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漫漫投资路】不赚钱的资产是草/冷眼

评估股票价值最常用的3个标准是:本益比、周息率、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NTA)。



其中最容易误导投资者的,是每股净有形资产价值,简称每股净值。

每股净值是以股东基金(Equilty)除以股数得出的。举个例子,假如公司的股东基金为1亿令吉,已发行股数为5000万,则每股净值为RM100,000,000÷ 50,000,000=RM2.00。假如公司清盘的话,股东可以每股分回RM2.00的资产。

这RM2.00的每股净值,往往是一个陷阱,因为不赚钱的资产是草,能赚钱的资产是宝。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股份,假如每股净值为RM2.00,而股价是RM1.00的话,投资者会有这样的印象:以RM1.00购买价值RM2.00的资产,等于是售股者以50%折扣脱售他在有关公司的股份,实在是物超所值。

如果这不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又是什么?



于是他放心买进,焉知买进后股价不但不起,反而继续下跌,因为公司不但陷入亏蚀,而且亏蚀继续扩大。

这名投资者犯了投资的最大禁忌:不能赚钱的资产是一种负债(Liability),不算是资产(Asset)。

不但是负债,而且是比负债更加糟糕的负累,所以是“草”。

所谓“负债”,就是欠别人的钱,企业界最常见的两种负债是:

1.欠银行的钱

2.欠原料或货物供应商的钱

融资创富是“宝”

企业欠银行的钱,叫“融资”,通常有两种用途:第一种是用来购置固定资产,如买厂地、机器和用具(即PPE),特点是钱花出去以后,就很难再转变为现金,例如在购买机器后,如果工厂停止生产(通常是因为亏蚀),要把机器卖出去,不但难找买家,即使找到买家,在急需资金的情况下,也难以卖得好价。

这就是公司即使连年亏蚀,仍继续经营下去的原因。

第二种是用来购买原料或货物(如果是贸易公司),属短期借贷,在货物卖出去后就还给银行;如果货物滞销的话,不能依期还给银行,或是放账后收不回来,就会陷入财困,从而导致失去银行的信用,这是生意上最忌的事,明乎此,你就知道何以大耳窿永远有生意做了。

如果借钱购置的固定资产持续不断的为公司赚钱的话,公司可以定时还利息或应付分期付款,这种负债是在不断地为公司创造财富,当然就不是公司的负累,所以是“宝”,因为假如没有银行贷款,公司就没有创富的能力。

如果公司没法用借来的钱赚取利润的话,等于公司是在不断的摧毁财富,公司的资产不断缩水,最后可能资本抵债,这就是破产。

所以,若公司持续亏蚀,最后会一无所有。

更可怕的是这RM2.00的每股净值,是按正常营业的情况下估计的价值。

若公司陷入财困,被迫贱价脱售资产时,每股RM2.00的净值,恐怕完全无法收回,所以,“不赚钱的资产是草”,是商场的现实版,绝非耸人听闻。

既然“不赚钱的资产是草”,则投资者应尽量少买资本密集企业(Capital Intensive),侧重购买轻资产企业(Asset Light)的股票。

资本密集企业

所谓“资本密集企业”,是指需要庞大固定资产来赚钱的企业,典型的案例是钢铁业。

由于需要庞大的固定资产,所以企业家要投入庞大的资金,通常企业家资金不足,需向银行融资,故这类企业多数负债较高,大马的钢铁公司都是债高公司。

负债高而赚率微薄,使这类企业成为本大利小的企业,很容易陷入亏蚀,很难抗拒经济风暴的袭击。全球的钢铁业,几乎找不到一个蓝筹股,原因在此。

洋灰业也面对同样的命运。

轻资产企业

所谓轻资产企业,是指投资不大,但赚率奇高的企业,典型的例子是云端和科技股,这类企业主要是靠无形资产赚钱。

所谓无形资产,是指脑力和技术,跟资本密集企业相比,风险较高但回酬更高,不信请看大马的上市公司,成长五倍、十倍甚至百倍的,都是此类企业。

目前红到发紫的电商,其实是典型的轻资产企业。

传统的百货业,要庞大的资金囤货摆卖,电商既没铺面,更无货仓,也没囤货,然而营业量却比百货商场多百倍,甚至千倍,像阿里巴巴在双十一的一天内做成千亿元生意,是传统百货商人无法想像的,因为在传统商人的脑海中只有资本密集,多数没有轻资产企业的概念。

