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转化症/黄碧瑜医生

一个微胖的妇女,微笑着走进来。

几个月前的一个晚上,睡眠中,丈夫发现她呼吸急促,毫无反应。紧急送入医院后,她醒了,但不能说话。她颈项以下的四肢,已经不能动弹了。接下来的几天,她的右手动起来了,然后轮到左手开始恢复行动。一周后,她双脚慢慢恢复力气,可以站起来了,其他病友看了啧啧称奇。更奇怪的是,她的全身扫描检查竟然完全正常。大概一个月后,她出院了,但是直到如今,身体还有那么一点点还没恢复正常。



双腿沉重无力

现在的她还放着病假。每三两天,她会回到公司帮忙做一些轻便的工作,视为未正式回到职场前的热身运动。只是一开始工作,右手和右脚就会觉得有拉扯的感觉,让她不得不停下来。如果外出在商场走动,她会有一种晕眩的感觉,双腿也会不自由主地感觉沉重无力。

她说,出院的时候,医生只是告诉她,除了轻微糖尿病,她的所有血液检验都正常,脑部和神经线检查也正常。医生说,这一切,也许是压力造成的。

“我没什么压力,丈夫孩子对我很好,我爱我的工作和家人。我不明白为什么医生说是压力……”她疑惑地说。一位关心他的同事建议她过来寻求第二意见。

就这样,她进行了第二次更详细的检查。她的病症完全不能用生理、常理或逻辑来解释。就如我心里预料的,检验只发现一些小毛病,其他一切正常。



压力转化症状

这是“转化症”(Conversiondisorder)。当病人心里有巨大矛盾或冲突时,潜意识里他们尝试压抑内心的挣扎。到了心理不能负荷的时候,心里的焦虑和压力就被转化成身体的症状来表现,比如瘫痪、抽搐、不能言语等。

病人自己不一定会察觉这一切,他们也不是故意装扮出来的。

“出事前,你心里想着什么?”我问道。

说着说着,她慢慢想起了出事前3天,驾车时她无缘无故猛踩油门,遇上了小车祸。当时她只记得精神和身体都觉得异常疲惫。刚巧那是一个繁忙的月份,很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妈妈刚中风、最疼爱的女儿下周将要离家展开大学生涯、家婆刚和她有了一些小过节,丈夫没说什么,但要求她暂时不要和家婆说话……一向来坚韧的她默默承受这些突如其来、排山倒海的变化,一句话也没说。

当天公司要她值班到深夜,她拖着疲累的身体回家后就出事了……人人眼中能干坚强,永远不会倒下的她,垮了。

她最后接受我的建议,寻求精神科医生的意见,以厘清心理的一些问题。待她好好正视并学习怎么去面对这些压力和矛盾时,笼罩着她的阴霾会消散,她会重新走出来,开始新生活。

反应

 

优生活

限制性心理学 愈压力客户愈要买

想要有效地促使他人迅速按照你的意愿行动,理解和运用“限制性心理学”至关重要。何谓限制性心理学呢?简单地说,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面对限制或不可得的东西时,往往会感到更强烈的渴望和不安。

以一例子说明:当父母尝试限制他们的孩子不要过早陷入恋爱关系时,孩子反而可能更积极地在暗中发展这种关系。

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家庭环境,也常常出现在商业和领导力环境中。

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或限制,你可以激发他人对某一资源或机会的强烈渴望。

这种渴望源自一种“怕错过”的心理,以至于他们更愿意采取行动以确保不会失去这一机会。

在实施限制性心理学策略时,有3个主要角度值得考虑:

第一,现实性限制法;

第二,限额设置法;

第三,先来先得的原则法。

1)现实性限制法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时间观念与紧迫感的制造常常被视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以餐饮业为例,当顾客在餐厅用餐结束后,餐厅可能会赠送一些有效期为一个月的优惠券或抵用券。起初,顾客可能对这些优惠券不以为意。然而,当这些券即将到期,特别是在一个月末时,顾客可能会觉得有紧迫感,因为如果不使用这些优惠券,就会失去节省金钱的机会。

这里的微妙之处在于,当顾客面临再次需要用餐的场合——无论是与家人聚餐还是与亲朋好友见面——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使用即将到期的优惠券。在这一刻,优惠券便实现了其目的,不仅促进了再次消费,也加强了顾客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学原理——“紧迫性原则”在作用。紧迫性原则建议,当人们觉得有限的时间或资源即将耗尽时,他们更可能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优惠券的有效期限制,顾客在决策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紧迫感的影响,从而更有可能选择利用这些优惠券。

