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红宝石香料 胭脂子

白居易有一首诗描述木兰花绽放姿态:“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当中的胭脂不免让我联想到它——带着微微花香的胭脂子(Annatto)。

色泽饱满的胭脂子好疗愈。

吃越南面包时,常见一片片金黄色烧肉;著名南部河粉“Pho”以它来制作主要汤头;在越式卤肉中亦常见它的踪迹;菲律宾国菜阿多波(Adobo)重要的素材就是胭脂子,经过烹煮呈现亮丽金黄色泽,看了就让人食指大动。



在大马可有胭脂子?食客不见挂在印度摊口烤得橘金黄色的唐杜里烤鸡(Tandoori)吗?

越南南部河粉汤头澄黄色泽叫人垂延三尺。

小小种子大大用途

不过胭脂子并不属于亚洲国家,它的原乡竟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胭脂子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了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接着哥伦布第一次出航抵达陆地时一直认为是“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不过他终其一生并未如愿来到东南亚。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开启了三百多年的殖民历史,胭脂子也随之从南美洲正式迁徙到亚洲落地生根。

第一次看见手中这颗心型豆荚是在墨西哥,他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同红毛丹,果实成熟后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小小的艳红色种子。

话说南美洲的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为墨来书写经文。不单如此,他们也利用胭脂子泡水或浸油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在深山中走动还能免除皮肤遭受昆虫叮咬,其成分当中有一种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过去南美洲原住民利用它来染发或制作唇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佚名。



著名墨西哥塔可饼。

原料延伸成为染料

16世纪之后,阿兹特克人将胭脂子加入神圣的“可可”当中,象征自身血液合而为一,日常进行酿造时会加入这种重要的原料,后人延续此智慧,为食物染料开启一片天,且一直持续至。

古印度的阿育吠陀医生把叶、根用于治疗痢疾及抗发炎,胭脂子温和的药性对贫富差距极大的印度非常有帮助,他们很早就发现根与皮是抗寄生虫的良药。多年以后,医学研究进一步证实,胭脂子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从原乡南美洲的萨满治疗师(Shaman)对胭脂叶茶热衷程度便可见一斑。

胭脂子泡在油脂中色泽最迷人。

当代应用

胭脂子的果皮含有4.5-5.5%的色素,在脂溶性中有类似胡萝卜素的结构,会释放70-80%的胭脂素(Bixin),一颗胭脂树小心照护就容易结成品质良好的种子而呈现饱满色泽,这种色素越多橙色或橙黄色泽经过火候烹煮就越发亮丽。

近十年许多研究者不断发表相关论文,其成分除了脂溶性的胭脂素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南美洲许多餐饮业者会把胭脂子加入香肠取代亚硝酸盐或将蛋黄酱上色、烘焙产品、食物中赋予起司、奶油色泽,熏鱼、饮料中添加,若干年前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是一种认可食性、安全、不会破坏食物味道并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你可别以为胭脂子只能入菜,实际上它在大小工业运用上也非常广泛,如纺织业当染料上色、木材着色、地板打蜡膏;小型工业如鞋油、打皂、指甲油等,可谓包罗万象。

寮国名菜阿莫鱼少不了上色胭脂子。

带微胡椒及淡花香

许多商家会把胭脂子替代番红花入菜,这样确实省去不少成本,它与金盏花不同,与姜黄迥异,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表现更加细致。

越南人会将胭脂子油炒肉、炖肉;菲律宾人则加入鸡肉上色,因为降红木素及胭脂素具有与蛋白质结合的能力,尤其是鱼类,可是一旦在菜肴中遇上酸性物质就会变得较不稳定,若要定色,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在东南亚国家,越南、菲律宾及寮国、柬埔寨人用得最普遍。新马泰国等地则要到印度香料店才买得到,一小包装鲜红色粒状辛香料,质地有点硬,需要研磨较久,也可以整颗使用,放入油脂中提取,再进行炒肉或腌渍肉类,若想帮糯米团、面条、饼皮、糕点类上色,可以磨成粉后加入一起和开即可,不但色彩艳丽还带些许花香。

胭脂若生在东方,除去植物粉及矿物粉外,古人或许不会因胭脂花粉含铅或汞而中毒,会不会更引起后宫三千佳丽骚动?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