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八角 兼容并蓄

八角,并非中国原产,却是全世界华人圈共同的味觉记忆!

小时候,最爱吃娘惹煮的菜,觉得那是全天下最好的味道,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她们正是一群双文化混融的实践者,不管在语言、服饰、家庭观,当然最精湛的就是餐桌上的饮食调味。



娘惹喜欢加入八角熬汤,喝起来顺口温润,猪肉不带膻艘味;用八角卤肉,软嫩适中香气扑鼻,回韵仍散发怡人滋味。她们遵从古老中华文化,在人生每一阶段礼俗中用味觉刻划精彩——弥月的姜黄饭咖哩鸡、成年礼祭祀中的卤肉(LorBak)、婚宴中摆桌的各种菜肴少不了它的踪迹,甚至连日常生活调味增香也非得加入八角才算到位。

最美丽的香料非八角莫属。

中南半岛飘香

到底八角来自哪里?一直到明代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始明确说出:“土产占城国,今四川、湖广永州府祁阳等县所贡,多由舶上来者。苗叶传闻,未谙其的。据其形,大如钱,有八角,如车辐而锐,赤黑色,每角中有子一枚,如皂荚子,小扁而光明可爱,今药中多用之。”占城就是现在的越南,宋代海上贸易发展蓬勃才经由商贾带入泉州及广州,前者因为环境条件不佳反在广州开枝散叶,成了著名香料,世界上80%产量都来自这里!

八角是一种常绿乔木双子叶植物纲八角目八角科八角属的果实,这种果树需耗时6年方结果,细心照护可活百年,是少数辛香料当中的高经济作物。

15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才辗转进入欧洲市场,虽未造成轰动但被部分欧洲国家厨师发掘它的挥发油脂含有茴香油、茴香醚及茴香醛等,成为甜点及前菜里不可或缺的要角。



越南河粉汤头味道有幽香。

东西方看八角

    我在英国近一年期间,面对老是灰蒙蒙、阴雨绵绵的天气,心里实在好忧郁,邻居艾比太太教我做了这道米布丁,她回忆小时候只有在年节才可以吃到的甜点,简单的牛奶加入当时仍是昂贵的米,些许葡萄干果,加入奶油、肉豆蔻或丁香、八角等,待米收汁熟透装入瓷器,在冷冷的冬季是无上的享受啊!偶尔她也会煮一锅红萝卜八角浓汤,连最不爱红萝卜的我意外爱上汤里甘甜滋味,难道是因为八角抚慰游子思乡情感?

法国人爱在圣诞节煮一锅热葡萄酒(Vin chaud)感受过节氛围,大家围坐火炉旁,放入八角、肉桂、丁香、胡椒及生姜,烧开后过滤,一杯热呼呼的好温暖。

翻开中国对八角的描述,北宋苏颂开宗明义即把八角称为舶茴香到了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八角茴香,出左、右江蛮峒中,质类翘尖,角八出,不类茴香,而气味酷似,但辛烈,只可合汤,不宜入药。中州士夫以为荐酒,咀嚼少许,甚是芳香。”之说,八角是极少数先是作为膳食香料后才发现它的药用价值,可惜撰写《图经本草》的苏颂提及“今交、广诸地及近郡皆有之。入药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处者有力。”原著已经佚失,一直到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指出可以治愈胃寒及腰痛。

英式红萝卜八角蟹肉浓汤。
意式帝王蟹脚番茄浓汤。

分辨真假八角

    八角树一年二收,第一次开花结果在8月间,此时称作正造果,八角蓇葖硕大肥美,果内深藏一小颗种子精油饱和品质最佳,第二次结果则在翌年3月间称为角花果,品质较为一般。

另有不法商家取木兰科八角属,称为红茴香(Illiciumhenryi)佚名莽草或红毒茴,外型有10至12个角不等,蓇葖果较为尖锐带着细长尾巴,色泽带土黄的赝品出售,这种果实具有剧毒,古籍山海经记载:“葌山,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叶,名曰莽草,可以毒鱼。”故,不得食用!

八角有等级、规格之分。第一收大朵均勻,气味饱足,硕大肥美称为大红八角,细分为三级,除了分大小也分外观,八个角越是平均没有缺角,是属一级,如此类堆!第二收是春天较为小朵的八角称为角花八角,也是分三级,最后未采撷的、落果的或过熟的,经过日晒或干燥后称为干枝八角。

欧洲人喜欢以八角入甜点。

有华人就有五香

全世界华人爱用五香粉,中国则大量运用十三香,台湾偏爱百草粉,在这些众多香料中,八角占比可真不少,它的茴香脑及脂肪油散发迷人气味,茴香醛、醚、酮、烯组合交织令粤菜师傅为之著迷。

粤菜卤水、闽式肉燥、越式河粉(Pho)、娘惹黄梨咖哩(Pajelisonglai)、福建卤面(LorMee),彷佛有八角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