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数字身分证的争议/阿奴马加卡尔、奥利维亚怀特

全球有超过40亿人可以上网,每日人均在互联网设备和服务上逗留约6个小时。

在泰国和菲律宾的网民日均上网为9.5小时;美国有26%的人口“几乎持续”在线;预计到2022年全球还将有10亿人加入互联网用户行列。



然而当我们拥抱数字世界时,以安全、有效、且个性化的方式去使用它的复杂性问题也变得更为尖锐。对此有些国家已经开始部署一个有前景的解决方案:数字身分识别(ID)。

对“数字身分证”——也就是物理身分识别装置的电子对应物——的应用很有必要。

首先,大多数互联网用户往往都无法回想起自己的数字足迹,同时在注册,验证和管理在线帐户方面遭遇了诸多麻烦。平均每个电子邮件地址都链接了90个在线帐户,而这个数量每5年还会翻一番。

因此,不出意外有25%的用户每天至少忘记一个密码,而且各银行客服中心接到的电话中约有三分之一是重置错误或忘记密码的请求。



精心设计的数字身分证还可以帮助抵御来自零售商的数据泄露事件,而这也是许多消费者日益关注的问题。

全球有10亿“黑户”

比如在过去两个月中万豪酒店集团和在线问答网站Quora就分别报告了导致数亿客户个人信息被盗的安全泄露事件。随着黑客攻击范围和复杂程度的提高,对更高安全性的需求显而易见。

但或许支持推广数字身分证的最令人信服论点也是最基本的一条: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需要这个设备证明自己是谁。

根据世界银行的身分验证发展计划(Identification for Development Initiative,简称ID4D)披露的数字,全球有近10亿人缺乏任何合法身分证明,因此也很难或不可能去投票,银行,获得食品补贴或购买房产。

在目前未有开立银行账户的17亿成年人中,有20至30%的人将缺乏相关文件归为主要原因。

认识到这个问题(及其潜力)后,许多国家都在以各类形式推广数字身分证。

例如印度的国家身分认证系统(Aadhaar)就是一个覆盖超过12亿民众的生物识别“身分证明”,可以用来协调政府福利的分配。

在爱沙尼亚,98%的人口拥有电子身分证,99%的公共服务——包括投票——都可以在线完成。

推广成效不佳

这个议题也更频繁地出现在人类发展议程上。

非洲各国政府,发展机构和本地商业领袖每年都会齐聚非洲身分验证发展论坛(ID4Africa)以期共同推动一个“强大而负责任的身分验证系统”。

同时以金融服务和技术产业为首的私营部门,也正采取措施发展数字身分识别系统。

例如瑞典的一个银行联盟在2003年开始使用BankID对数字交易进行身分验证,此后该国政府也采用了该系统去简化对公共服务和健康记录的获取流程。

但现实情况是各个数字身分证计划迄今取得的推广效果各不相同。

虽然少数项目已经得到了大规模实施,但仍有许多项目未能达到适度的使用水平。

全球大多数数字身分证的应用范围有限,只能实现其众多潜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功能中的少数几项。由此可见,数字身分证应当在个人和机构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

创造巨大经济价值

高使用率数字身分识别系统的成功推广可以为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

正如我们在一份新发布的报告中所陈述的那样,数字身分证有可能降低欺诈率、降低客户接入成本、促进金融包容性,同时促进无银行账户客户的储蓄和信贷。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现数字化人才匹配和简化员工验证来促进发展,从而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度。

数字身分证甚至可以成为一种在互联在线生态系统中管控数据和数字足迹的手段。

总体而言,我们估计在典型发达经济体中推广高使用率数字身分证将有助于产生相当于其GDP总量3%的经济价值,而在典型新兴经济体中则可高达6%。

制定严格保护政策

但数字身分证技术也类似于某些双重用途技术,既可以服务社会利益,也可以用于不良目的。

那些设计有缺陷的数字身分证系统确实存在风险。如果缺乏适当的设计原则和管控,数字身分证系统可以为管理员提供巨大的权力,令某些不公正歧视或其他不公平现象成为可能。

为此各国需要制定严格的数据保护和隐私法律以及强有力的执法和安全措施以降低这类风险。

注册和认证技术的进步——例如电子卡,密码学和生物识别技术——会有所帮助,但强有力的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

尽管存在这类现实挑战,但我们的研究表明数字身分证也能带来不容忽视的巨大经济,社会和政治收益。

若政府和发展机构能意识到这些风险并采取措施将其降至最低,那么数字身分证就能成为推动包容性增长的关键一环。

反应

 

名家专栏

当风口飞猪跌落时/拿督刘明

一个90后的年轻友人找我聊天,谈起了他从商的心路历程。

很多年以前,他在网上销售一款蛮有趣的网红钱包,就是打开后,钞票会自动弹出来的那种,相信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

他说当时这个产品非常红火,后来因为牵涉到了版权纠纷,几番折腾,他被迫放弃了这个现金牛生意,转而在网上教授他的营销心得,摇身一变成为一名为人师表的老师。

疫情肆虐的时候,突然涌现出来太多这类课程,他很快就被打回原形!