既然轻资产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或是固定资产有限,是较好的投资对象。

结论:

资产的唯一作用,是为公司赚钱;能赚钱才能创富;能创富,股份才会增值;股份能增值,股价才会上升;股价能升,股东才能“发”。

不能赚钱的资产,刚好相反,不但不能创富,反而不断毁富,故是负债。负债是草,没有价值。(完)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交易道路成长故事(中)/慧眼识股

做一件事是否能成功,并非取决于是否遇到挑战和困难,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去突破这些障碍!

在上一篇文章“我在交易道路上成长的故事 (上)”时提到,我想要开始回测我的交易方法,但是基于交易方法过于复杂,回测起来太难,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突破瓶颈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重新联系回我一位在对冲基金工作的朋友。一次的晚饭,发现我们的交易理念非常相似。

那次起,我们时常会一起交流、一起研究交易策略。我的操作也因此无意中引进了“量化”的概念,它解决了我操作上很多的问题。

很多人对“量化”这一词感到很陌生,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量化就是把模糊的东西,清晰的划分,变得可计算。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说选股要选好公司,才有机会获利!

“好公司” 这个词太模糊了,如果我要量化它,我可能会说“选股要选公司在过去1年盈利有增长30%以上的公司。”,这样就清晰多了。(注意,这只是例子。)

一旦被量化了,我们就能做许多分析,分析胜率、分析盈亏比等。

量化的概念,让我的操作方法,从非常复杂、模糊,变得清晰、有条理了,并且学会了怎么去用最公正、最客观、不带偏差的方法进行回测,证实一个策略的有效性。那时候,正是我的操作突破了瓶颈的起点。

第五章:操作周期

在彼此遇到一位理念相投的人,仿佛找到了交易信仰的支撑。我和这位在对冲基金工作的朋友,两人对研究交易策略更加沉迷。

过程中,我还寻获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那就是一位交易者或投资者在股市能否赚钱,操作周期至关重要。每个人的性格、耐心、风险承受力都不同,但市场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适合做短期交易的人 (可能你对市场的信息变动非常敏感),但却尝试去做可能需要持股几年的价值投资,那么你会发现你很难赚到钱。

于是,我花时间去找出适合我自己的操作周期,持续尝试不同的方法,并观察自己的表现。花了蛮长的一段时间,也亏了一些钱,我只能把它当成是需要付出的研究成本。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最适合我的操作周期!那就是——1个月至3个月!

当我平均持股时间在1个月至3个月时,表现最好。我甚至还发现,这也是市场上大部分人的最佳操作周期。少部分人适合少过1个月,极少部分人适合超过1年,但有趣的是,这些周期往往是大部分人喜欢试图去操作的。

第六章:策略的胜率

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之后,我开始把时间花在研究持股1个月至3个月的策略。研究了将近一年,我找到了一个胜率很高的方法,并且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回报。

它就是筛选业绩符合特定条件的公司(我几年前在Telegram频道分享业绩的公司也是使用这个方法),然后持有接近三个月之后离场。

但我也意识到,这个方法随着时间过去,市场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胜率将会逐渐降低。

这个方法在2018年之前非常好用(胜率80%以上),2018年到2019年的胜率稍微下降 (70%左右),2020年市场超级火热之后,胜率迅速下降 (40%左右)。

尽管这个方法帮我在那几年累积了不少资金,但研究交易策略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下,我们其它交易策略的研究都是还在进行着的。

其中有一个交易策略,从2015年就开始研究,在2020年逐步成型,做了严谨的回测,各方面都达到了要求,并且回报率惊人!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交易策略呢?下一篇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待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