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独中统考宜庄敬自强(下篇)/林国安

独中统考以严谨的行政系统和作业程序,获得ISO世界标准认证,但在学术含量上存在缺憾,有待正视与克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学业标准”概念缺位,难以确定知识学习的认知能力要求。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评价与考试改革,讲求课程、教学、评价的一致性,构建“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学习与评价”三位一体,通过“常模参照”转型“标准参照”,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式,来支持教学评价与考试系统的改革目的,追求课程、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体效益。

独中统考的学术缺憾

所谓“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模式,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表现、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评价或考试测评。

实施“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价或考试,须要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和“学业标准”,根据学科教育教学规律与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详尽规划学科“表现标准”和“表现等第与表现描述”,作为教学评价或考试的指标体系。



考察现行独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只有“内容标准”,还没有就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习要求确立“学业标准”;统考各学科考试纲要也只有“考试内容 / 范围”,无从依据“学业标准”转化出相应的“表现标准”,“表现等第与表现描述”自然付之阙如。

“学业标准”缺位,就无法确定学生知识学习的认知能力要求,少了“表现标准”,也就无法科学评价学生学习的状态或水平。这样就难以保证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学校教学保持一致。

其二是欠缺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命题组卷难以遵循教育测量原理。

教育与心理测量学是现代教育考试业务的基础理论,世界许多教育考试研发机构都制订有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作为考试开发与设计、命题质量管理的依据。毕竟,教育考试的目的是通过可观测的变量测量学生经过某阶段的学习后,所应具备的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这一般是通过学生在不同试题上的反应,推测其所具有的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的程度。

考试命题讲求符合与学业标准相对应的测量目标以及每个目标相应的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试题要能对考生产生合理的测量刺激,并就考生对试题作出的反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分;组合试卷也要整体考虑测量目标和每个目标相应的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的比例以及每个内容领域或主题知识的分配、比例和权重。

然而,目前独中统考试题编制随意性较大,没有充分考虑测量目标及其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例如语文学科阅读理解的试题设计往往脱离文本分析的基础,还有一些学科选择题选项的设计随意混搭,难起合理的干扰作用。此外,由于学业标准或表现标准缺位,一些学科试题无从与测量目标及其行为目标有所关联;组合试卷也只考虑内容领域或主题知识的分配,而无从以学业标准或表现标准为依据,考虑测量目标和每个目标相应的行为目标或认知要求的比例。

这样,考试结果不具充分可解释性,自然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学业水平。

认识差距,加强建设

我国华文独中实行“三三学制”,课程可以衔接美国和东亚各国大专院校,独中毕业生持统考文凭,可以直接就读大学一年级课程;不过,独中学制与英国及其英联邦国家有异,英国高等院校视独中统考文凭为OS水平,即介于O水平和A水平之间的一种学术等级,独中统考文凭持有者还须要完成大学预科课程,才能进入大学就读。非如某论者所言:“在全世界,若以华文版预科文凭到欧美国家留学,统考排名第一,其受欢迎程度超越中港台。”其实,若以学术水平论,独中高中统考与中国高考、剑桥A水平考试、IB国际文凭考试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华文独中统考的改革与发展,对外争取政府全面承认统考文凭,攸关民族语文教育的尊严与价值贡献;在内弥补缺憾、提高统考学术含量,是独中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工作。

具体而言,顺应世界基础教育改革趋势,结合课程研制、教师教学、学生发展需要,加强教育考试理论研究,完善考试纲要科学范式,提高命题内容与形式的规范与素质,发展年度学科试卷试题分析与评价,整体提高独中统考的学术水平。

相关新闻:

独中统考宜庄敬自强(上篇)/林国安

反应

 

灼见

市场规律牵动教育难题/胡逸山博士

市场经济规律的确是个很微妙的现象,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把它形容为一只无形的手,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运作的社会里不能说是操纵,但至少显著影响许多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便是被奉为立国之本的教育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我国有关当局最大程度允许教育行业依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加上适当的、主要是保证品质的监管,那么很多本来以为很难处理的、涉及政治较量的教育课题,也许都能迎刃而解,或至少不再那么棘手。

就说本地实施多年的公立大学固打制吧,每次都让入学固打不多的种族忧心仲仲,眼看学子们即便公共考试的成绩再优良,也难分配到所心仪的学系。而独中生的统考文凭不获有关当局所“承认”,就更别奢想得以入读公立大学了。所以当时有者就设法凑钱到国外深造,但也有许多优秀的学子就因没钱而失学,出来社会打拼,以后只好靠“社会大学”来“学习”了。

但后来有关当局开放高等教育行业予私人界来经营,情况就逐渐有了转变。从一开始,这些民营高教学府就不甘于自限予本地,而是勇敢地走出去,与外国的大学结盟办双联课程,让许多学子们得以在本地学府与外国大学本校分别读上1+2、2+1、1+3、2+2、3+1,甚至是3+0、4+0等年份组合的课程,不但大幅度地节省了到外国求学知的高昂费用,而且毕业时还得以领取国内外两校的证书,两全其美。许多家长与学子,从此就根本不再考虑到公立大学就读的选项,而是专注到此类私立高教学府就读。

我当年独中毕业时这类国内外双联高教领域还未趋成熟,只好直接到外国去深造,否则应该也会考虑如此的“价廉物美”的深造选项。而演变到当下,许多此类私立高教学府自身也已升格为完整的大学,不一定再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但即便如此,看来许多学子也还是趋之若鹜地要到这些本地私立大学就读,这从每次公共考试成绩放榜时,五花八门的教育展上各大小私立大学争相招生的场景看出来。如此一来,“固打少而没书读”的怪像,也就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进展缓解了。况且,说得更白点,对于雇主来说,更乐意聘请毕业自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者。

但同样的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却也影响在另一个相关的教育课题上,也就是独中统考文凭不被有关当局承认一事。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扣动本地华文教育捍卫者的课题,而对于如我般拥有此文凭者来说更为如此。

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

但近年来却也观察到一个起码对我来说是个怪现象,即许多独中的学妹学弟选择在高二时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之后就跳过高三不读,当然也就不报考高中统考了,而是凭着教育文凭,直接到上述的一众私立大学去读一年预科,之后就继续就读到大学毕业。

个别独中甚至面对高三学生寥寥无几,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的困境。坦白说,长此下去,独中统考所面对的问题或将超越被承认与否,及办下去是否还有意义的存在问题了。市场规律强大的运作能力,实在不容忽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