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什么是筛查?/黄彦仁医学博士

生活在这个高度紧张、繁忙复杂的社会里,疾病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所以,大家都会问,有没有办法,在疾病症状还没有出现之前,通过例行体检,早一点发现疾病,在并不是最严重的情况之下,就把它医好了?

现今社会,例行体检已经非常普众化,各种不同的配套,价钱大众化,很多老百姓都负担得了,甚至有些配套,可以当作礼物,送给身边的亲人。但是,被大家忽略的重点是,例行体检靠不靠谱,可不可以在疾病到来之前,达到一个预先警报的效果?



WHO要求严格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有定义,这一类的例行体检被称为筛查(Screening),也就是说,通过一系列的检查、程序、测验,在一个完全没有症状、健康的病人身上,提早发现,鉴定还未被发现的疾病。筛查是一种过程,开始于病人接受检查,结束于病人接受治疗。筛查一般是针对癌症的发现,但也有可能被运用在其他慢性疾病上,例如心脏病和糖尿病。

对于筛查,WHO有很严格的要求,在这里向大家一一介绍。

1.被发现的疾病一定要是个很重要的健康问题。

在特定的人群中,进行筛查,才会见效。一般来说,癌症发生在40岁以下的病例并不多,拿一个25岁的女性,贸贸然地去筛查,被发现有疾病的可能性就像大海捞针,也就是说,浪费金钱浪费时间。但在现实中,偏偏有人因不同因素,年纪轻轻,就跑去做体检,结果引起连串问题,绕了一个大圈,最后发现什么疾病都没有。



2.测试一定要靠谱。

尽量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测验结果,也就是说,测试准确性一定要很高。现在例行体检常常见到的癌症指数,例如CA19.9、CEA、CA125,测试准确度都是非常不靠谱,常常会发现假阳性的测试结果,结果造成了很多困扰,病人需要经过CT扫描、内窥镜检查,甚至活检,花了钱和时间,甚至精神上的折磨,到头来却发现什么疾病也没有。这一类的测试也严重的违反的WHO标准。

3.疾病的自然进化历史。

应该被很清楚的理解,最好是有一段很长的进化时间,才能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提前测试出疾病的存在。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大肠癌,从没有疾病,到长出小小的息肉,再进化到肿瘤,到大肠癌,经过的时间是非常的漫长的,往往有5年之久。那么在大肠内窥镜的检查之下,提前发现息肉,尽快把它删除,就有机会阻止5年后的大肠癌。

如果家庭亲戚中有大肠癌的病例,笔者提议,45岁以后,可以每5年进行一次内窥镜检查,就可以达到筛查的效果。

什么是有效的筛查例子?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

●乳房癌筛查,乳房X光检查(Mammogram)针对45岁以上的妇女,每年一次;

●大肠癌症筛查,大肠内窥镜在45岁以上的妇女和男士;

●宫颈癌筛查, PAP Smear, 21岁以上的妇女,每三年一次;

●肺癌,低能量CT扫描,55岁到74岁,尤其是长期吸烟者;

●前列腺癌症, PSA验血,从50岁男士开始,每年一次。

癌症的发生都是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如果例行体检每年一次,是完全没有可能发现阻止癌症的进化的,不要说简单的验血,如果CT扫描,也不可能每3个月一次,不切实际。

大部分的癌症都没有可靠的筛查测试,只有在发生症状的情况之下,尽快找医生检查,才有可能正确的诊断出早期的癌症。

反应

 

保健

发现胃癌已太迟 早期筛查很重要!

香港演员廖启智去年12月确诊胃癌,事隔数月不敌癌魔离世,让人吃惊!

