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独家/名人把脉3】拉蒙:华社锲而不舍争取
“承认统考”未变成句号

拉蒙:尊重并遵守宪法赋予各族群的母语教育权利。

承认统考,是华社锲而不舍地争取的教育事项。

不论是前朝或当朝迄今,“承认统考” 的诉求在平时和大选时,可以分别是问号或感叹号,也可以是顿号甚至变“逗”号,总之尚未变句号,华社为之嗟叹不已。



“统考,究竟有什么问题?(承认)它又有什么问题?”——原来,不止华社问了数十年,大马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机构公共政策主席丹斯里拉蒙也这么问。

他说,中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中国建交数十年的我国,自然也必然要深化马中关系。

“中国如日中天,全球越来越多人学习中文,就像过去人们学习英文一样,是因为要与国际经济接轨,所以就要学习国际语言,并不是因为喜欢或崇拜白人,而是一种需要。”

在他看来,这不过就是简单的母语教育问题而已,却因政治议程而被扭曲。

多源流利国民团结



多元国情的马来西亚,宪法赋予各族学习母语的权利,但诸多政策令各源流教育被压得透不过气来。

拉蒙认为,不管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承认和正视,多源流学校确实和国民团结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不过,这是出于“人以群分”的自然行为,缺乏真正的长时间相处和了解,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惯性,和政客们三不五时就发表的“多源流学校阻碍国民团结”说词完全不同意思,纯粹实事求是,没有政治议程。

他说,这一点,必须清楚地强调。

种族主义政治推波助澜 公平拨款各校消除不满 

拉蒙倾向于同样是多元族群的新加坡,虽没有多源流学校,但各族自由学习母语的模式,也必须学习三语沟通。

“新加坡各族都在国民学校受教育,但人人都能够也必须学习各自的母语,从小就在被视为没有歧视和分化的政策与环境下相处、了解、包容,自然也就没那么多的隔阂。”

学子多处在同族圈子

他说,我国有国民学校、华文学校、淡米尔学校,还有独中、私人学校、国际学校、宗教学校,表面上看似多元,对外宣称多元,但事实上,孩子入学开始就只是在同族圈子相处,并没真正是多元环境,自然有隔阂,难以沟通,而充斥种族主义的政治环境是最大的推手。

政府若公平拨款给各源流学校,自然不会有心理不平衡和不满。

他坦言,华社重视且愿意为教育付出社会资源,相比之下,淡米尔学校情况更艰辛,长期被忽略,印裔社会贫富和教育的悬殊很大,以致淡米尔学校逐渐式微。教育这件事上,不平衡的不仅是华裔。

“思维太狭隘,政治至上,只想着短期政治利益,不是国家的长远发展之计。这就是政治的失败。”

拉蒙认为,拉曼大学学院事件明显是行动党与马华的针锋相对,也是种族偏差的体现。

拉曼是固打制副产品 “政教分离”理念正确

拉曼是大学固打制下的副产品,被不少人视为是不公平的政策所致,也被视为是政治的牺牲品。

拉蒙强调,“政教分离” 的理念很正确,但他不忘强调,拉曼大学学院事件,他认为明显是民主行动党与马华的针锋相对,也是种族偏差的体现。

他毫不忌讳说道:倘若真心视所有人为马来西亚人,若真要“政教分离”,不须把拉曼牵涉其中。为何大学校长由政治领袖委任?若议题主角是玛拉大学,还会成为一个政治议题吗?

“如何对待这家教育机构,就以同样态度对待那家教育机构,若双重标准,妄谈国民团结、政教分开。”

多元化是优势 政策勿以种族为基础

多元化应是我国的优势,而非弱势,更不应该是不能触碰的忌讳,拉蒙奇怪为何这在我国却变成另一回事。

拉蒙以美国和新加坡为例:“他们做得好是因为他们吸收最好的人才为己所用,美国的资讯科技顶尖人才是印度的,顶尖的商业人才是中国的,而不是白人。

他坦承“确实有偏”,他强调,“政策不能以种族为基础,包括扶贫和培养人才”。

他说,马来西亚是有宗教信仰的多元国家,人人都须遵循和实践教义,平等对待所有人。

“没有任何宗教会告诉我们,只能及只需要帮助单一种族的人。”

