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印裔友族心头好
胡荽子

胡荽子原粒像昆虫。

说胡荽子是印裔友族的心头好,不是没有道理。10年前我频繁到印度从事田野研究,一去少则半个月,多则6个月,餐桌上没有一道不是充满胡荽香气,如果不习惯吃胡荽的人恐要连连掩鼻,落荒而逃了。

胡荽就是我们熟悉的香菜,印度人是继洋葱之后最深得人心的蔬菜,中华料理多食其嫩叶,洒在羹汤上散发出清新香气,这种植株乃一年生的草本,待老成才结成籽,马来西亚、印尼与菲律宾称Ketumbar,也正是我今日主题:胡荽子(Coriander)!



胡荽子、白胡椒、干姜和肉豆蔻,是约旦人平日常用的香料。

远古时期威尔钢

       原产于地中海国家,是个古老辛香料,它数度出现在《出埃及记》16:31的圣经中:被认为具有不朽能力。

古埃及人把胡荽子种在法老王墓穴周遭,目的就是让祂永恒享受性爱与激情。为了壮阳引发情欲,当时人们用它来制作香水或与葡萄酒一起饮用,并相信是一种爱情魔药。胡荽子的好处全被完整纪录在莎草纸手稿中。

比起古埃及人,古希腊爱胡荽更是爱得不可自拔,光看作家老普林尼取名Coriandrum 是截自希腊文便知一二。

不论种子外型或味道,胡荽实在太神似甲壳类昆虫,便取名koros。在日常生活中,古希腊人用胡荽子来制作面包或烹煮食物时调味,医学上更是受到希波克拉底以及其他希腊医生一致推崇,用于治愈驱风跟利尿剂使用。



西方人用得如此精采,我们在回来看看东方人有什么发现?

胡荽子根茎是精华所在。

与皇帝名讳冲

根据历史上记载,汉代:“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番石榴、胡桃、胡葱、苜蓿、胡荽。”一开始的确称:“胡荽”不过后来与汉代石勒皇帝名讳冲,马上改名香荽,慢慢的大家发现此蔬菜易耕种又有助房事的隐喻,当时相传欲撒播此种入土时,口中需反覆密诵“夫妇之道,人伦之性”等语汇,胡荽才能长得茂盛,胡荽大量传播,延伸出多种名称:圆荽、芫茜、胡菜、莚荽菜、延须菜、满天星、松须菜、莚葛草等等。

中国在唐代《食疗本草》说胡荽:“利五脏,补筋脉。主消谷能食。若食多,则令人多忘……入药炒用……。”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凡有痘疮难出,胡荽有助于发汗透疹,对秽恶淫荡之气,能有所作用。

伊朗人烹饪少不了胡荽子。

根茎熬制汤头

我们认识胡荽多在饮食方面的发挥,粤菜师傅多用胡荽子根茎来熬制汤头,能为“头料”增加芳香醇及百里香酚的精油味,尤其是油腻的大骨或全鸡汤,若在家想要熬锅明火煲汤,记得加入胡荽子根茎,不但能解油腻也能为汤品调香调味,下次不妨试试看!

我在西亚期间,多次对伊朗、沙乌地阿拉伯等国进行饮食文化的研究工作,从豪华宫廷宴会版到庶民百姓简易版的Pilaf即反应他们对胡荽的重视。传统的Pilaf必须按部就班,什么时候炒米、炒肉,不得抄捷径或快速拌合,胡荽子与其他香料也有一定的比例,当然最终还要撒上一大把新鲜胡荽才算大功告成。这道美味的食物是由蒙兀尔第一任君王巴布尔(Zahir-din Muhammad Babur)侵略印度期间传入,美味的波斯饭与印度料理的辛辣碰撞出激烈火花,现在已变成印度裔婚宴上最具代表的食物。

从西亚到印度再到东南亚,胡荽不光是印度料理,只要有咖哩的踪迹胡荽肯定如影相随,除此,著名的娘惹阿渣(Acar Awak)、娘惹粽、咸鱼咖哩(Kim Hu Kut Gulai)、娘惹咖哩鸡(Kari Kay)等,应了一句老娘惹常说的:没有ketumbar菜怎么会香!

印度咖哩加上胡荽子叶。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