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洞悉股市未来/黄云浩

彼得:教育普及造成科技创新,因此可拥有长足发展的环境。

对跟刚学股票投资的朋友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投资不能太短视,眼光绝对要放长远”。

当然,他们也知道买股票要看长远。但是时间一长,稳定性会不会因而变得更脆弱?



因为未来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想。因此,用不过时的投资法,就是根据营收和盈利增长这等模式来决定买卖。业绩好就买,不好就卖。守住已经是不可思议了,更何况是买进不卖出。

股票投资,我们要如何看长远?如何拿捏那个准确度?如何让自己更准确预测未来?

物理学家与未来学家加来道雄(Michio Kaku)就写过几本关于未来的书。但是,他写的未来却是从现在看以后,可能也是廿几年后的事,个中的准确性要等到未来到来时,才能得到验证。

这些从事未来学的权威,可以提供什么线索或理论,帮助我们这些在股市打滚的人,好让我们可以更准确掌握或揣摩未来?



笔者手上就有一本受赠于前辈关于“未来”的书 ——《长远的艺术——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规划未来》。

这本由彼得施瓦茨(Peter Schwartz)于1991年所写,就有一章提到他应用未来学,对2005(此书出版的14年后)所提出对世界的猜想。

这本写在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01/02年互联网泡沫,07/08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前的书,能预见的东西会有多少的准确性?让我们拿来跟现今全球的发展做比较看看。

严重低估科技影响

彼得说,因为教育的普及造成科技创新,因此可拥有长足发展的环境。尽管未来会跟现在一样有很多令人烦恼的全球问题,但是单单靠科技的进步,就已经可以肯定全球的繁荣了。

他也提出在未来学预测的历史上,最常见的失败就是严重低估了科技所带来的影响。

彼得也正确了预见全球实用主义(Global Pragmatism,whatever works theory)(例子,看看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的缺点造成贫富差距的扩大(例子,超级富豪阶层的兴起)。

彼得也预见了全球电子交易的速度,将比工业和服务业更快地产生投机性的财富 (例子,比特币)。

作者也提出了计算机的进步,有办法利用模拟的微观世界捕捉业务(例子,如电商巨人阿里巴巴与亚马逊)。

思考场景构建

别忘记,写在1991年的当时是没有手机的。

苹果跨时代的手机要等到2007年中才出现。而现在的手机功能比起个人电脑更加不遑多让。

是什么造就彼得对未来分析的力量?彼得就分享了未来学的应用着重于场景构建,包括了场景思考、场景构建过程等的。

识别场景构建8过程

第一步:确定焦点问题或决定(问问自己有那些决定是需要做的,为什么,如公司进军新行业)

第二步:关键因素 (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那些已经决定的问题,如SWOT分析)

第三步:主要的推动力 (有哪些主要的推动力可以影响关键因素,如人口红利)

第四步:按重要性和不确定性排名 (将关键因素与主要的推动力按重要性和不确定性来排名)

第五步:选择场景逻辑 (根据第二步与第三步来分成不同的场景)

第六步:充实场景 (重新回到第二步与第三步,看看可不可补充场景逻辑 )

第七步:潜在意义 (将场景套用在第一步来排练未来,看看那些决定有什么不同,当初的决定如果只能在一个场景中有效,这可能是一场赌博,如有些上市公司趁三年前大势好,转行成为屋业发展商,结果烂尾收场)

第八步:选择领先指标 (以上功课如果已经完成,就要监控现实是不是如场景般演变,因为场景中的逻辑连贯性,将允许我们从场景中引出某些领先指标; 如伟特(Vitrox) 的自动化光学检测系统的服务,其实很自然就因为科技业的进步而得到应用。)

最后,如书本的名字,彼得说场景思考是一门艺术,不是科学。

好比投资,笔者就认为善于思考,善于想像,这般属性艺术的成分居多。因此,艺术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投资格局。

至于分析,善于用量(如下注的神奇配方,Kelly Criterion)等的属性,就属于科学成分较多,也决定了一个人在投资项目上所能累计盈利的多寡。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交易道路成长故事(中)/慧眼识股

做一件事是否能成功,并非取决于是否遇到挑战和困难,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去突破这些障碍!

在上一篇文章“我在交易道路上成长的故事 (上)”时提到,我想要开始回测我的交易方法,但是基于交易方法过于复杂,回测起来太难,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突破瓶颈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重新联系回我一位在对冲基金工作的朋友。一次的晚饭,发现我们的交易理念非常相似。

那次起,我们时常会一起交流、一起研究交易策略。我的操作也因此无意中引进了“量化”的概念,它解决了我操作上很多的问题。

很多人对“量化”这一词感到很陌生,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量化就是把模糊的东西,清晰的划分,变得可计算。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说选股要选好公司,才有机会获利!

“好公司” 这个词太模糊了,如果我要量化它,我可能会说“选股要选公司在过去1年盈利有增长30%以上的公司。”,这样就清晰多了。(注意,这只是例子。)

一旦被量化了,我们就能做许多分析,分析胜率、分析盈亏比等。

量化的概念,让我的操作方法,从非常复杂、模糊,变得清晰、有条理了,并且学会了怎么去用最公正、最客观、不带偏差的方法进行回测,证实一个策略的有效性。那时候,正是我的操作突破了瓶颈的起点。

第五章:操作周期

在彼此遇到一位理念相投的人,仿佛找到了交易信仰的支撑。我和这位在对冲基金工作的朋友,两人对研究交易策略更加沉迷。

过程中,我还寻获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那就是一位交易者或投资者在股市能否赚钱,操作周期至关重要。每个人的性格、耐心、风险承受力都不同,但市场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适合做短期交易的人 (可能你对市场的信息变动非常敏感),但却尝试去做可能需要持股几年的价值投资,那么你会发现你很难赚到钱。

于是,我花时间去找出适合我自己的操作周期,持续尝试不同的方法,并观察自己的表现。花了蛮长的一段时间,也亏了一些钱,我只能把它当成是需要付出的研究成本。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最适合我的操作周期!那就是——1个月至3个月!

当我平均持股时间在1个月至3个月时,表现最好。我甚至还发现,这也是市场上大部分人的最佳操作周期。少部分人适合少过1个月,极少部分人适合超过1年,但有趣的是,这些周期往往是大部分人喜欢试图去操作的。

第六章:策略的胜率

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之后,我开始把时间花在研究持股1个月至3个月的策略。研究了将近一年,我找到了一个胜率很高的方法,并且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回报。

它就是筛选业绩符合特定条件的公司(我几年前在Telegram频道分享业绩的公司也是使用这个方法),然后持有接近三个月之后离场。

但我也意识到,这个方法随着时间过去,市场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胜率将会逐渐降低。

这个方法在2018年之前非常好用(胜率80%以上),2018年到2019年的胜率稍微下降 (70%左右),2020年市场超级火热之后,胜率迅速下降 (40%左右)。

尽管这个方法帮我在那几年累积了不少资金,但研究交易策略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下,我们其它交易策略的研究都是还在进行着的。

其中有一个交易策略,从2015年就开始研究,在2020年逐步成型,做了严谨的回测,各方面都达到了要求,并且回报率惊人!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交易策略呢?下一篇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待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