人才缺公平竞争机会 大学难登世界水平

前朝时期,以“每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 来形容我国的教育政策,并不为过,各族人才众多,但国内各领域反而求才若渴,迄今人才回流政策的绩效也尚不显著。

“为什么我们的大学难登世界水平?因为顶尖人才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大学校长也都是由政治领袖委任。”

摒弃填鸭式教育

拉蒙强调,用人唯贤,公平奖励和栽培各族人才,才会有竞争与进步可言。这道理浅显,就如职场竞争,能者多劳却不获奖励,表现不好的却深受偏爱,于是人才外流,宁当马劳。

其次,我国应弃填鸭式教育,宣扬独立思考和实用和专业的技能教育。所谓优异生,只有亮丽的学术成绩和琴棋书画,学校课程从来不把修理水电技术纳入纲要,必须毕业后另修或在相关领域当“学徒”,年轻人至少有16甚至20年的黄金岁月,被耗在学校里。

他说,最受推崇的芬兰和新加坡,都有可学习的教育模式——有良好的管理和策略,用最好的人才当老师,给师资最佳待遇,而不是“不务正业”,还一度在校服和校鞋问题上纠缠。

拉蒙认为:“他们(高官部长)没有胆识去做更重要的事、更迫切的改革。”

明日预告:留给下一代怎样的未来?(完结篇)

反应

 

灼见

市场规律牵动教育难题/胡逸山博士

市场经济规律的确是个很微妙的现象,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把它形容为一只无形的手,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运作的社会里不能说是操纵,但至少显著影响许多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便是被奉为立国之本的教育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我国有关当局最大程度允许教育行业依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加上适当的、主要是保证品质的监管,那么很多本来以为很难处理的、涉及政治较量的教育课题,也许都能迎刃而解,或至少不再那么棘手。

就说本地实施多年的公立大学固打制吧,每次都让入学固打不多的种族忧心仲仲,眼看学子们即便公共考试的成绩再优良,也难分配到所心仪的学系。而独中生的统考文凭不获有关当局所“承认”,就更别奢想得以入读公立大学了。所以当时有者就设法凑钱到国外深造,但也有许多优秀的学子就因没钱而失学,出来社会打拼,以后只好靠“社会大学”来“学习”了。

但后来有关当局开放高等教育行业予私人界来经营,情况就逐渐有了转变。从一开始,这些民营高教学府就不甘于自限予本地,而是勇敢地走出去,与外国的大学结盟办双联课程,让许多学子们得以在本地学府与外国大学本校分别读上1+2、2+1、1+3、2+2、3+1,甚至是3+0、4+0等年份组合的课程,不但大幅度地节省了到外国求学知的高昂费用,而且毕业时还得以领取国内外两校的证书,两全其美。许多家长与学子,从此就根本不再考虑到公立大学就读的选项,而是专注到此类私立高教学府就读。

我当年独中毕业时这类国内外双联高教领域还未趋成熟,只好直接到外国去深造,否则应该也会考虑如此的“价廉物美”的深造选项。而演变到当下,许多此类私立高教学府自身也已升格为完整的大学,不一定再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但即便如此,看来许多学子也还是趋之若鹜地要到这些本地私立大学就读,这从每次公共考试成绩放榜时,五花八门的教育展上各大小私立大学争相招生的场景看出来。如此一来,“固打少而没书读”的怪像,也就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进展缓解了。况且,说得更白点,对于雇主来说,更乐意聘请毕业自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者。

但同样的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却也影响在另一个相关的教育课题上,也就是独中统考文凭不被有关当局承认一事。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扣动本地华文教育捍卫者的课题,而对于如我般拥有此文凭者来说更为如此。

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

但近年来却也观察到一个起码对我来说是个怪现象,即许多独中的学妹学弟选择在高二时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之后就跳过高三不读,当然也就不报考高中统考了,而是凭着教育文凭,直接到上述的一众私立大学去读一年预科,之后就继续就读到大学毕业。

个别独中甚至面对高三学生寥寥无几,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的困境。坦白说,长此下去,独中统考所面对的问题或将超越被承认与否,及办下去是否还有意义的存在问题了。市场规律强大的运作能力,实在不容忽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