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Epic Homes
为原住民造一个家

“免费”、“3天”、“原住民”是在提到家园志工计划(Epic Homes)时最常出现的关键字。

的确,这正是Epic Homes的精髓所在,这7年来它们一直在免费为原住民建起挡风遮雨的房子。



问题是,钱怎么来?公司靠什么生存下去?且听Epic Homes创办人黄顺明(John-Son Oei)娓娓道来。

在吉兰丹里建造的2层楼房屋。由于该地区狭窄,房子就只能往上建。
团结力量大。从无到有,只花3天时间就建成一间屋子。3天也让上班族仅请一天假期就可参与。

31岁的黄顺明在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圈子颇有名气。他所领导的Epic Homes免费为符合资格的原住民建造房子。

简单说来,Epic Homes结合志工和原住民的力量,手把手建造简易屋给原住民,建筑工程只需3天即可完成,而且不收一毛钱!

天下的确有这等美事,然而钱从何而来?有赖企业和社会人士的赞助与捐献。

为什么3天就能建成一所房屋?因为设计了一套建筑系统,让无经验或只有基础技能的志工及原住民都能轻易完成任务。打个比方,这犹如到宜家采购家具,然后依着指南自行安装般简易。



上述公益计划已持续进行8年,有超过130户原住民家庭受惠、70个企业参与,而参与计划的志工人数已逾5000人。黄顺明本人也因为这项计划而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当中包括福布斯2016年亚洲30岁以下杰出青年之一(社会企业组)。

赋予选择权力

光是在西马半岛就有不少原住民村庄,Epic Homes如何选择援助目标?

主要透过相熟的原住民充当中间人引荐,建立起关系和信任。如果村里突然来了陌生人并告诉你“免费帮你建房子”,大多数人会半信半疑甚至怀疑当中有诈。一个认识双方的中间人穿针引线,怀疑可以降至最低。当第一个计划成功落实,消息会一传十,十传百的散播出去,日后还有类以的计划便能让原住民社区卸下心防。

磋商调整再筹款

当然,预算是有限的,需求却是无穷的。谁先谁后的顺序交由村长及村民拍板决定后,Epic Homes才开始对地区展开研究工作并提出解决方案,一切谈妥后才开始筹款进行。

黄顺明解释,此举是为了避免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同时也是避免作业不透明或误会而导致不必要纷争。而且当第一间房屋建成时,大家会问什么时候建下一间?这么做有助于消息的传播和推广,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和更多的捐款,加快兴建工作速度。

在Epic Homes下,因应环境、地势和家庭人口的差异,受惠家庭可选择不同屋型,包括400平方尺(Sq ft)、600平方尺、800平方尺、双层(水灾时可在楼上避难)等。

值得注意,这些房屋并非砖屋(森林里不适合),而是采用木材、钢铁、纤维水泥、再循环物料等材质取代,除了重视耐久度、凉爽也容易搬迁。

“给予选择的权利”在黄顺明看来是极为重要的。“贫穷不只是金钱上的匮乏,也和思维有关,”他指出当前的社会风气是富人有更多选择,没钱没得选择,如果给予原住民一些好东西却没有给予对方选择,形同鼓吹贫穷思维,这非他所愿。

因此,整个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受惠家庭可以表达意见、选择屋型、室内设计、房屋颜色……等,“这些小事加起来就会产生不同变化,当屋子建成后就是一个获得授权的象征,而不是因为你穷所以你得到这间家。”

原住民也要回馈力量

受惠者虽然免费获得新家,但是他们有义务协助兴建两间房屋。这种机制称为Pay it Forward,首先是要让原住民掌握建造房屋的基本技巧,日后遇到破损后可自行修补;其次是要强化村民之间的合作、杜绝“用钱买服务”的歪风,测试对方是否具备成为未来雇员的潜力,更重要的是,透过亲身参与可让受惠者产生拥有权和珍视感。

