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新书介绍
锦书宗笔

在本土文艺界,从事文学创作者为数可观,然整理文艺史料、执着探索编撰史书者却少得可怜;这种反常的现象有待纠正。笔者写到想到,就以辞世的民间学者李锦宗兄来说吧,虽则他刻苦追溯、如饥似渴、虚心求教、博览群书、寻根溯源;先后治史约半个世纪,著述甚丰,然而在国内外举办的国际华文文学研讨会,却近乎零的受邀出席提供学术论文。

浩如烟海文艺史料



举凡与李锦宗交往者,谁不赞许这位民间学人具有沉着求真、谦让无争、虚怀若谷、无求表扬和笃定厚道的情操?笔者就相当敬重他是探幽烛微、独标一格的史苑奇葩。他掌握二战后浩如烟海的文艺史料;除马新文艺史料,连本土马来和英文等语文作家史实,他亦触类旁通,我们怎能漠视其努力和业绩啊!

翻阅这一部涵盖面甚广的《锦书宗笔》,益发觉得编著者在工余有限的时间里,善用闲暇执着探索、选取题材、珍惜旧报刊杂志中的文艺遗产,记载前人筚路蓝缕的创作成果。然后再反复修改,谋篇布局,最后才成文定稿。他早期也是多种文类的创作者,自1969年开始才全力投入深耕文艺史料。他约耗费48载苦心经营的文史志业,使马新文艺史库充实起来;今后有志于文史的研究员自可发扬入史,谁不为拓荒者致敬!

反应

 

商余

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 ——《 唱随集》的出版/林玉蓉

【榕树林下】林玉蓉

过去3年因疫情肆虐而居家办工一段日子的时候,抽出时间把自己多年来涂写的小文章整理一番,总算在2022年疫情仍然肆虐期间出版了处女作——散文集《飞越子午线》。

遗憾的是,与我风雨同舟43年,可说是一生的相知、相守与相依的先夫李锦宗已经作古,没能见到他妻子的作品成书。锦宗早年就喜爱文艺创作,后来才投身于马华文学史料的搜集与撰写。在经年的潜移默化下,我也受到影响,开始涂涂写写和投稿给报章。每次写好一篇文章,锦宗必定是第一个读者,然后认真给予点评,也认真为我的写作技巧提供指导,偶尔也责备我:必须努力、多阅读、多创作,多磨练才会进步。尽管锦宗做梦也没想到我有出书的一天,我想,他更想不到的是,我还能出版一部两人的作品合成的集子《唱随集》。

资助我出版合集

多个月前,热心的美枫兄对我说,其为纪念他的父母而设立的“陈志英张元玲教育基金”要资助我和锦宗出版一部合集,列为“枫林文丛”第二辑丛书之14。在此,对美枫兄支持我和已故丈夫出版这本合集,同时也促成我俩出版合集的梦想,我仅能永怀感恩之心。

为此书找书名时,朋友说,锦宗在世时,我俩经常四处访友和搜集资料,正合语本《关尹子·三极》所谓:“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友人的这番话,让我立刻不假思索的给这本合集取名为《唱随集》。为编辑此书,收集我的文章绝对没有问题,因为我可以很快地把近期写的小文章整理出来。但锦宗逝世5年余,哪里还有新作品?

27篇未发表文稿

然而,美枫兄的好意和提供的机会,我岂可错过,赶紧去锦宗的电脑邮箱里搜寻他过去受邀撰写的文章和专栏文稿而电邮给报馆的邮件。结果挖掘到27篇他未曾收录在著作里的文稿。这些文章,足以拼凑成合集里属于锦宗部分的作品。我也发现,锦宗的这些遗稿,包含不少鲜为人知的资料,对马华文学研究者而言是颇有参考和研究的价值。锦宗遗稿中的〈海南籍作家足迹〉的篇章,是他受到雪隆海南会馆出版的会刊《海南之声》编者的邀约而写的。其实,他写过的海南籍作家不只内收的10位,应该有二三十位,然而,我翻遍了他的邮箱,都无法找到更多的相关文稿。

收录在本合集里的本人作品,多数是近年来为《南洋商报》副刊〈商余〉的专栏“榕树林下”而写的。当中的永别篇文章,是为了向多位突然病逝的电台前同事和文友抒发哀思,打开心结。很多想说的话还没说,想做的事还没做,他们就远去天国。未了的心结,人生的遗憾,必然郁结成堆,我愿低首诚挚以文章书写,弥补那些过去于万一。

本合集也附录多位作家为拙作《飞越子午线》散文集而写的读后感以及相关的文章,以作为勉励自己之用途。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