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登彼岸】推动青少年学佛

早前,我参观了某佛教会道场的“青少年中心”。中心的设计多数由道场的青少年筹划,所以从颜色到装饰,富有年轻与生气的时代感。道场负责人表示他们希望给青少年一个专属自己的活动空间,所以有图书馆、会议室与讲堂等。他们也把一个毫不起眼的走廊,改装成可以品茶聊天的典雅空间。

这却是我们目前许多佛教会所欠缺的“大胆”与“放心”。大胆放手一搏,让青少年拥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并且放心让青少年自行进行属于年轻人想要的活动与格调。



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佛教青少年较为活跃的年代,许多佛教会都成立青少年团或小组,有者使用由马佛青所推动的“佛青之友”名称,我们更不乏看到如马佛总属下支会使用的“菩提之友”、下霹雳佛教会的“缘之家”、柔佛州的“缘之小轩”等附属在佛教会的青少年小组。一些地方如马六甲等地,其为数不少的中学都有佛学会,甚至每年联合举办跨校佛学活动。

因为在中学或青少年时期经过佛法的熏陶与组织的训练,这年代的青少年当他们进入大专或社会工作时,都会成为佛教会或佛学会的佼佼者,不管是在领导、弘法、团康与佛曲带动等。所以,80年代至是21世纪初的许多大专佛学会领导,其背景多与青少年就开始学佛有关。他们一进入大专,就俨然准备好领导佛学会。

青少年生活模式产生变化

20年前的青少年是无网络与手机的年代,生活与日常作息皆与户外及大自然有关,今天的青少年,可一天不出房门,只需靠网络、电脑或手机就能生存。所以,有人作了这么一个研究结论,从前的青少年是在一个“大我”的年代成长,其生活重心是在一个大群体,思维模式也较能跨越自己的圈子,但如今的青少年则活在一个以“小我”为中心的时代,凡是从一个小群体或自我出发。但,这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是生活与思考模式产生了变化。

同样的,我们也开始发现到佛教会已面对青少年承担力,及投入在办活动积极度不足的问题。所以,很多佛教会的青少年小组开始进入冬眠,甚至销声匿迹。一些曾风光一时的青少年小组,如今也面对青少年减少或领导断层的窘境,而大专或师范学院佛学会的一些领导层,多数是在进入大专院校后,才开始接触佛教以及开始学习基本法义,包括开始要对佛教的仪轨及佛教的发展作基本了解。他们不到一年光景就得准备接过领导的棒子,领导佛学会。所以,我们发现到大专与师范学院往往面对领导素质欠佳与经验不足等问题,当然也包括对佛教的不甚了解。



时代改变了,青少年的需要也改变了。我们很难再找到静静听课、乖乖听指示与任劳任怨的青少年。他们有科技去所搜自己想要的;有网络去建立属于自己的青春王国,当我们埋怨为何青少年不再参与自己佛教会的当儿,更应想想如何在青少年圈子弘扬佛法,鼓励他们学佛。我们是否更应该让自己与时代发展同步同行?

推动青少年学佛毕竟不是件易事,我们得放下身段与他们沟通,更需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进行时下青少年觉得很“潮”的活动,这何尝不是“以欲勾牵”?如果我们这都无法处理好,10年后,学佛的青年会更少,20年后,佛教会或会因为没接班人而关门大吉。

每一层,都是环环相扣的,推动青少年学佛,我们准备好了吗?

摄影:陈奕龙

反应

 

登彼岸

【悼念星云大师】星云大师教会我的事/薛振荣

文:薛振荣(马佛青前会长)

曾经有一位佛教界前辈,知道马佛青联合不同道风与传承的全国性佛教组织,包括马来西亚佛光山,一起办大马卫塞节庆典,他如斯对我说:“为何我们不能纯粹联合‘本土’的佛教组织就好?怎么要跟外来的佛教组织合作?办大马卫塞节庆典,就该由所谓‘土生土长’的佛教组织联合办。”

我当时突然想到,如果台湾佛光山,甚至星云大师仍旧停留在这样的角度与心胸,就不会有“法水长流五大洲”。

1.时代前端的视野

佛教组织办活动,都会秉持“先以欲勾牵”,开方便门,举办看似非佛教且通俗的活动,以接引更多大众学佛。马佛青在数年前,曾在各地举办篮球赛,包括全国赛,以吸引更多青少年来接触佛教。

1950、60年代,星云大师就在台湾宜兰举办篮球赛。在一个对佛教属于寺院、诵经、吃素的认知年代,举办篮球赛根本就是离经叛道,不务正业。星云大师的卧薪尝胆,比许多佛教领导对推动佛教发展来得前卫,且走快了至少50年。

那个年代,佛教组织或佛教徒,只有对着经文唱诵,所谓的唱诵法器也离不开引磬、木鱼等。星云大师却勇于成立歌咏队,作词谱曲,使用吉他、钢琴等乐器,把佛陀的教育,以现代音乐,弘扬出去。

他深知,只要是为佛教未来的发展,而且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任何世俗的管道,都需要尝试。

2:有容乃大的胸襟

教育,一直是星云大师重视的,不管是僧伽教育,还是世俗的专职教育。大师曾说:“我当年没有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但我让我有能力的弟子,都有机会受如斯的教育。”所以,佛光山的出家弟子,不乏博士僧,而且在各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

佛教能在在五大洲弘扬,佛光山功不可没。星云大师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即使自己多么能干与有才华,也不可能同时在不同区域出现。他于是把弟子们送往全球去弘扬佛法、设立道场。

星云大师重视青年,这是众所周知。80年代,星云大师应马佛青之邀前来大马巡回弘法,也为马佛青办“万缘法会”募款。大师了解到,在职青年没人脉,事业与经济也不稳定。所以,非常配合马佛青。这也造就马佛青那一代的元老们,非常感念星云大师的滴水之恩,甚至协助推动成立大马佛光协会,并在后来成为里面主要干部。

星云大师的待人处事视野与胸襟,一直是我当年在推动马佛青所秉持的精神。而且,这也与马佛青从创立至今的方针吻合,以一个前瞻性的全国佛教青年领导佛教组织,汇聚不同传承、宗派、年龄的佛教单位,建设大马佛教。

那天,我在宜兰佛光大学,看到某栋大楼墙上的一段话:汇千江之水,为教为众生。我想,这就是大师这一生最好的写照。

祈愿大师,乘源再来。人间需要更多的星云大师。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