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文字与书

如果我不阅读会是个什么样的人?

或许会是一张纸巾般的存在,随着年龄增长,在离开人世之际还有一包两角钱纸巾的厚度,即使如此,那还是苍白无色的乏味样貌,因为世间缤纷多彩的姿影,难以被个人的一生时光所映照,唯有通过阅读他人的书写,才有可能一窥更多风光。



我想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的意识多处于一种“当下”的状态,它或许可以从“此刻”追思过去、窥视将来,但是越往这两端走去越模糊。人类记忆受到生物演化机制的限制,生命只需基因的传递,生存只要本能的即时反应,对于需要储存空间的事件——人脑的神经细胞是种极度消耗能量的结构,能够遗忘得越多越没有负担。

时间腐蚀记忆

时间对记忆的腐蚀极大,日子久了,原本清晰的事物变得零碎蒙晦,于是恒久以前的真实过往隐藏在后人诵唱的神话。另一方面没有文字的依附,未来难以清澈形塑,那时候人们只能诵念简单咒语招唤美好远景的兑现,于是人只能存在时间之流的片面缝隙,只能由微弱的神经元脉中,脆薄地扶持在当下一刻。

文字出现以后,永恒变得可能,它像是极地的冰河会把过去冻结,留给后人晶莹剔透的故事;它有如手电筒发出的光,世界那么幽魅隐蔽的地景,在文字光辉笼罩下,事物的纤纹肌理得以清澈明现。

书,作为文字最重要的载体,在无数写作人的努力下, 它累积的内容涵盖广阔的宇宙,它不时潜入人界作深邃的探索,世间无穷的奇妙,在无数的书写里化身出世。



翻书展现浩瀚世界

每次我们阅读,即是走了趟轮回的路,见证了许多灵魂的故事。每次我们阅读,即是穿梭了时空,前去发掘古人的智慧,今人的前瞻。每次我们翻开书本,在每一页写下文字的纸页,一个浩瀚无垠的世界展现。

一辈子只能活一次的遗憾,一双眼只能目睹一方景象的失落,都在每一本书里获得补偿,领到救赎。

原来我如缝隙般的存在,随着阅读而积厚,生命可以伸延,垂直沉淀,变得丰盛,不再苍白。

可狠狠地对时间与基因抛下一句:我不再是你们的囚俘,任你们折磨宰制。

反应

 

商余

【南洋文艺】《印加结绳符号》加里乌尔/黄国雄

迷读志:黄国雄 

首先要澄清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成功解读出整套的印加结绳,虽然结绳里关于数目的符号和它数学的操作法已经辨识成功,但是非数字性的符号还无法鉴定出其意义,所以说还没有人真的懂这套文字系统。

研究印加结绳的语言学家第一个要务,如果根据此书,其实是要辨明结绳究竟是一种记忆术工具或装置,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系统。

简单的说,记忆术是种协助记忆力的技艺,通过某种特定规则,还有工具/装置来紧记并且回忆起某些信息片段。

现在常见的记忆术装置就是“绕指缠绳”与“念珠”。

从文字的主要功能来看,即是把事件实体的记录下来,是和记忆术的企图有所重迭,之所以要辨别印加结绳是属于何者?是否能被解读出来?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两个主要的差异

记忆术装置与文字系统有两个主要的差异:

1.记忆术装置不是由“约定俗成”价值的符号所组成,这意味着能明白的人就只有该使用者与他已告知规则的人。

2.信息并不是记录在记忆术装置里而是已在使用者的脑海,装置只是作为种提示。

如果印加结绳是种记忆术装置,那么显而易见的,那些从印加文明遗迹发掘出来的结绳就不可能解读出来,因为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就禁止了结绳的使用,下令焚毁这些装置,印加结绳作为记录系统应在那时候开始消匿而不久后灭绝了。

早期研究印加结绳的人倾向于把它当作记忆术装置,尤其是殖民时代对残存印加文化作观察与记录的人。

不过在现代,即二十世纪初,就开始有学者把结绳当作类似于文字的系统来研究, 不过至今都没有对于其编码与解码信息方法特别实质的结论,有的话也是片断的提议,比如说有研究者指出结绳可能类似“数字标签”(如国际标准图书编号的概念)来指示身分、住所地名、头衔等信息,但这都是相有限,过于简约的信息代表。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新的理论,即是借用现代电脑的基础“语言”,二进制编码的概念来研究印加结绳,试图解析其物理与语言构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