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

绿色金融
助推动绿色建筑

地球降温与绿色建筑息息相关,要如何将绿色建筑普及化,也有赖于绿色金融的普及性,环保也讲究现实!



有了绿色金融的推动,就能大规模的推行节能减碳的绿色建筑领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而且还能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如果绿色金融能够充分支持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全球的房地产建筑业转型升级,走上绿色健康的高质量发展轨道,成为真正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产业。

中国落实绿色金融体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7部门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覆盖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等各领域绿色金融体系,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绿色经济体。

从过去经验可体会到建筑向绿色化转型,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而且还能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并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绿色投资考量环保 

绿色投资(Green investment)的概念起源于欧美金融投资家对其投资对象进行投资决策时的项目分类。绿色投资把经济收益性之外的环境问题等也列入了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项目,继而衍生了绿色金融产品。

绿色投资的投资对象包括:

1.重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性发展企业的股票、债券;

2.再生能源或新型能源企业的私募股份节能型绿色房地产;

3.节能型交通设施,供给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

4.有效吸收温室气体的森林植树投资,可持续性农地或农业投资。

产品多样化

绿色金融分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等,所有的金融产品都可以用来支持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比如在绿色信贷方面,银行在审批绿色建筑项目的相关贷款时,可以采取优先审批的措施,引导企业更多地开发绿色建筑项目,一些有责任有担当的国有大型银行,甚至可以给予绿色建筑项目的相关贷款一定利率优惠。

绿色投资把经济利益与环境问题列入了投资决策。

缺乏专业标准不利发展

目前,绿色金融机构对于绿色建筑的评审没有专门的标准,绿色建筑认证机制在两个方面不利于绿色建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尽管各大部门有实行等级标识评价管理,也但没有对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效果进行量化评估,没有具体数字,这除了无法体现出绿色建筑对于节能减排的真正贡献,也不利于金融机构针对绿色建筑节能收益推出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和服务。

此外,由于还未普及化,绿色金融发展还缺乏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无论是环保政策、法律体系还不臻完善。

不少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幼苗和探索阶段,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力不足等现象在环保领域也还不普及化。

政策实施不顺利

自2008年来,一些国家对于环保所推动的政策,一般就是停止大项目、区域限批、流域限批等行政方式,长期效果十分有限,而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环保政策的实施也不是非常顺利。

以中国为例,环保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金融机构不仅缺乏环保专业知识,也面临获取信息的高成本问题。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企业基本信用报告》所能提供的“环保信息”涉及的企业范围还十分有限。

一般上,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环保违规情况,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有的甚至难以获得,信息不明确,精准度不高。

社会责任意识不到位 

目前,全球的绿色金融的发展还缺少来自内外部的刺激和监督,无论是大环境、股东、投资者、员工、环境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还不到位。

当金融机构内部在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绿色金融配套的制度,缺乏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激励内容,是很正常的,更发挥不到金融产品的真正效应。

最常见的情况是,金融机构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和诱人的经济效益所冲淡。

总而来说,许多国家的政府部门还未建立一套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

提供购买绿色建筑优惠
绿色金融人为执行的重要

要推动金融产品,让绿色建筑普及化,从消费者买房的角度来说,银行可以对购买绿色建筑房屋的买房人或企业优先审批“通融性”高的分期贷款,同样可以给予利率优惠,从而激励消费者更多地购买绿色建筑的房屋,甚至租赁时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激励措施。

其次,国家支持上市公司或子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可以积极申请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审批可以走特别的绿化通道,债券募集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放宽至80%,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不受发债指标限制。

建立绿色建筑保险制度 

最后,绿色基金、绿色保险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目前中国人一些大型保险集团已经在探索建立绿色建筑保险制度。

追根究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力度还不够大的一个原因是金融机构无法确保企业最终开发的项目是真正的绿色建筑项目,如果有了保险机构的担保,金融机构的风险就会降低很多,有意购买绿色建筑房屋的人也会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金融主管部门的绿色金融政策不能只停留在限制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和促进节能减排短期目标”的实现上,要加强对绿色金融的战略安排和政策配套。

金融主管部门也要全面承担起绿色金融理念的传播、引导职责。

在更高级别的国际合作领域,金融主管部门必须积极动作,掌握国际绿色金融发展最新趋势、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和环境风险管理经验的了解。

提升到战略层面 

同时,绿色金融必须全面提升到金融机构的战略层面,全面展开准备工作,尽早进入实践探索阶段的金融机构,不再停留于某些具体经营层面,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是当务之急。

