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中国人省吃俭用
在这方面却毫不手软

tuition 190331
(香港31日讯)香港媒体称,得益于对课外学习需求的猛涨,中国蓬勃发展的教育行业成为亮点,投资资本涌入该行业。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3月25日报道称,在迅速扩张的私人教育行业中,最快的增长来自于课后辅导,比如私人辅导以及英语课外班,中国家长在报名这样的课程和帮助孩子学习等方面并不犹豫。



管理咨询公司艾意凯咨询公司合伙人阿尼普·夏尔马说:“家长们省吃俭用,但在孩子的教育上从不节省。”

报道介绍,中国在1993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让教育行业向私人投资者开放,在随后的十年间,大量外国经营者进入这一市场。据咨询机构德勤数据显示,

从2010至2017年,中国的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的数量翻了一番以上,增至734所。

报道称,随着经济增长,人民富足,私人教育行业也实现了扩张。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支撑着私人教育行业的扩张。这一投入包括各种课后兴趣班,从而导致出现规模达4330亿元的细分市场。据弗罗斯特-沙利文公司预测,这一细分市场的规模明年将扩大到5000亿元。

根据咨询公司数据显示,2018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为2517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3807亿元。



教育公司估计,教育费用占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20%到50%。课后班如今成为孩子日程安排的重要部分,尤其是那些来自中产阶层家庭的孩子们。课外班包括从音乐课到英语课,再到补习班。

新闻来源:新浪网

反应

 

言论

由疫情催动的教育革新/林煌达

面对冠病影响,结合了互联网与智能教学的线上学习,似乎已在“老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的前提上,成为了人们推崇的“教育新常态”。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环境;然而,此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学校和教师的角色,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及挑战。



学校作为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长期以来以传授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任。许多现代的学校其实是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以培训工厂员工所需的工作技能为主,甚至向精英阶层传授管理政府、企业与军队的知识与学问。

如今,这种应工业需求而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显落后,也不适用于21世纪强调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因此,不论是教育结构、教学模式或学习技术,全球的教学资源及教师角色,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多样化及颠覆性的革新。

此外,身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教师亦须在不影响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善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位的教学功能,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师生身分重叠模糊



时至今日,教育的核心已从“教”转移至“学”,课堂的目标也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台湾著名作家严长寿曾说,我们应该从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而非用过去的经验框限未来。

对此,我们不难预测,今后“教师”与“学生”的身分将经常重叠,而日渐变得模糊;“学校”也将成为一个求学的地方,转型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话虽如此,教育不应因科技的进步而变质,其传承知识、启蒙创新、立德树人的本质更不能够因为新技术的介入而被抹去。

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现在,而是必须放眼到宏观的未来。面对新科技带来的各类冲击,有些教师是表现得不知所措,有者则固守权威,其中自然也不乏过于看重技术的更新,而漠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有道是,培养人才靠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而今,在以“创新学习”作为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改变现代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诚然也是教育界中的重大议题。

换个角度来看,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除了可被视作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之外,或许也是某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即让一众教师重新审视往日教学方法的同时,亦能为旧的教育观注入新血、赋予新内涵,并用以栽培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互学新知为后代谋福祉

适逢今年我国教师节的主题为“为知识学习,塑造下一代”(Berguru Demi Ilmu, Bina Generasi Baharu),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理,在居家抗疫期间可谓比以往更具启发性。

有鉴于此,教师应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并借此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及观念,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互学新知,踏实地通过教育为我们的下一代谋求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