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第二届南洋风“金陵·南洋”
中马艺术家交流书艺

出席第二届南洋风“金陵·南洋”中马艺术家作品交流展的嘉宾,右四为锺正川。

(马六甲17日讯)第二届南洋风“金陵·南洋”中马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即日起在中国南京金陵美术馆举行。

交流展由南京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马六甲历史城区鸡场街工委会主办,南京书画院、南洋画院承办,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为支持单位。



南京书画院院长刘灿铭,简述南京书画院的发展历史,短短40年的建院历史,培养了涌现一大批著名书画家,可见该院文化艺术底蕴之深厚。

他也从文化同根、笔墨同源、丝路同行三方面,介绍了此次展览,并认为展览意义,不局限于艺术上的文化互访交流,使艺术家间相互切磋学习。

刘灿铭在南京金陵美术馆的开幕礼,这样表示。展览期由本月15日至21日。

南洋画院副院长、马六甲古城艺术协会长戴蕾珍说,“南洋画派”近年来在拍卖上成绩标青,它的发展趋势也随之备受瞩目。

“艺术品从最初融合了南洋和祖国的元素能自立门户,成为别具一格的流派,两者的同在于文化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异则是艺术家的身分和经历上有所转换及差别。”



会上,刘灿铭与南洋画院院长黄文庆,为南洋画院南京创作基地揭牌,而戴蕾珍向南京书画院捐赠画作。

另一方面,南洋画院代表曾庆昌、锺正川、谢锡明、丘程光、戴蕾珍,与南京书画院画家们分别有刘灿铭、方原、张建华、施邦鹤、薛治洲、许静、傅明和、杨运高、范海龙、单鼎凯、赵怡文、林聪文及孙洪等,进行了笔会与研讨会。

双方艺术家在长卷上挥毫泼墨,以艺会友,以书法共写同根同源,以山水各绘两地风采。

反应

 

优生活

当艺术沦为旅游商品 缺经济价值失宠?

捕风捉景|何凯晶/自由职业设计师

若你刚好3月在槟城,有两个地方一定会推荐你去看。一个是槟城音乐之家,另一个则是在宏远开放大学展出的 Penang Palai。同样作为艺文场所,却肩负不同的命运去向,前者因财务压力而关闭,后者则无偿赞助展览场地。

两者落幕之际,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探讨艺文场所的场租问题所衍生的机构或社群支持。

若不是响起闭门的警号,恐怕我也没太大动力去参观槟城音乐之家,而那天在场,这么想的人恐怕不止我一人。

作为一个类博物馆性质的场所,所陈列的物品大多因历史价值而收藏,因不具时限性,什么时候来看都一样,尽管馆藏内容丰富,却无人问津。

槟城音乐之家位于槟城政府行政中心——光大大厦(Komtar),因为无法缴纳租金而需搬离,引发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讨伐槟州政府竟然无法在世界遗产区保留重要的音乐资产。

 

50万拨款不足营运费

最初由槟城水供局资助,后来由槟旅游与创意经济事务委员会(PETACE)接管,每年提供 50 万令吉的拨款,这笔资金仍然不足以维持运营。

除此之外,它们也依赖20令吉的入门票作为收入来源,附导览解说,但偶尔还是会听见谁因为有机会免去票钱而窃喜,也间接透露大家对于文化付费的接纳程度尚未普及。

博物馆的首个展区展示了各种民间和传统乐器,不仅可以现场互动体验,还配有解说板介绍这些乐器在不同仪式或典礼中的用途。

另一区则复刻怀旧茶室,让你可以打卡拍照,重温当年一边品尝南洋咖啡一边翻阅报纸,老式的机器可以通过抛硬币来选择一首歌,也少不了餐具柜上的收音机。

博物馆不仅只是乐器的陈列,也记录了当年大家如何听音乐,让人惊喜的是有广播室,也设有体验区,让你模拟广播节目的DJ,可自行按下掌声或笑声等音效。

后方还有一个展示柜子,放满了各种手写的“点歌卡”,在没有串流平台的年代,点歌寄意是当时最好的听歌方式,即不知道有没有收到,也不知道会在什么时段播放,一代人的情怀被展馆重译,而这个展馆也顿然成为一代人的情怀过去了。

充满国际野心

场景转场,反观Palai Penang展览则充满国际野心,由巴黎的Galerie Balice Hertling和槟城的Blank Canvas共同策划,联合了8间不同国家的艺廊和展览厅合作,联合了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艺廊参与,并在槟城最大的遗产豪宅之一——Homestead举行,而且免费入场。

开幕当天,聚集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甚至有人特地从吉隆坡和其他地方过来参与盛事。独立策展的自由空间大,里头有不少玩味的艺术品,与豪宅的不同空间相呼应:一幅仿立体相框的平面油画被巧妙地放置在一架古老钢琴上;大盆鲜放置在悬挂灯饰下方,若不是一朵白花玩味地地隐藏在红花之中,让人误以为是原有的装饰;楼梯下的储藏空间甚至阳台也被艺术家们转变为创作的自由空间。

Palai Penang这个项目是由各参与机构自发性的合作促成的,大家的交流不仅限于艺术创作,更涉及艺术生态的资源整合和国际支持。

艺术文化非旅游业工具

尽管槟城音乐之家有可能在其他地方重新展开,但随着乔治市艺术节预算的削减和槟城艺术特区(Penang Art District)资金的撤回,政府对艺术和文化的支持似乎正在减弱。

自从将旅游和文化合并到马来西亚旅游、艺术及文化部后,政府策略性地将艺术和文化作为旅游业的工具,将艺术品简化为纪念品,街头艺术则成为游客的打卡背景。

这种支持的削弱让我不禁反思,艺术和文化是否因为缺乏经济价值而不再受到重视?

在地性支持回馈

而另一边,我们也看到更多在地性的支持,如私人场地的赞助,艺术社群的流动,收藏家的正向反馈等,也在形塑艺术文化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的我们,同样是周末时光,愿意为一杯咖啡买单,那是否愿意付费参观画廊或展览馆呢?毕竟我们的支持度,才是让政府部门或私人机构愿意支持的评断标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