因为年纪的原因,他的经商经验都和互联网营销有关,后疫情时期他兜兜转转进入了后勤配送服务(drop shipping),他习惯了任何事情都在网上推广,可是这一次他踢到了铁板。

零工经济变化太快

原因是后勤配送服务在疫情后已经成了红海,加上网上推广的费用太贵,入不敷出,他找我想了解如何建立人脉,用传统的方式找客源。

他说互联网衍生出来的零工经济变化太快,无论你提供的是实体商品还是服务,几乎都是风口,真的如雷军所说: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可是风口一过,飞猪都跌得稀巴烂变成死猪!

他说互联网营销很难做深,因为客户都不忠诚,尤其他卖的是网红产品。

他说当时产品爆红,他无暇也无需花心思和顾客互动、建立关系,因此,当他每一次改换赛道,顾客都归零!

对现今的他来说,互联网思维似乎起不了任何作用!

我虽然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是也的这番说辞,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我上两期的文章: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功能,已经尘埃落定、尘归尘土归土。

意思是互联网对传统经济的影响和功过,已经到了瓶颈,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人与人互动有温度

互联网这个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把传统行业破坏殆尽后,只要我们细心观察,那些遗留下来的“沧海遗珠”赖于生存的关键,是居功于他们努力保持人类最传统的生存法则,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温度!

我很多年前在一个电视节目中提到一个论述,我说大数据其实和我们中小企业没什么关系。

大数据充其量不过是大型平台如谷歌、淘宝等,出卖给中小企业用来赚取巨额利润的工具!

其实,最终我们的生意,还是回归我们熟悉的“客户关系管理”!

因为管理好我们和顾客的关系,才能确保企业永续发展!

AI碾压创意行业

今天互联网衍生出来的人工智能(AI),俨然形成了另一波的破坏性经济,这阵具摧毁和建设于一身的龙卷风,已然席卷到了高科技产业,你看看ChatGpt带来的冲击和破坏,毫不留情地把创意行业推向寒冬!

“创意”这个被科技大佬们一致认为唯一不可能被互联网取代的行业,最后还是劫数难逃,面临严峻考验!

新能源汽车也是另一个互联网衍生出来的产物。

今天企业界最常谈论的两个品牌:特斯拉和比亚迪,几乎每天都出现在媒体版面。

这两个从来没有在汽车史上出现过的汽车品牌,如今正在撼动所有拥有百年历史的汽车大厂!

那么,这一波的破坏性经济会不会为汽车行业彻底洗牌?

上几个星期我到台湾,有幸遇到台湾电池协会理事长杨敏聪博士。杨博士也是台湾一家半导体上市公司董事长,如今退休转战汽车电池行业。

我把心中的疑虑,抛了给杨理事长。

他说新能源汽车,因为是一个新兴行业,现在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电池的创新和它的续航能力上。

乘客其实对汽车的要求,远远不止以上两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度和品牌价值带来的优越感,都应该考虑在内。

拼性价比陷入红海

所以假以时日,当电动汽车的电池和续航技术普及化之后,消费者还是会选择百年大厂所提供的舒适度和品牌价值,只拼性价比的汽车品牌,将会沦为红海战争的牺牲品!

换句话说,打价格战,咄咄逼人的中国电动车,到头来将会在这一场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大战中,最终沦为第三世界廉价品牌,比亚迪想要打造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品牌,恐怕不容易实现!

当然,欧美的关税壁垒将会进一步加速中国电车的崩盘!

互联网带来的经济效应是两面的:一是辅助和推动企业的整体成长,二是在加速某些传统行业的更迭进程,最后形成毁灭性后果。

这篇文章要带给大家的信息就是,互联网的历史作用已经定调,它对传统行业的破坏,大致上是可以被预测的,身为中小企业主的我们,不再担心受怕何时被路人甲用你想象不到的方式把你干掉。(我们从来不担心同行之间的优胜劣汰!)

做深做强无需怄气

而现在这波更迭和淘汰的龙卷风,已经吹到高科技产业。所以不要惊讶,未来几年我们熟悉和惯用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分分鈡成为历史名词!

朋友问从事大码女装的女儿,为何不要把生意拓展加盟模式?

她侃侃回答:我只想把品牌做深做强,不要像我老爸那样整天为生意怄气!

我突然觉得,我的女儿比她老爸还有智慧!

做深做强,其实是商场上一种蛮正确的选择!

假如时间可以倒流,我绝对会做出我女儿这样的决定。

当然,见仁见智!

退堂!

免责声明:所有评论为作者的个人意见,不代表本报立场。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