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亚洲区内行业加强互补/王怡

面对世界发达国家的缓慢经济复苏,制造业回流的战略行业调整,亚洲紧密联系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可以发挥缓冲作用,有助于亚洲各国抵御全球贸易壁垒,以及外部经济增长不确定带来的冲击。

二战以来,亚洲地区的产业分工持续在调整,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行业转移迅速增长。



2017年10月25日,亚洲发展银行(ADB)在新加坡发布《2017年亚洲经济融合报告》指出,以价值计算,2016年亚洲区域内贸易份额增长创下历史新高,从2010年的平均55.9%,增至2015年57.3%。

亚洲区域内外来直接投资,在本地区外来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从2015年的48%,上升至2016年的55%。

占成本优势

国际货币基金(IMF)预测,2030年亚洲地区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份额,将超过三分之一。

从世界工业化进程及各国产业变迁中不难发现,亚洲地区大多拥有较充裕的劳动力和较低生产成本的相对优势,世界商品的生产制造基地一直比较集中在亚洲。



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及印度先后崛起,区域内经济和产业结构互补不断增强。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亚洲区内已形成完善的生产链和紧密的贸易关系。

亚洲各国经济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位于亚洲不同地区的工业基地,各自开展上中下游的不同生产,从提供广泛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区外进口部分物料和关键零部件,在亚洲区内最终生产各色各样的制成品,并把大部分有关产品输往欧美和其他市场。

与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信贷、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也在区内形成有机融合。

当前,国际分工进化到价值链环节。全球价值链分工改变以产品为基本对象的分工模式,企业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发挥主导作用。

跨境投资和业务转移,都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一种自主商业行为。

利用相互毗邻的地缘优势,亚洲企业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实施产业对接。例如:中国和东盟,都身兼“两种角色”,既是产业承接方,也是产业转移方。

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原料产品增多,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加工机械和设备在增加。

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演进,亚洲地区也在追求科技进步和创新。

减少依赖出口

“工业化”不是亚洲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径,亚洲地区正在减少对产品出口的依赖度。

早在2014年之前,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就曾分析过这一重要的转变。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要出现转型,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

在买方世界当中,富有价值的、含金量最高的东西,不是商品的廉价和丰富,而是经济总量和购买力,能够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的总实力。

内需最强引擎

过去,日本和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主要以加工贸易出口满足欧美市场。

如今,亚洲庞大的消费群体,年轻人口(例如:马来西亚、越南人口平均年龄28岁),亚洲区内生的巨大市场需求,已成为亚洲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随着国家财富增加,亚洲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衣食住行都有更高品质的消费需求。

亚洲城市化进程以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壮大,推动金融、教育、旅游、医疗和养老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

据亚行统计,2010年服务业占亚洲国内生产总值48.5%。

服务业对亚洲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今后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鼓励科技创新

全球化促进科技进步,反过来又加速全球化发展。在科技力量的带动下,国际行业集群转移成为一种趋势,继而衍生出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资本流动也引发地缘政治经济关系出现转变。

科学技术对外合作,发挥重要的产业中介作用。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交流,特别是国际青年正在引领世界发展,随着互联网、数字化的演进,亚洲地区也在追求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

这将带动亚洲内部产业融合度进一步提高,也将提升亚洲在全球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亚洲正在成为全球发展的新高地,还将在更大范围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国际财经

中国工业产能过剩已见顶 但贸易紧张关系仍继续

(伦敦16日讯)经济学人智库(EIU)表示,随着消费品行业全球需求升高,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情况已经见顶。

该机构也预测,随着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该国与其他经济体的贸易紧张关系还会持续。

EIU称:“我们认为中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最糟糕时期已经过去,企业看到盈利能力下降会放缓投资活动,这将推动产能增长放慢。”

中国是否存在异常的产能过剩,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议题,美国财长耶伦和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都就产能过剩问题向北京施压。

EIU表示,中国的电子产品和其他消费品行业,的确经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但这可能只是暂时的,全球零售销售将在2024年出现周期性回升。今年年初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的零售数据都好于预期。 

EIU认为,中国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和建筑机械,原因是多年来的房地产市场滑坡导致需求出现结构性萎缩。

EIU表示,包括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在内的电机、汽车和制药行业产能过剩压力较为温和。

但尽管如此,EIU认为2024年全年一系列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潜在盈利能力“可能仍将低于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EIU补充称,虽然中国可能增加绿色能源行业的需求侧支持,而且全球需求可能加速,但或不足以让其他国家停止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等行业的贸易保护措施。

该报告指出,“贸易紧张局势不仅源于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也源于中国产品竞争力的上升,特别是在‘战略性’领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