各国金融机构要有效展开组织保障、企业文化(包括信贷文化)、人才、政策的战略准备工作,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如何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等各领域,这块还需要不断学习。

结语:

现有的绿色建筑开发贷款、绿色住房抵押贷款与一般房地产信贷产品,在贷款条件、利率、期限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差别,风险相对高企,因此,绿色金融接受程度不高。

在缺乏与绿色建筑项目的项目类别、建筑技术等行业特征的结合,绿色建筑支持力量依然稀薄,在近年来许多国家加强房地产市场金融调控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建筑发展的动力更加不足。

此外,消费者更关注房屋的价格、位置等。对于绿色建筑所体现的节能、环保价值不够重视,而由于绿色建筑的购房成本通常高于普通建筑,在相关税收优惠不足以抵消购房成本的情况下,绿色建筑难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另一方面,绿色建筑认证信息共享机制有待改善健全,才能让绿色金融及绿色建筑在轨道上运行。

下期预告:

绿色建筑和环保结构是未来的趋势,每个人都能成为贡献和帮助环境改善的一份子。

注:

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旨在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但你是否知道,全球能源约有三分之一是耗费在建筑上,假如建筑绿化革命让造屋变成既舒适又节能,这对地球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反应

 

优生活

洪水龙卷风高温频发 气候变化危及大马建筑

【大马建筑的灾难?】下篇

原文/图片提供|官友维(建筑病理学家)、Azlan Adnan教授(地震结构工程师)

报道整理/翻译|叶诗妮   

还记得2021年12月,热带低气压29W(注1)登陆东海岸,给整个西马半岛带来3天的倾盆大雨,造成的祸害?从此,马来西亚就与“水灾”脱离不了关系……!面对着极端气候变化、极热高温、极大风灾的情况,我国建筑物的承受力会有多强?

2021年是继2014至2015年之后最严重的一次洪灾,造成至少46人死亡5人失踪,超过7万人流离失所,全国人民记忆犹新,甚至还有政治人物称之为百年一遇的水灾。

根据气象局的观察,当时短短3天的时间里就达到了一个月的降雨量。暴雨成灾,让一直以来安逸的马来西亚人民和政府都措手不及,国内外批评政府面对灾情应对迟缓,救灾不力导致严重伤亡。

除了洪水灾害,马来西亚过去10年也发生了不少陆龙卷和水龙卷事件,最近的例子就在去年的10月,龙卷风突然席卷吉打茫郭邦谷(Manggol Bongor),导致村落10户家庭的屋顶被卷走。同年11月,吉打古邦巴素9天内两度刮起陆龙卷。

实际上,重大天灾并不仅仅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但是人们总是容易好了伤口忘了疼,将这些事件都整理成列表才能意识到严重性。

有史以来最热年份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最新发布的《2023年气候变迁报告》,海洋热量、海平面上升以及南极冰川消融的速度都已经打破记录,2023年也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

热浪、洪水、干旱、野火和迅速增强的热带气旋让数百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

其实这些问题可以说是预料之中,因为两年前的同一份报告就已指出,比起过去5年,天灾的几率已经增加了5倍。

马来西亚显然已经不再是以往不受天灾影响的世外桃源,马来西亚人也应该开始有居安思危的观念。

缺乏政策逢雨成灾

天然灾害频发自然与全球暖化导致的极端天气脱不关系,但需要思考的是,马来西亚为什么始终没有从过去一次又一次惨痛的经验中吸取教训?直到2021年西马半岛影响8个州属和联邦直辖区发生大规模严重水灾的时候,政府都还在被国内外训斥应对的手法缓慢且拙略。

其实东海岸沿岸地区逢雨成灾的情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政府都是等到灾害发生之后才来进行分发救援物资,而我们相信,为了避免悲剧一再重演,预防胜于治疗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制定完整的防洪计划刻不容缓。

国家永续发展研究学者伍玥莹认为,马来西亚逢雨成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国内的发展项目都缺乏全面的政策指导和防灾规划,进而让我国多年来不断蒙受惨重的人命伤亡及财务损失。

她指出,许多大型的发展项目在设计排水系统时都只关注到自身范围的排水需求,忽略了对周边小河及小沟渠的影响,导致小流域的水文负荷过重。观察马来西亚现在的情况,除了精明隧道(Smart Tunnel)之外,许多防洪政策和基础设施项目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过度砍伐土壤下沉

