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政府的警钟/南洋社论

根据政策措施研究中心(Invoke)的民调:对首相敦马哈迪医生领导的满意度,从6月的72%挫跌至53%;华人的满意度更从87%剧跌至2星期前的65%;马来人则从66%下跌至45%,印裔则从84%滑跌至64%。

民调数据反映,马哈迪的光环褪色,希盟政府渐失民心;为壮大土团党而向藏垢纳污的敌对政党招降叛将,才是这个暴风眼,也敲响希盟政府的警钟。



可是,对舆论的批驳,马哈迪却气定神闲回应,说明巫统因为仍然获得乡区马来人的支持,因此还需招揽巫统的加入。

他似乎忘了,在5·09的选战,是谁动了谁的乳酪?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变革的力量源自民间,也忘了大选前他在微电影《希望》的泣诉,及为纠正错误去寻找救赎后的复活。

虽然马哈迪尝遍权力的酸甜苦辣,但,他却依然无法从所经历的过错,去辩证个人作恶?还是体制作恶?

过去,面对别人恣意的鞭挞及狠批,及背负卑劣的骂名,他似乎并不在乎;现在,剥去权谋的伪装,显露出让人为之骇怕的阴暗,马哈迪还保留着《君王论》里以权术仲裁一切的本色。



虽然93岁的马哈迪早已经过权力的测试,他却因惧于巫统与伊斯兰党掳获大多数马来选票的支持,而自甘被种族宗教意识绑架。

对于民调支持度挫跌的警示,只有行动党武吉牛汝莪国会议员兰加巴星敢说出 “希盟政府正走向失败”的真话。

其实,戴星而朝,夜分而寝的马哈迪,理应以新思维去引导及改变马来人;以清明正道,利国利民的决策原则,勤勤苦心,济度百姓;还要以适可而止的严厉,温和的威严,从强权威势的领导蜕变为希盟政体的中流砥柱;以创新体制与法治,镇抚国家。

俗语说:一念山河成,一念百草生;希盟的浮沉与成败,还在一念间。

只要希盟政府能以精准治国及绩效管理的策略应用,对管治的“痛点”及“难点”用对方法,找好标杆,根除治理“盲点”,马哈迪才能在有生之年纠正过错。

反应

 

言论

慎防民粹主义荼毒/南洋社论

被评选为世界500名最具影响力回教徒的阿菲菲博士,通晓7种语文,在英国牛津大学回教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最近他在卫生部前部长长凯利与巫统前宣传主任沙里尔韩丹联合主持的博客节目“Kindred Stories”侃侃而谈,还论及民族主义与宗教民粹主义混合体在多元种族社会的危险性。

他说,“风波袜”问题激怒了人们的情绪,但却不能因此作出极端反应;“必须负责不让事情变得更糟,不能火上浇油。”

他还提出“情感激化”的词,所谓情感激化是一种怨恨转化导致群体无意识的理性失范 。

在政治语境中,说的是选民对自己所属党派以及他方党派的态度差异持续扩大的现象。

像美国的民主党与共和党两方支持者,因随着情感激化,也越来越讨厌对方党派的人,而不以具体政策来决定投票给哪个党派的候选人,社会也越加撕裂。

多数人以受害者自居

还有难民问题与民粹主义在欧洲形成恶性螺旋,以及民粹主义在全球范围的崛起,都令人甚感忧虑的趋势,在多元种族社会的马来西亚应该保持警惕。

民粹主义之害,就在于多数人以受害者自居,明明居于多数却依然扮演着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少数”,并借此制造异己,挑动对立,甚至传播“某族群将永远失权”,来营造敌人在周围的鬼影幢幢。

民粹主义者总是将时局描绘成一场危机,说是生死存亡的威胁,操弄一种抗争性极强的论述,以营造压力感。

民粹主义政客就是通过诋毁、压制、分化及撕裂社会民众,创造出同质化的群众,观念中的贪腐和治理的失误并不是问题,只要这些腐败行为是为“我们”服务,而非为非我族类的“他们”服务所寻求的手段,就算做错了,也是获得民意的支撑。

“人多即合理”害全民

民粹的可怕还在于以“人多即合理”的主观原则,代替科学的实践论证,将“民”在数量上的优势视作一切权力的合法来源和价值评判标准,并导致问责缺失,体制失灵,法治褪化,最后伤害了全民。

学术界的学者专家也只能发表些干预政治的时论,去解释民粹主义,然而要真正遏制民粹之害,还须靠民众的高度自觉,认识到族裔之间互惠的共生关系,并成为能最有能力改变施政的助力者。

当然,政府更要能坚持正确的决策,以超前思维检验事理,决断政务,驯化民粹,才能稀释民粹主义之毒。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