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登彼岸】承诺

     



接受〈登彼岸〉编辑的邀约写一个小小专栏。他在电话的另一端说:“这回是以网络版的形式发表,不像从前发表于报纸。”网络当然不是个新的玩意儿,但对我来说却还是个新的挑战。

我的习惯是把稿件投寄到报馆去,发表时出现在纸媒副刊上,可翻阅,也以剪存。网络一向不是我的阅读习惯,自然也没有在它上面发表作品的热切欲望。 自己的东西当然也有出现在网络上,可大部分不是直接投稿,而是作品在报纸副刊发表后,流传至网络的。偶尔也会上网去浏览一番,体会另一种阅读的感受,可通常比较少上网,自己的作品放上网络是一种怎样的模样,自己或见到或没见到,都不会太过在意。这或许就是一般年轻人所认为的落伍的现象吧!

自己并不是认命当一名落伍者,却在体力、精力和既成的习惯所造成的局限之下,不会贸然冲动地死命跟随时潮,力求先进。我比较随心随性,或者说比较被动吧!就像这一回,若不是〈登彼岸〉编辑提供一个机会给我,我想,我不曾主动想在网络上发表作品。

有机缘提供文字

当〈登彼岸〉编辑分享网络版的概念时,我感受到报馆想继续提供佛法讯息给读者。的确,目前纸媒副刊有限,而〈登彼岸〉佛学版也于去年结业。因此现以网络版面貌出现,以期走出另一条途径。



我想,〈登彼岸〉编辑需要支持的力量,特别是来自学佛同修的身体力行,也就是说,单单祝贺是不够的,因此,当他提出提供栏位让我“发挥”时,我无法找借口回拒,就坦然地应承了下来。〈登彼岸〉编辑表示无法提供稿费,我明白编佛学版或供稿是一种付出、一种布施,体现的是一种佛学精神。身为佛弟子能够有此机缘每期提供一些文字,助他一臂之力,正是应尽的本分,哪还计较什么稿费呢!对我来说,这一答应就是一种承诺,一种应该挑起的责任。

我在当下马上答应,没有过多的考虑、没有犹豫、没有举棋不定,也没有任何的纠结,就做了决定。对我来说,那不是武断、不是冲动,而是一种很自然与欣悦的承担。

之前,我一直是〈登彼岸〉编辑的读者,时而也投稿。编辑想给社会留下美善的文字、陶冶人心与人性,我隐隐约约地领悟到这片初心。这样美好的心念如清晨初露的曙光,我自然地投向,无需抗拒、也不必抗拒。我答应得爽快,犹如做应该做的事情。应承了之后,法喜充满。接着下来的情况如何,脑筋自然会跟随着转,事前过虑、事后担忧,没这个必要。

承诺为善为庄重事

个人总觉得承诺为善是一件庄重的事。就像当年皈依佛教、受持五戒一样是一种多么庄重的承诺。在那美好的机缘里,把握住那一刻的当下,就开始了人生一个向善向上的没有止尽的进程,命运因而改变。而今写这栏位,何尝不也是一件善事?我严正以对,不能也无需预测它会带来什么,任何的多虑都如同妄想,无需寻找这种烦恼。

感谢〈登彼岸〉编辑是难得的善知识,提供这个栏位,仿佛大家一起修行。我粗糙的文字所记录的修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希望编辑以及读者诸君能够随时给我启动。

修行就在当下的每一刻,且让我的文字在这当下的每一刻间游走。

反应

 

登彼岸

八正道与三学

文:明吉法师

八正道是修行解脱烦恼的八种方法,然而,它也可以归纳成三学,也就是戒定慧。戒是我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防非止恶,善行积福的行为;定是摄心一处,专注不移的功夫;慧是看清世间实相的体悟。这三者都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八正道里的正语、正业及正命是属于戒学的范围,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是定学的内容,最后的慧学则包括了正思维及正见。

三学是一个总纲,所以跟实际操作修行的八正道的排序有点不一样,如佛陀把属于慧学的正见及正思维排在八正道的首位,这是因为在修行前,我们最好还是必须具有对佛法的认识,才知道自己要如何修行;其次,当我们知道了佛法的修行及方向之后,接下来修持戒学的正语、正业及正命就会更有力量,更容易实践;最后经过戒学的道德行为净化的身口意可以发挥正念良好的功能,让我们的禅修容易进入定境,实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断除烦恼的目的。

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虽然,佛陀教导八正道,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佛之道,但是我们要小心接触佛法,因为现代社会有很多邪魔外道冒用佛教的名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破坏佛教的名誉及误导众生。

尤其,现代社会的资讯发达,某些人在接触了佛法之后,以自己的世俗才智,编制了一些相似佛法,乍看之下好像说的非常有道理,其实跟真正的佛法却有很大的落差。因此,现代的佛弟子不能像以前教育不普及的年代那样只是按照听来的佛法学习,而是应该要好好的花一点时间来亲自阅读、研究及思维佛经论典,千万别道听途说,以免被一些能言善道的附佛外道蒙骗,而走上了学佛的岔路。

附佛外道爱谈玄说妙

有人说我时常在出版书籍里提到附佛外道,觉得可以不用再提到他们,因为这已经是陈腔滥调了。然而,处于末法时代的我们时常眼见耳闻许多的邪师外道借用网络媒体,宣讲似是而非的佛法,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我是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大众,实在是老婆心切呀!

许多附佛外道喜欢谈玄说妙,理论似乎很高深,甚至还带有神通色彩,但是却往往缺乏实践,尤其是缺乏戒的这一部分。因为,许多别有企图者利用佛教名誉冒充得道者,其目的就是财色名利,因此,自然不肯用戒律来束缚自己。

可惜的是一般人以为他们的佛法高深,加上他们教导的那些既可以满足修行的目的,也可以享受世间的欲乐的法门跟自己的习气相应,于是就非常高兴及乐意追随他们的教导,殊不知自己已经堕入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的陷阱。实在是令人为之惋惜及感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