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南洋文艺】习惯

内人和我有时会南下,到孩子的家住几天。几个孩子,都各有工作,各有自己的忙碌;而我们在老乡这里,也有自己事情做。

因此,平时虽然南北相隔,也习以为常。碰头时,往往是我在都门有事情办,便借助这个机会在孩子的家住上一两天。有时事忙,不便留宿,只电话联系一下,匆匆去,匆匆回,也属平常。当然,得以跟孩子住上一两天,是最妥善的安排,可一了思念的情牵,也可一家亲近,伦常叙怀。



4个孩子,散居雪隆,都有自己的家室,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基本上已经安定了下来。而且,每人的作息方式不同,自成习惯。我总是感觉到习惯就像流水般的,往哪个方向走,走得多急多缓,一旦形成,就成规律。

我这个做老爸的,去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家居留,都有一种闯入他们生活的感觉,必然造成多多少少的干扰。心是这样想,当然口是没有说出来的。说出来就见外了,也有损家庭伦常之理。孩子们当然欢迎我们去,而且,我们一到,他们有时得放下一些例行工作,接载与安顿我们,还要安排时间与我们叙家常。他们一心喜悦,务必要老爸老妈感受到最舒服,才算放下心头石似的。只是,我们盘算一下,他们的时间紧要啊,正值壮年打拼的时刻;因此,多选在周末或假期才与他们会见,我们就放心得多。至少,他们要调整一下生活习惯,也较容易些。

在雪隆,老大和老四住在同一个区内,房宅最靠近。老二先前在老乡区这边贷款买了一栋平房,现在还按月分期付款;在都门他是寄人篱下,因陋就简。老三选购的屋子在赛城。

我们通常都住老大的家,一来可亲近几个孙女,二来老大经商,时间比较可以圆融处理。话是这么说,实际上也不尽然。大儿媳当医生,一大早就得远赴巴生医疗所;老大起身较迟,却得载送长孙女到学校、以及二孙女和小孙女到他们阿姨的家,以安排到幼儿园及托儿所。开门一路出去,一天的生活流程滚动着,忙碌是一种习惯,也是推动事业的轴心。

老大有时会带我们到他的公司走一走,以了解其工作状况。做生意我是门外汉,老大在拿到绘测学位后却勇于尝试转行,以应对当时的经济风暴,从摸索中学习,从学习中成长。他从小就相当自立,有主见,且乐于助人。这逐渐成了他的生活习惯,思维规范。老四跟他大哥住得最靠近,也来往得比较密切。有时老大出外坡,刚好我赴隆开会就住在老四的家。老四与四儿媳都专业会计,早出晚归,工作很忙,生活却简单朴素。老三搞动漫兼教课,跟教韩语的三儿媳都比较着重生活品质,展现了他们肌肤里某种程度的艺术细胞。他们从哥文宁搬到赛城后,盛意拳拳,要我们两老过去住一住。去年机缘成熟,我们一连去住了两回。他那以音乐家为名的住宅区,环境的确清幽,我们也是清静惯了的人,倒也不难适应。



尽量不妨碍孩子日常运作

一般上,能够在孩子不必上班的假日去跟他们住,就不会妨碍到他们日常工作的运作,也容易调整彼此的生活习惯。内人和我都是早起的鸟儿,清晨五点多,生理时钟就会把自己从睡梦中拉拔出来。碰到周末,孩子们反而起身得迟了。这也难怪,他们多是夜猫子,跟我们两老十点多就得就寝不一样。

其实,这种迟睡的生活习惯,我们年轻时何尝不是这样?那时为备课、改作业、策划一天或一周的活动,往往过了午夜,还得埋头苦干;更何况,有时兴致来潮,提笔疾书,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不受外物的干扰,反而觉得畅怀惬意。那时候,纵使是子夜一两点才上床,大清早6点一到,或靠闹钟或自然地起身,不会觉得睡不够。反是退休后,夜11点一过,眼皮就想垂下来,催促着自己放下一切,随顺生理时钟的需求进入睡乡里。看来是生活习惯略有改变,不过,起身的时间反而提早了,通常五点多已经起来盥洗,开始一天的活动。

在老乡,我们每天6点半就外出打外丹功。在孩子的家,晨起后不做点健身活动,就会感到有所欠缺。因此,在厅中或小室的一隅,也就运动身体,打起熟悉的招式来。老大起身后,带孩子到公园晨运,我们也随缘参与。在工作天,他们就没有这个机会。孙女们对这项活动是期待的,似乎也成了他们周末活动的一个习惯。晨运后接近9点,一家人才去用早点。内人和我往往得先在孩子家里喝杯饮料,才能适应;平时在老乡,我们七点多打完外丹功,八点左右也用了早餐了。外表看来,我们是有点不习惯,但稍作调整,我们还是可以适应的,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却得到了与孩孙们一家人在一起时的亲情温暖。