过去联合国为了解决全球性的气候灾难,在《巴黎协定》中要求世界各国合作将全球暖化的幅度控制在不可超过1.5摄氏度,并且在2050年实现碳排放清零。马来西亚作为其中一员自然也难辞其咎,随即发布了一份详细的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

无可否认,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但是在地化的预防和准备措施也非常重要,有鉴于马来西亚过去频频发生的洪灾和龙卷风灾害事件,我国应该认真考虑即将防洪投资作为促进经济成长、提升竞争力的催化剂。

非政府组织全球环境中心一直以来都不断敦促政府停止砍伐和改造计划,好让森林和泥炭地能够吸收降雨,减少洪峰,发挥保护马来西亚城市和村庄的作用。尤其过量的洪水会导致土壤沉降,降低土壤的承载能力,造成水土流失和图崩,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制定综合防洪都市计划

想要将整个国家的排水系统打掉重建,可想而之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期间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让新的建筑具备抵御天灾的韧性,在我国建立起更多的“韧性建筑”。

对心理学家来说,“韧性”(Resilience)指的是人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重大压力源后进行适应的过程。但对于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来说,韧性建筑,指的是能够使城市在经历自然灾害中恢复,能够吸收、适应破坏的建筑。

虽然《1984年统一建筑附例》(UBBL)第84条明确规定,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潮气和湿气渗入建筑物,但对于气候变迁相关的的规范却不是强制性的。

韧性建筑概念

实际上建筑设计师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其中一项培训就是为建筑设计纳入长达50年内的气候变迁考量。

但这一点没有确实体现在马来西亚的建筑设计上,是法案跟不上时代,束缚力不足,也是建筑设计师缺乏主动也缺乏前瞻性。两者都难辞其咎。

想要在马来西亚实践韧性建筑的概念,还必须要考虑到马来西亚赤道国家而且近年来越来越热的天气,冷却屋顶、控制缝、雨水收集、隔热和高性能的防水系统都必须整合到建筑设计中。

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打个比方,在上文灾害事件中被掀翻的屋顶通常都是使用锌板,但是研究发现,现有的低层建筑屋顶只要风速超过89.1m/s,锌板就会隆起;中层建筑的屋(注:2)顶就需要额外的加固机制来帮助屋顶提高抵御强风的能力。

对于带有瓦片的倾斜式屋顶,瓦片则必须按按照BS5534的标准来铺设,才能确保屋顶能够防风挡雨。在一些洪水泛滥的黑区,像传统马来房屋那样的高架地板是最合适的选择,甚至可以考虑设计可移动的防洪闸门来避免洪水淹入家中。

高温气候有害建筑

当建筑吸收过多的热容量,建筑物外墙就容易出现裂缝。外墙和屋顶都应该优先选择具有较高反射率的浅色,不仅能够更好的散热,还有助于避免裂纹。此外,也应该使用能够防风挡雨的门窗,才能够保护开放的露台和走道。

除了采用浅色单层膜的屋顶,我们还可以考虑使用植被屋顶(部分或完全被植被覆盖的屋顶),以最大限度的防治建筑吸收储存多余的热能。与此同时,也应该避免使用双层比例,因为双层玻璃间隙中的热容量非常高。

相较之下,反射玻璃才是最适合马来西亚建筑的建材。

使用抵御变化建筑材料

其实早在疫情之后,马来西亚的建筑行业就面临严重的成本上涨问题,再加上气候因素,包括热浪、酸雨、强风、热到效应的影响,建筑结构出现更多裂痕导致渗漏,也加速退化。所以建筑行业迫切寻求更坚固、更能够抵御气候变迁的建筑材料。

而结构轻骨料混凝土(注2)同时具有成本的优势以及弹性建筑的特性,或有望成为建筑行业的救星。

注1:热带低气压29W:Tropical Depression,指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的产物,热带气旋吸收热带海洋储存的热量,并将其转化为狂风暴雨和滔天巨浪。29W是2021年太平洋台风季发生的其中一个热带气旋。12月13日形成,12月17日正式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级为“中级”。

注2:结构轻骨料混凝土(SLWAC):这款建筑材料因为成本优势,自1930年代开始在北美洲、1960年代开始在欧洲、南非和澳洲的高层建筑中被广泛使用。除了成本优势,它也能够解决建筑物的重量和耐久性问题,因为它的强度与混凝土相当好,但是重量通常轻25-35%,还具有更好的隔热性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