时间敏感成重要因素

时间敏感性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因素,对消费者行为有着几乎立竿见影的影响。

以“限时优惠”为例,这一策略往往被各大小商家用来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不仅仅是传统的零售环境,如大型购物商场或小型便利店,这种策略在数字平台上尤为普遍,比如社交媒体巨头抖音。通过明确声明“仅在几小时内有效的优惠价格”或“达到特定销售目标即可获得额外赠品”,商家实质上是在操纵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一开始,消费者可能对购买这一产品或服务并没有太多的紧迫感。

然而,在听到“今晚12点后,价格将恢复原状,需要支付额外的几百元”这样的信息后,他们的购买意愿和紧迫感会显著增加。

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这种时间敏感性策略在网络直播销售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记得在一次特定的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一个快速到达的截止日期和时间,结果多数消费者都是在最后关头疯狂地进行购买。这种现象不仅证实了限时优惠的有效性,也显示出消费者行为模式中对紧迫感和稀缺性的高度敏感。

限时优惠吸引法

除了普通的限时优惠,商家还经常会通过与特定节日或庆典日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促销。这些节日包括但不限于感恩节、七夕节、圣诞节等。例如商家可能会宣布:“仅在感恩节当天,所有商品五折优惠。”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仅因为时间敏感性而产生购买需求,还因为节日氛围而更愿意进行消费。这一策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给消费者制造了一种紧迫感,还以节日为背景给予他们一个全新的消费理由和借口。

无论是通过限时优惠、特殊节日促销,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时间敏感性营销,商家都在巧妙地运用心理学原理,特别是紧迫感和稀缺性,来影响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时间的元素和紧迫感的制造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促销和营销策略中。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一心理学原理,商家不仅能提高销售额,还能深化与顾客的关系。

2)限额设置法

限额或有限的可用性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它能激发消费者的紧迫感和购买意愿。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心理学的“稀缺原则”,即人们倾向于更加重视那些稀有或难以获得的资源。

以电影院为例,假设有一部备受期待的大片即将上映。作为电影院的经营者,你可以选择只在首周末提供有限的场次和座位。

在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营销中明确指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你不仅激发了潜在观众的购买意愿,还给他们营造了一种必须立即行动的紧迫感。结果是,首周末的门票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售罄,同时也增加了该影片口碑的传播。

再以一个企业研讨会为例,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可以通过限制参与名额来增加活动的独家感和价值。你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名额,例如设置特别嘉宾或主讲人的VIP座位,甚至是前排座位只对高级管理人员开放。

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整体感知价值,还可能吸引更多的高价值参与者。

追求秒杀快感

在零售业,限额原则也常被用于限时促销或特价商品。一家名为“秒杀”的电子商务平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该平台常常在短时间内提供数量有限的高折扣商品,这不仅促使消费者快速做出购买决定,还通过社交媒体和口口相传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影视、教育,还是零售业,限额和稀缺性都是极其有效的商业策略。

它们不仅能激发消费者的紧迫感,还能增加产品或活动的感知价值,从而提高销售和参与度。

限额设置则是通过数量来制造稀缺感。比如,一个晚宴活动可能会明确指出“只限50位嘉宾”,从而让人们感到如果不快速行动就可能错过这一难得的机会。

3)先来先得的原则法

这个概念是指通过对竞争对手的某种心理触动,激发他们的紧张感,从而促使他们采取行动。该现象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偶然,而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在错过一些机会后,人们更不愿意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权益或机会。

因此,通过对竞争环境的精准触动,企业或个人可以显著提高目标群体的行动力。

例如有的公司会在多个城市同时进行产品发布或抽奖活动,以创造一种紧张和竞争的氛围。这时,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还强化了人们不想错过机会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境下,消费者更容易产生紧张感,担心自己会失去本属于自己的机会或名额。

再如,很多商家采取零点开抢的策略,一时间吸引了大量围观者。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因素往往被忽略,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让别人夺走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

实际上,这种心理甚至可以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如社区里的“水果姐”每次发布限量的进口水果信息时,都会激起社区成员抢购的热情。

结论

以上3种限制法——限时、限额和限先后——都是激发人们立即采取行动的有效手段。通过善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还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消费者心理,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限制心理学妙招

●制造时间观念与紧迫感影响消费者行为

●以“限时优惠”为例促进产品销售

●“先到先得”激发潜在观众的购买意愿

●“零点开抢”策略为保护权益而抢购

●先来先得激发紧张感

●抽奖活动创造竞争氛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