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何惧IPCMC/南洋社论

当一个人刚踏入社会的时候,如何选择一份属于自己的终身事业,往往是一个很不容易的决定。

因为这样,年轻人会轻易地选择转换职业跑道,直至一份被认为适合他(她)的工作出现为止。



对本身的职业态度不认真,是很多新鲜人会犯上的毛病,这些人总有“东家不打打西家”的观念,一感觉不顺心就换工作。

不过,不是什么工作可以想换就换,其中包括警察和政府教师。

教师是一份需要认真经营的良心事业,肩负着培育英才的神圣任务;因为这样,教师必须事事以身作则,尤其在个人行为方面,更必须做到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就拿抽烟和赌博来说,教师就不该触及这些坏习惯,或至少不可以在学生面前有不良示范。那些认为教师跟常人无异,不应该受到如此约束的人,最好不要当教师,以免误人子弟。

除了政府教师,警察也一样,一入行就不容易转换跑道,而警察更属于纪律部队,无法安分守己或经不起物质诱惑的人,也最好远离这个行业。



警察是权力范围最为广泛的执法单位,也是平民百姓最常接触的纪律部队,然而,警察贪污滥权的现象,这么多年以来,一直是公开的秘密,许多人对警察也只是畏惧,而非敬畏。

希盟在第14届大选的竞选宣言中,清楚提及将致力改善及提升警察的形象,而随着独立警察投诉与行为不检委员会(IPCMC)的成立,希盟政府算是初步兑现了这项重大承诺。

只不过,来自警方内部的反对声浪仍未间断,这些人究竟是不高兴警方受到有形且更严峻的管制,还是依旧希望能够拥有“高高在上”的执法权力,则是见仁见智。

不管怎样,警察总长拿督斯里阿都哈密的积极态度值得国人高度赞扬,他呼吁警方人员放开怀抱迎接IPCMC,因为“只要行得正,何惧IPCMC”!

对,只要恪守法纪,而且生活检点不贪污,为什么要害怕IPCMC?而谁要是无法端正自身品行,最好是离开警察这个行业,免得误人也误己。

反应

 

言论

慎防民粹主义荼毒/南洋社论

被评选为世界500名最具影响力回教徒的阿菲菲博士,通晓7种语文,在英国牛津大学回教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最近他在卫生部前部长长凯利与巫统前宣传主任沙里尔韩丹联合主持的博客节目“Kindred Stories”侃侃而谈,还论及民族主义与宗教民粹主义混合体在多元种族社会的危险性。

他说,“风波袜”问题激怒了人们的情绪,但却不能因此作出极端反应;“必须负责不让事情变得更糟,不能火上浇油。”

他还提出“情感激化”的词,所谓情感激化是一种怨恨转化导致群体无意识的理性失范 。

在政治语境中,说的是选民对自己所属党派以及他方党派的态度差异持续扩大的现象。

像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两方支持者,因随着情感激化,也越来越讨厌对方党派的人,而不以具体政策来决定投票给哪个党派的候选人,社会也越加撕裂。

多数人以受害者自居

还有难民问题与民粹主义在欧洲形成恶性螺旋,以及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的崛起,都令人甚感忧虑的趋势,在多元种族社会的马来西亚应该保持警惕。

民粹主义之害,就在于多数人以受害者自居,明明居于多数却依然扮演着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少数”,并借此制造异己,挑动对立,甚至传播“某族群将永远失权”,来营造敌人在周围的鬼影幢幢。

民粹主义者总是将时局描绘成一场危机,说是生死存亡的威胁,操弄一种抗争性极强的论述,以营造压力感。

民粹主义政客就是通过诋毁、压制、分化及撕裂社会民众,创造出同质化的群众,观念中的贪腐和治理的失误并不是问题,只要这些腐败行为是为“我们”服务,而非为非我族类的“他们”服务所寻求的手段,就算做错了,也是获得民意的支撑。

“人多即合理”害全民

民粹的可怕还在于以“人多即合理”的主观原则,代替科学的实践论证,将“民”在数量上的优势视作一切权力的合法来源和价值评判标准,并导致问责缺失,体制失灵,法治褪化,最后伤害了全民。

学术界的学者专家也只能发表些干预政治的时论,去解释民粹主义,然而要真正遏制民粹之害,还须靠民众的高度自觉,认识到族裔之间互惠的共生关系,并成为能最有能力改变施政的助力者。

当然,政府更要能坚持正确的决策,以超前思维检验事理,决断政务,驯化民粹,才能稀释民粹主义之毒。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