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为什么粗话说多了会变笨?

我独自在茶餐室吃饭时座满,两位皮肤黝黑的中年大叔过来搭台,我点头微笑。之后,他们的高谈阔论我逼不得已听得一清二楚,他们是啰里司机。

胡子大叔说粤语:“你重咁L忙,你个仔唔系帮紧你咩?”



白头大叔答:“系啦,不过我个仔揸车揸到L咁!”

各位读者,你们都是读过书的马来西亚知识分子,应该很清楚L是什么,不必我多说。

我真的好像接话,“很L忙”是怎样的状态?每半小时上一次厕所,抑或他有24个情人?又请问你儿子开车为什么会像L呢?是说轮胎早上硬了一下之后就漏气吗?还是说不知道为什么水箱一直会漏水?抑或他开车总是前后前后前后的走?难道他每次经过隧道口就忍不住要穿过去?究竟你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的儿子开起车来会像阳具?!我始终没有问出口,怕被打成L样。

L像英语的F一样多功能。首先,它是万用的语助词,有强烈的强调作用,很L厉害;再者,它可以用来形容世上一切事物,变化多到L酱。它也可以用在问句,咩L?L太好用,但问题来了,粗话用多了会便笨。

智商(IQ)一般上检测几个领域:数理、推理、词汇、记忆、常识等等,针对语言词汇那一块来谈谈。思考离不开语言,大多人想东西时会在脑子里说话。当你想要解决问题,能够精准地定义它,才方便找寻相应的答案。L字太好用,用多了脑筋会变得懒惰,L取代了所有形容词,再难准确思考。



举个例子,顾客”不满“,是否因我方提案忽略了“提升效率”的需求?所以,应对方式便是提升效率以使顾客满意。粗口说多了,脑里的声音可能就变成:“顾客LCLY”,然后负面情绪堵住脑血管,不会有接下来的“因为所以”。就算有,可能是这样的:“因为他天生这幅L样,所以我不L理他,一定会找L到下一个。”

宣泄情感 拉近距离

其实我不排斥粗话。过去我的确有语言洁癖,觉得说粗话不该,是没有修养的表现,破坏个人形象。后来想法有变,觉得语言是工具,无所谓好坏。况且粗话也有其用途,可直接宣泄情感之余,和某些人谈话加点“调味料”可增添乐趣,瞬间拉近彼此距离。关键在于你的语言工具箱里是不是只剩下L?如果没有长期吸收和使用其他词汇,而过度依赖L来表达所有事物,精准思考的能力会下降,IQ能不滑落吗?能解决的问题和应付的场面就大大受限了。

此外,词汇不精准也无助于沟通。你想想,白头大叔去跟儿子说他开车像L,儿子听了,一来心里不快,二来也不明白究竟有什么不对,那要怎么改进呢?不过我猜虎父无犬子,儿子会反驳:“老豆,你不要讲L话可以吗?”

反应

 

灼见

书展和我无关了/周若鹏

十几二十年来,这是第一次,书展和我彻底无关——我真的很满意这样的状态。我不去参观,没上台演讲,甚至连朋友想约在那里见面,我也拒绝。这不是抵制,但很像。
过去干出版社的时候,书展和工作息息相关。我们的脉搏随书展跳动,书籍面市总要赶上这个大卖场的日期。准备资金,筹备人员,说有多忙就多忙;上游印刷厂的工作量更可怕,大家都在这个时段赶书。

但忙到最后我们的收益并不怎样。展场的设计总是让人流先经过主家,书买得差不多了,才经过我们这些帮忙分摊租金的小展商。然在商言商,亦无可厚非。

我干出版 书展干我

成本越来越高,除租金以外还有额外费用,比如运输、办活动等等。有些费用合理,热门时段要用舞台须另付费,大家都要抢周末高峰时段,总要有个筛选机制。有些费用是莫须有的,收费方心知肚明,就不公开挑明了,这是最后一根稻草,压碎了我对未来与企业良知的虚妄预期。我干出版,书展干我。

到后来从小盈变大亏,只能安慰自己说把开销当营销,跑活动不一定为了赚钱,而是用来给产品、公司品牌曝光,耕耘未来。不过,那些忿忿不平都随着我离开出版业以后,皆成云烟。问题未曾解决,只是继续由其他人去承受那一团云、那一头烟而已。

书商、出版社必须依赖书展吗?也不一定,我至少接触过两家赫赫有名的公司是不参加书展的,理由是条件谈不拢,也没人聆听他们的诉求,这是比较委婉客气的说法。他们依赖自家网站、社媒和店面,这么多年了都十分稳定。

其中一家的老板对我说,不仰人鼻息一点问题都没有,营业额半点没掉,可见只要自己能接触读者就行了,如此公司存活得自在有尊严。我当时没有那种底气去破釜沉舟,结果会如何永远不知道了。

此后我就是个普通读者,和书展无利益瓜葛。我只想静静读书,不必刻意去凑热闹。我也是个普通作者,新书《阶段之死》快出版了,这回刻意避开书展,也不在连锁书店上架。我不能为一时意气赌上整家公司的命运,但赌上一部自己的书,还是可以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