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云里风:呼唤社会的理智和良知

云里风和其他同期的马华作家一样,带着作家的使命感去写作,他们希望通过文字,能够唤醒人性的良知和给苦难者人生的希望。我们读云里风的作品,看不到繁复的艺术手法,只看到他写作的良知,一心一意为社会留下一些记忆。

云里风的小说简短精练,涵盖面大,举凡市井小民、知识分子到商贾名流,都成为他笔下的人物。他擅于描写人性矛盾、社会乱象、民族教育、种族问题等课题,他的小说可说紧贴着马来西亚社会的发展,忠实地记载了华人在这个社会挣扎求存的过程。特别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转型也在加速,华人除了承受经济压力外,还肩负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无论在经商或传承民族教育,华人经常感受到周遭无形的限制,华人社会普遍显得压抑、焦虑。云里风等前辈作家凭着作家的敏感为我们记录许多时代的印记。



二战之后的马来西亚华人面对国土认同的冲击,中国大陆政权转换,他们必须作出回去祖国还是留在当地定居的抉择。云里风到了马来亚,本想投靠父亲生活,谁知父亲和朋友经营的脚车店生意惨淡,无法让他继续求学,他做过多样工作,最后选择了担任乡下小学的老师,开始了他在教育界的生涯。云里风生活在民众之间,体验了华人在战后生存的困境。也面对国家独立以后,重新适应一个多元文化国家的挑战。

出席作协出版的《作家百人传》新书推介,站立右排第四位为云里风。

从生活中选取现实题材

云里风的写作理念是“要从生活中选取现实的题材” ,他在多篇文章里提到鲁迅,以鲁迅为学习对象,认为文艺的责任是为了改革社会、领导群众,将社会导向一个理想境地为目标,而非成为有闲阶级的消闲品。 与他相同时代的方北方年龄相隔20岁,基本上有着相同的文学观,方北方认为云里风的作品“十之八九都是反映人生或社会问题的” 。概括了云里风的写作倾向。他写作目标就是要对社会的残缺及不合理现象加以口诛笔伐,以达到发聋振聩的作用云里风的小说被誉为“华族生活的忠实写照” 。云里风在教育界、社团和商界多年,其作品也多以教育界、华社和商界为题材,多表达马来西亚华人面对文化传承、经济困境的焦虑。

云里风把文艺当作灵魂的工程师,认为它负有反映现实、改造社会的任务。他在第一本小说集《黑色的牢门》的后记中说自己对于事物“有很强烈的爱憎”,为了不愿生命过得太空白,所以当这种爱与憎的情感在心田中汹涌澎湃的时候,他就会拿起笔把想要说的话写下来。 这种信念一直支持着云里风投身文学事业,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虽然让他看尽世态炎凉,但他仍然对文学的社会功能抱着很大的希望。

50年代的马来(西)亚刚摆脱殖民地统治不久,经济萧条,物资贫乏,许多华人也和其他民族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也面对失业、贫穷,为一日三餐奔波,艰辛求存。云里风这时在教育界工作,开始写作,以他最熟悉的人物写起,环绕着下层人物的生活经历,从其小说大致上可以了解当时华人社会的状况和精神面貌。由于女性受教育的情况不普遍,这些母亲没有学历,甚至目不识丁,失去丈夫等于失去经济来源,但为养活孩子和孩子的教育,她们不得不走向劳力市场,有的当上大排档洗碗女工(《相逢怨》)、有的富有人家的女佣(《望子成龙》)、或在俱乐部里帮佣(《俱乐部风光》),工作繁重,却只能赚取微薄薪水,供养家人。



揭露社会贫富两极化

云里风出身贫穷,生活上经历许多波折,对普罗大众的生活困境感同身受,为他们的际遇打抱不平。小说揭露当时社会贫富两极化,上流社会酒醉金迷的生活,却视财如命。而低下层的小人物却被生活摊子压弯了腰,却有着高尚的人格和积极的精神。小说赞扬这些小人物做人的志气和正气,即使再穷再苦,也不要丧失做人的尊严和良知。这些小说在当时给迷乱的社会起了指引人心的作用,也给了许多在逆境中的人们带来希望。

何国忠(左起)、云里风、郑福成、曾沛、叶啸和戴小华一起切蛋糕,庆祝大马华文作家协会成立35周年。/ A9

写出华人的焦虑挣扎

在那社会面对政治、经济转型的年代,华人必须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国民身份,云里风的小说写出了华人的焦虑的挣扎。他们的焦虑感来自对未来没有信心,经济不稳定和国民身分的变化,让他们感到政策变化之后的前途茫然(《出路》),即使有高中文凭也不得不接受去小学当老师。有的文化人为生存和生活,不得不身兼多职,工作之余写文章或当家教(《君子爱财》),有的失业者为生存,只得铤而走险、走上不归之路(《黑色的牢门》)。