其实,早期胃癌是没有病征的,当病人出现不适时,往往已是中晚期,存活率相对较低。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2018年的胃癌发病率排名中,首4位依次为韩国、蒙古、日本及中国。胃癌高发率国家之一的日本,早已实施胃癌筛查计划,建议40岁开始定期接受胃镜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提升存活率。

确诊时已中晚期

据了解,胃癌存活率相对较低,胃癌四期的全球平均5年存活率仅约4%,一期的5年存活率则超过50%。

由于胃癌初期征状不明显,逾半病人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癌细胞甚至已扩散到其他组织。
若癌细胞已扩散到其他器官,甚至会出现肝衰竭,情况更为严重。

问:胃癌存活率仅约四至五成,反观日本虽为胃癌高发地区,存活率却高达八至九成,为什么?
答:
日本有早期筛查,且累积了不少经验,能及早找出早期胃癌患者,例如他们做内窥镜检查时不计成本、时间,又会使用喷洒染色剂,找出有问题的细胞,提早发现就能增高存活率!

建议高危人士应考虑做幽门螺旋杆菌呼气测试,有研究指若能及早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可避免早期病变,减低胃癌机率。

问:谁是高危?胃癌有何成因?
答:
大部分胃癌是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导致胃部长期发炎,出现病变,最后演变成胃癌。纵使暂未知道幽门螺旋杆菌的实际传染方法,惟该菌没有宿主,又不能生存在环境中,常见寄生在人类胃黏膜,故相信是“人传人”,亦与挤迫环境、居住地区发达程度有关。

幽门螺旋杆菌属慢性感染,由感染到有并发症,再变成癌症,可能要40、50年才发生。故大多数人都是在年幼时,经家人间传染 ,如吃饭时“你一口我一口”,结果让身边人都感染了!

问:有指亚洲人特有基因ALDH2缺陷/CDH1变异,因而患胃癌的风险更高,对吗?
答:
比起基因,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但的确有小部分胃癌病人没有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这类胃癌与遗传有关,多在40岁前发病。

问:除幽门螺旋杆菌,胃癌还受什么影响?
答:
饮食习惯也会影响发病率。例如,高盐或腌制食物经胃消化后,会产生致癌物亚硝胺,加上高盐会损害胃壁并导致细胞病变,或让胃黏膜加速变坏,增加胃癌风险。

同时,经常吃刺激食物,也容易让胃黏膜发炎,长期发炎有可能演变成胃癌;经常吸烟、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曾接受胃部手术、近亲患有胃癌,都属于高风险因素。

问:居住地区发达程度对会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何影响?
答:
愈发展的地区,一般愈少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虽说目前日、韩的胃癌发病率高企,但有可能是以前累积下来的感染,至现在病人六七十岁,才演变成胃癌病发;他们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生,由于当时日本、韩国等地经济仍未起飞,卫生环境欠佳,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而现时发病数据可能只是反映当年受感染的人口,但相信随经济发展、卫生改善,这些地区的胃癌发病率会愈来愈低。

问:如何预防?
答:
预防胃癌可从日常生活着手,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少吃油炸、高盐分、高脂肪及加工肉类等食物,例如腊肠、咸蛋、香肠、咸鱼等;饮食要定时,多吃含维他命C的食物及十字花科类蔬菜,如西兰花、椰菜花、芥兰等。

避免烟酒

此外,多吃含丰富胡萝卜素的蔬果,如红萝卜、芒果、木瓜等,有助增强抵抗力。避免吸烟、酗酒,并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幽门螺旋菌。

胃癌?胃病?

如何分辨胃癌病征与一般的胃病?

大部分胃癌在早期没有病征,要待肿瘤有一定大小,才会感到胃部不适:如肿瘤在食道入口,进食时会有吞不下去的感觉;若肿瘤生在幽门(即胃部出口),进食后或有想呕吐的感觉。不过,这些属非特定(non-specific)征状,胃癌病征与消化不良征状相同,而单凭病征,医生无法分辩是一般胃病还是胃癌。

胃痛持续应求医

不过,若突然胃痛且持续一至两星期,或体重、胃口有改变,这些都可能是胃癌早期征状,应及早求医。另外,年过40岁、家族有胃癌病史,或已知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人,均属高危群。若担心自己患胃癌,40岁前可检查体内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40岁后则可接受内窥镜检查。

文|李祖怡、姚颖彤(整理自香港《明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