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骆保林:不能增独中
应检讨教育法令及大蓝图

北海中华公学校友会捧上“最杰出华校校友会”首长杯的常年杯。站者左五起傅振造、许海明、骆保林、黄汉伟及黄绳福。

(槟城9日讯)槟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会长骆保林促请政府,检讨1996年教育法令及2013-2025年的教育发展大蓝图。

他说,1996年的教育法令将全国78所国民型中学改为国民中学,同时全国只能有60所独中,一所也不能多,即使古来宽柔外校也不能当分校,只能以“Bangunan Tambahan”来称呼。



他今日在槟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主办的2017年槟州“最杰出华校校友会首长杯”颁奖礼,致词时这么表示。

“教育大蓝图则通过增加华小国语授课时间,减少华语上课节数,逐步减少华小的特质与实质,最终让国民学校成为所有家长的选择,达到1956年的“拉萨教育报告书”最终目标。

他说,这是巫统种族主义分子的目标,如今已改朝换代,希盟政府应检讨相关法令。

他表示,尽管感受到华校在希盟执政后受关注及照顾,但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指多源流学校妨碍国民团结,这是令人担忧的。

华小有20%友族学生



他说,如今全国华小实际上已有近20%是友族学生,他们受到同样的关心与照顾,各族相处愉快。

“教育部可到华小去调查研究,相信这是有助我国国民团结的。”

他说,马哈迪致力于单元教育的方向,因此一再提出宏愿学校的概念。

他希望马哈迪可改变思路,并提醒华社警惕宏愿学校的复活。

傅振造:拨款增奖金增

槟州华校校友会联合会署理会长兼竞赛主任傅振造为校友会捎来好消息,由于槟州首长给予的拨款增加,因此所有奖金也随着增加。

他说,2017年的槟州“最杰出华校校友会”首长杯的奖金,冠军从1000提高到2000令吉,亚军从400增至1000令吉,季军300增至800令吉,殿军从200增至500令吉,安慰奖及单项奖则从100增至300令吉。

“今年共有10个安慰奖,因此我们所发出的奖金共有8500令吉。”

他说,每个校友会和学校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观看了别人的活动,可以引发其他校友会根据各自的情况,展开适合自己的活动。

收集各校友会资料

另外,他说,为加强对属下校友会的了解,该会有意收集各校友会的资料,希望各校友会今后活动的资讯,包括刊登在报章上的活动,传达给校友联合会。

“大家可以通过电邮、WhatsApp、微信等传达。若其活动具有创意,影响力广泛,校友联将帮忙宣传,甚至鼓励其他校友会仿效。”

当天出席者包括槟威华校董联会主席许海明。

黄汉伟:拨款如承认统考前奏

升旗山国会议员黄汉伟指出,政府拨款给独中就如同承认统考的前奏,目前必须待相关工作委员会深入探讨,才能以更好的论述来承认统考。

他说,政府在该项课题中,必须以精明的手腕处理,因为面对的不仅是华社,也必须说服其他族群。

他强调,希盟政府在执政槟州至如今执政中央,在制度化拨款课题上,总是面对巫统的批评,因此必须顶住压力,继续为华校拨款。

北海中华公学校友会大丰收

北海中华公学校友会横扫2017年的槟州“最杰出华校校友会”首长杯3奖,即冠军、组织特色奖及对华教贡献奖,更捧上常年杯,成为当天最大丰收校友会。

北海中华公学校友会会长黄绳福当天也带领校友会代表前来分享这份荣誉。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