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外形酷似炭窑
阿纳武吉有个神秘洞

(太平15日讯) 太平一批爬山客日前在阿纳武吉山腰发现一个神秘洞穴。

消息传开后,爬山客纷纷前往一睹庐山真面目,除了对洞穴称奇,也绘声绘影,包括盛传可能是百年高官显贵的古窑洞墓或藏身秘密基地,不过目前真相仍是一团谜。



吴家杰指洞穴高度约12尺,以黄泥筑建。

爬山客吴家杰带领媒体参观该洞穴时说,他最近与伙伴登山时,无意间发现该洞穴,并为洞穴的巧夺天工所吸引。

消息不胫而走,许多好奇者到来目睹,但迄今洞穴的来历不明,使它玄上加玄。

他表示,有关洞穴的造型,似爱基斯摩人冰屋,也犹如十八丁的炭窑,高约12尺,洞身圆形,顶部纵然已受破坏,但从残留结构中可推测是圆顶。

以黄泥建筑

他说,经过测量后,该洞穴直径约15尺,有个高5尺宽3尺的出入口,出入口旁有个高一尺多的小隧道,惟深入2尺后就被泥沙埋没,无法进一步探个究竟。



他表示,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洞穴是以黄泥筑建,没有任何支承结构,外观却显得相当平整与牢固。

爬山客参观和探索神秘洞穴,左起吴晟凯、吴家杰、林碧云及 黄秀芝。

他说,流传最广的说法,该洞穴可能是国家独立前,某方面的秘密藏身基地,因洞穴位置在山林,难以被外界发现,而洞穴里有个通风口,可供空气流通,作为短暂的容身之处的小隧道可能是储藏室,或是紧急逃生出口。

他表示,另一说法指洞穴呈圆型,可能是百年前显贵达人的古窑洞墓,洞口的高度和宽度,与之前被爬山客在阿纳武吉山另一端所发现,被弃的清朝光绪古墓碑相当吻合。

“古墓碑立于1891年,至今有百余年历史,若洞穴与古墓碑有关连,则该洞穴至今有128年了。”

他说,洞穴内未见棺木,普遍推测可能是后人在多年前迁墓,留下空墓穴,也有传言指是古老储藏室,甚至曾经是宝藏地点等。

他表示,不过一切有待考古学家作进一步考察,方可揭开谜团。

反应

 

旅游

太平十八丁:苦力烧炭窑 教堂晒虾米?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十八丁是一个位于太平沿海地带的渔村,由于浑然天成的地理位置,由红树林衍生的生态链支撑着这整个渔村的经济命脉:造船、炭窑、海鲜等相关产业,然而随着人口老化、青年外流、传统行业技术失传、环境卫生等问题,仿佛这个渔村的终将没落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警钟敲响前,当地两个活跃的社区组织:“看见十八丁”和“点亮十八丁”,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各种社区活化计划,希望能重新为十八丁创造新的生命力。

传统生态链青黄不接

大部分老行业都是苦力活,烧炭所需的伐木、船运、造窑、顾火等尽管有机器协助,但仍然需要庞大的劳力来执行作业,365天必须随着窑炉火旺的周期,几乎没有所谓周休和公共假期。

在炭窑工作的人几乎都自带“炭”色与“炭”味,这几年炭窑也逐渐开放让外人参观,变成旅游导览路线的一部分,有些炭的瑕疵品无法送上货车出口,却也变成小型纪念品,让人可“买炭消味”,只是这样的旅游面向是否真的有助于当地的炭窑产业价值再生?

随着知道技术的人越来越少,传授技术的工头们更愁于自己的执照是否会随时吊销,每造一次窑,每烧一炉炭,就要在限定范围内砍多少树,就要缴纳多少税金,整个产业的背后与森林局和红树林保育工作息息相关,每5年就要更新执照,而最后批下来的准证,几乎是命运般的决定,你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继续这门生意,更谈何技术传承。

自己也与一般游客一样,在导览的过程中,听到上面的故事,也不禁感叹也许下一次再来或许就不是这个师傅在讲解了。

老港:老去的渔村

老港(Kuala Sangga) 几乎是在预先预演这一切,由于位置上更处偏锋,仅有船只可到达,这几年村民迁移,如今仅剩十户人家。

原本人丁旺盛的渔村还有一间培智小学,如今也只剩下一名学生,一名老师和一名校长。据校长透露,小学已申请搬迁到雪隆区,届时没有了孕育后代的教育场所,整个渔村正式变成一个捕捉鱼虾的中转站,不再适合居住生活。

这个渔村还有个奇妙的天主教堂(St. Anne's) ,尽管村里无人是天主教,但是大家相信这座教堂曾经守护大家幸免于一场大火,因此还保留完好,初一十五定期有人进贡,平日则作为存放杂物和晒虾米的地方,这种趣事也只有当地人才知晓,或许这样的生活痕迹也将逐渐消逝在时代变迁中……

记住历史,记住自己

看见十八丁组织为此举办了一场三天两夜的社区设计工作坊,邀请不同社区相关组织一起脑力激荡,思索十八丁如何往下一步,或许随着越来越多人看见或被看见,会带来更多发展可能性,这也是记录这篇文章的目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