一家人欢悦团圆

用餐时刻,尤其是早餐跟晚餐,老大会联络弟弟们,若非有要事缠身,他们通常都一起到约定的地点见面,藉饭局团聚一家,叙谈生活点滴,畅诉心怀,促进感情。有时,他们的小妹也正巧在吉隆坡,也不会忘了约她一起来。对此,我们两老也感到欣慰。吃得丰富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兄弟间手足情深。在我们见不到的异乡,能够有自己的方向,也懂得携手珍惜。他们的一个饭局,尤其是晚餐时间,大家聚在一起,连儿媳孙女也到来,等于是一家人的团圆,让我们两老有机会跟每个人一一交谈、沟通,一顿饭下来,甚至可能一两个钟头,而我们不觉得浪费时间。

我们南下,住的是一个孩子的家,但往往见到的是每一个孩子。这已是一种不必明文规定的习惯。

自从不再担任大马华文作家协会的理事后,就很少南下开会了。孩子们在一段时日之后,或许觉得有些不习惯了。因此,他们偶尔也会打电话来,询问什么时候会过去住几天。

近来老大与老四又搬家,我们两老也觉得非过去看看不可。于是,又一次南下与孩子们见面,又习惯地聚餐聊家常、谈生活,也分享他们工作上的忧喜和挑战。

反应

 

商余

告别风雨特多的2023年/苏清强

文|苏清强

大家都说,即将过去的2023年风雨特别多。一雨成灾,发生在国内外多个城镇,也不乏国事人事的风雨灾难,在报章上图文并茂地报道出来,读到时往往为那些不幸者感到不安。

土崩树倒路毁、生态与资源破坏、泛滥水淹兼瘫痪……各行各业似乎无法正常运作;更有国与国之间的炮光弹雨,一时间人命如虫蚁般低贱……于是,雨后有阳光的日子就变得格外美好,至少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晴和温煦的日子也能够带给人一种喜悦。

有位朋友常遇事悲观,有一回其轿车淹没在湍急水患中,天晴后就拖去车厂,换件修理。他一时没了车用,要想法变通以应对日常生活,包括上班、送孩子上学、到市区购物以及与朋友约见等等,脑筋转动,身心煎熬,搞得晚上常常睡不好。

像他这样在灾情后还得吃上苦的人,这一年特别多。所以说:过量的雨水下在不当的时空里,往往会危及物资人畜。

我不知道气候与时雨的改变,是否与世界的大环境受到破坏有关。我所知道的是,这些年来我们的自然环境在人为的破坏下,已经带给人类数不尽的负面影响。人类再不觉醒,国与国之间再不合作与和谐相处,人间的噩梦还未过去,众生的苦头还有得尝呢!

出国走走调剂心灵

人人都渴望过好日子,这包括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去享受一段不一样的生活,如旅游。或许是过去两三年人们被隔离在家的日子太久了,疫情缓和后,尽管风雨不减,社区种种文娱活动如雨后春笋冒起,人心躁动。各种旅游机制也启动,人们开始筹划和安排时间到国内外各地景区打卡。忙是忙了,却忙中有喜有乐。

一位常跟团去看世界的朋友告诉我,他很厌倦国内某些政棍时不时发出的短视言论,因此,出国走走正好可以调剂心灵,也可以让眼耳清静一些。或许,一些政客也应该出去看看世界,汲取新鲜空气,洗涤心灵,擦亮眼睛,看看别的国家如何进步以及如何营造民生的和谐与幸福。

而我的日子,只求无灾无难平常过。冠病疫情的拖拖拉拉,的确也改变了我们不少的思维与生活方式。比方说,在家隔离的日子久了,养成看书与写作的习惯;如今习惯成自然,每天总还是要看看书与写写东西。

此外,没事不外出,外出也避免到人多的地方。参加人多的聚会,自然而然地会戴上口罩。

吃喝玩乐皆属次要

其实,这三几年间,许多远近的亲朋戚友突然间病倒离世,让人感受到疫情的可怕。也有的骤然猝死,让人难以接受。现在想起来,他们不正是向我们演绎着人生无常的至理吗?

疫后碰头,大家常说的一句话:能够见到面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因而互相祝福与珍重。实在说,当很多朋友都纷纷打算出国去看风景尝美食时,我却没有这种冲动。我还想再等待一些时候,不急于一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因此,我每天总要花一些时间在健身活动上。我也要把握好自己的时间,把放在案头的古典名著好好看它一两遍;其他的吃喝玩乐,皆属于次要的东西,我只愿适可而止。

前人不是说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吗?

仿佛才一眨眼间,已是年尾岁末时光。风雨走来,有感慨也有感悟。但愿明年的日子,有更多的晴和与温暖,且让爱与温馨充满人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