啊!

苏门答腊特有的毛刺花椒。

苏门答腊也有花椒

有一次我到苏门答腊做食物探究,吃到巴塔克人运用花椒(Andaliman)来做菜,简直惊为天人,这种花椒称为毛刺花椒(Zanthoxylum acanthopodium DC)完全有别于中式料理风味,在地人称为巴塔克胡椒或者Batak Berry。巴塔克人从多峇湖(Lake Toba)捕得鱼获后大量运用姜黄、大蒜、石栗(Candlenut)、辣椒、红葱头及刺花椒等捣成泥状,烹煮成咖哩鱼(Arsik),多重“辛”、“香”、“辣”滋味加上毛刺花椒特殊的柠檬香气不停在嘴里跳探戈,至今意犹未尽!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