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你有过敏症吗?/陈钊伦

多年前的一次采访经验,印象深刻,让我历历在目。一群南传佛教僧侣受邀到一间肉骨茶店吃早餐,当时脑海里立即闪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

南传佛教严守“过午不食”。僧侣一般清晨便外出化缘,对于信众的布施,不得挑食、不得拒绝,荤素一律欢喜享用。



我们也常听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佛偈。其实,所有的宗教殊途同归,最终目的都是导人向善,提倡和睦共处,塑造大同世界。

宗教是神圣的,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宗教,是入世的,否则与世隔绝,如何宣教传道,如何普度众生?宗教,更是重意多于形,注重内在修行,多于外在形式。

简单来说,宗教信仰着重在净化人心,修身养性比起膜拜仪式、教条规矩,更重要。宗教信仰更应融入社区,在异中求同,方能互相了解,破除个人对不同宗教的偏见与误解。

一场在锡克庙举办的开斋活动,引起龙颜大怒,柔佛州苏丹陛下指这是罔顾种族敏感。每当祭出“种族敏感”4个字,少不了轩然大波。

在一个标榜多元种族和睦共处,其乐融融的国家,人民经过一甲子的磨合和交融,种族敏感如故,是我们对种族“过敏”了?抑或只是对“种族敏感”这4个字感到敏感,神圣到连讨论都不被允许?



人民好像记得及喜欢提起五一三种族冲突事件,更甚于三大种族共同争取国家独立及齐心建国的历史。放不下不愉快的历史,只有徒添不必要的敏感,让敏感变得更敏感,并不会有让人引以为鉴的效果。

若种族课题继续“敏感”下去,则永远打不破种族的藩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乃至其他原住民,将继续因为“敏感”而步步为营,永远无法打开心房面对彼此。心有芥蒂,如何种族和谐、人民和睦?

换位思考看世界

德国总理默克尔面对哈佛大学毕业生演讲时,针对与她同一代政治人物即将退出世界政治舞台,有感而发勉励毕业生要相信“没有不可能”,时刻思考自己是在做对的事,并要懂得换位思考看世界,去除心墙。

她说:“永远不要把谎言塑造成真理,或把真相诋毁为谎言。”

找回和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何须再对本已不“敏感”的课题,继续敏感下去?故步自封,只会让马来西亚人渐行渐远;去除心墙,你我方能坦诚相处。

反应

 

言论

慎防民粹主义荼毒/南洋社论

被评选为世界500名最具影响力回教徒的阿菲菲博士,通晓7种语文,在英国牛津大学回教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最近他在卫生部前部长长凯利与巫统前宣传主任沙里尔韩丹联合主持的博客节目“Kindred Stories”侃侃而谈,还论及民族主义与宗教民粹主义混合体在多元种族社会的危险性。

他说,“风波袜”问题激怒了人们的情绪,但却不能因此作出极端反应;“必须负责不让事情变得更糟,不能火上浇油。”

他还提出“情感激化”的词,所谓情感激化是一种怨恨转化导致群体无意识的理性失范 。

在政治语境中,说的是选民对自己所属党派以及他方党派的态度差异持续扩大的现象。

像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两方支持者,因随着情感激化,也越来越讨厌对方党派的人,而不以具体政策来决定投票给哪个党派的候选人,社会也越加撕裂。

多数人以受害者自居

还有难民问题与民粹主义在欧洲形成恶性螺旋,以及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的崛起,都令人甚感忧虑的趋势,在多元种族社会的马来西亚应该保持警惕。

民粹主义之害,就在于多数人以受害者自居,明明居于多数却依然扮演着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少数”,并借此制造异己,挑动对立,甚至传播“某族群将永远失权”,来营造敌人在周围的鬼影幢幢。

民粹主义者总是将时局描绘成一场危机,说是生死存亡的威胁,操弄一种抗争性极强的论述,以营造压力感。

民粹主义政客就是通过诋毁、压制、分化及撕裂社会民众,创造出同质化的群众,观念中的贪腐和治理的失误并不是问题,只要这些腐败行为是为“我们”服务,而非为非我族类的“他们”服务所寻求的手段,就算做错了,也是获得民意的支撑。

“人多即合理”害全民

民粹的可怕还在于以“人多即合理”的主观原则,代替科学的实践论证,将“民”在数量上的优势视作一切权力的合法来源和价值评判标准,并导致问责缺失,体制失灵,法治褪化,最后伤害了全民。

学术界的学者专家也只能发表些干预政治的时论,去解释民粹主义,然而要真正遏制民粹之害,还须靠民众的高度自觉,认识到族裔之间互惠的共生关系,并成为能最有能力改变施政的助力者。

当然,政府更要能坚持正确的决策,以超前思维检验事理,决断政务,驯化民粹,才能稀释民粹主义之毒。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