云里风的小说如《出路》、《阿华》、《迟来的电话》等多以自己亲友的际遇为题材,皆有云里风自己或亲友的影子,他们的生活际遇其实反映了马来西亚在建国之后,向工商社会转型期间,普遍低下层家庭所面临的工作与经济冲击。小说主要是批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善良的人努力工作,却被欺压,生活困苦;邪恶的人掌握了社会绝大部分的权利和金钱,却挥霍浪费、吝啬施舍,反映出社会阶级的两极化。

这些为生活挣扎的描写,很多是云里风自己的写照,因此所描写的细节很有真实感,充分表现出当时华人家庭的困境,也表现了当时的华社的精神面貌。小说的劝诫性很强,主要当时人们的文化水平不高,教育也不普遍,作家作为当时候的知识分子,本着人道主义的良知,将社会的现象揭露给群众,让读者有所借镜,或取得心理上的共鸣。

反应

 

时事

戴良业:为文坛留下火种
云里风精神长存

【《云里风纪念文集》推介礼】

陈敬雄(左起)、陈佩英、戴良业、潘碧华及谢锦成出席《云里风(陈春德)纪念文集》推介礼。

(吉隆坡8日讯)虽然大树倒下,树根犹在!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中总总会长丹斯里戴良业缅怀马华作家已故云里风时说,虽然大树倒下了,树根犹在;火把熄灭了,火种还在。

他说,虽然云里风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长存。

由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所主办的《云里风(陈春德)纪念文集》今日在吉隆坡雪兰莪大会堂举行推介礼,并邀请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中总总会长戴良业主持。

《云里风(陈春德)纪念文集》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和中国莆田市原文联为缅怀云里风离世一周年而出版的一本纪念文集。

戴良业致辞时说,这本《云里风纪念文集》共有8辑,集合了云里风的家人、马华文坛、莆田文坛、各方的好友、华社以及媒体等各界对云里风的思念和不舍。除了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也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及记忆。



“我们希望借着这项推介礼,除了大力推广云里风的精神及贡献,也向社会大众呼吁,马华文学是我们重要的文化符号,我们应该学习云里风精神,继续给予马华文学高度的关注与支持。”

杨美盈也出席

多名政商文教人士出席今日的推介礼;工艺、科学、气候变化及环境部长杨美盈也由其夫、IOI产业总执行长李耀昇陪同出席活动。

其他出席者包括中国莆田市文联副主席及秘书长谢锦成、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永久名誉顾问丹斯里吴明璋、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永久名誉会长丹斯里锺廷森、马来西亚兴安会馆总会长拿督斯里吴金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顾问柯金德、隆雪中华大会堂会长拿督翁清玉、马来西亚儒商协会会长邱维斌、隆雪安溪会馆副秘书长拿督陈顺峰、吉隆坡永春会馆会长陈松青、雪隆福建会馆副会长李萍、华社研究中心主席赵燊儒、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潘碧华博士、First City大学学院郭紫薇博士、吉隆坡坤成学校汤秀风、马来西亚深静华文学校董事长高祥威博士,加影历史文物馆主席李成金、云里风的女儿陈佩英及儿子陈敬雄等人。

《云里风(陈春德)纪念文集》推介礼吸引了近百人出席。

潘碧华:“德”总结云里风一生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潘碧华博士致词时说,在中华文化里面,对人生成就的最高目标是“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为“三不朽”。对国家有建树,那么叫“立功”;有学问流传后世称“立言”,那么以品德为众人所称道,称之为“立德”。

“我想,云里风的一生可以用一个字总结,就是“德”。”

“云里风文学奖”走过25年

中国莆田市文联副主席及秘书长谢锦成说,早在1993年,云里风在莆田市文联举办的报刊上,以他个人的名义,设立了一个文学奖,叫作“云里风文学奖”。

他说,从1994年开始,我们一年一度举行“云里风文学奖”的评奖、颁奖,至今已经主办了25届。

《云里风(陈春德)纪念文集》记录了政商文教人士及云里风家人的缅怀之情。

陈佩英:为文教界奉献获认可

陈佩英说,其父把生命中大部分的时间与精神,奉献予文教界。他不但积极从事文学及社团活动,也致力于从事文艺创作。

“先父所做出一切贡献和牺牲,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回报,而为他出版了这一部纪念文集,对我们家人而言,这本书的出版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但可以给文坛留下先父走过的文艺足迹,也作为家人对他永远缅怀和思念的依据。”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