“西马半岛有18万2000名原住民,当中77%每户家庭月赚少于700令吉,2011年一项调查显示82%的人需要房屋援助,这群人缺乏经济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推出这种模式,目标是提供房屋并在过程中赋权他们。”

团结力量大。从无到有,只花3天时间就建成一间屋子。3天也让上班族仅请一天假期就可参与。

号召志工 集结力量 

回想当初会成立Epic Homes,属于Y世代的黄顺明以无心插柳来形容。

在2010年,大学毕业后、就业之前,黄顺明(John-Son Oei)和几名友人举办了一项社区活动——号召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士去临近新古毛为原住民粉刷12所房屋和建造一间厕所。

在这之前,他和朋友曾经针对“如何当个更好的人?更好的领袖”进行讨论但流于空谈。有鉴于大家即将进入社会就业,黄顺明认为应赶紧实践,否则日后时间难以配合。

于是,这群人就借助社交媒体力量举办活动,虽然黄顺明怀疑会有多少人参与,想不到响应者多达64人(Y世代占大多数),当中有三分之二是陌生人。

“虽然任务很简单,却是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和原住民一起分工合作;在大马有很多人不知道原住民的存在,或者知道却不了解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办一个活动,带给黄顺明两个领悟。第一,他发现这是互惠互利的活动,既帮助弱势族群有瓦遮头,也让参与者有收获,比如学习新技能、团队合作、结识新朋友,并在过程中获得乐趣,甚至自我反省。

贡献力量做出改变

此外,他也了解到社会并不冷漠,缺乏的是行动力。他指出,其实每个人都很在乎社会,但大多数人都是理性占上风,觉得只有自己在乎根本无济于事也无法改变什么,干脆就不去费神。

“事实上每个人都渴望能通过贡献自己的力量做出改变、服务他人。挑战是如何开始?目标是什么?怎么做?为谁而做?和谁一起行动……看起来帮助人似乎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所以吓跑了他们。”

自己的家自己己己建,然后自己要也帮忙两名邻居建房屋。图为屋主安沙。

生存危机 激发方案

第一个活动的成功,让黄顺明和朋友备受鼓舞并再接再厉往下一个原住民村前进,到了2011年9月他正式注册成立企业必须专注从事这项公益计划。然而,如同他所说,当时并没有长远的规划。“坦白说,一开始我并没有当成生意,也不懂怎样能赚到钱继续生存下去。”

15万建8间房屋

但第一个项目的成功,吸引了各类人士的关注并表达欲协助的意愿,同时获得15万令吉津贴用来建造7间房屋。15万令吉只供房屋材料和建筑工程,不含他们的薪水和营运,黄顺明笑言,既然拿了钱总不能临时反悔说不想干了吧,只能全力以赴完成目标并,再看自己能走得多远。

最终他们超越目标,建了8间房屋。也是从这次行动,他了解到这可以成为一个结合义工与原住民的平台,让两造都受惠,或许这个模式有永续经营的可能。

然后的然后……当目标找到了自然会想方设法求生存。为了让Epic Homes得以延续下去,光靠社会大众捐款或报名是无法继续经营下去,黄顺明和他的团队也得开饭啊。

承办活动培训团队

生存的危机感激发了他和团队的潜能并推出更多解决方案,包括简易的工作坊供感兴者报名参加以掌握基本的建筑知识及技巧,从2013年开始他们又承办团队活动,把“企业社会责任(CSR)+团队培训(Team Building)+为原住民建造房屋”连接在一起。

这个点子是好的,但要企业点头得花费一番功夫。“什么?你要我捐款,还要让我的员工去帮忙你建房子?我在帮你的忙,而且你还要我付钱给你来照顾他们(员工)?你简直是骗子!”

努力之下必有成果,他们终于迎来第一个愿意尝试的企业客户——首相署表现管理与传递单位(PEMAMDU),而对方也对这种结合团队培训及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感到满意,并推荐给首要媒体。

有了这两块敲门砖,接下来通用电器、亚航、雀巢……都来了,黄顺明笑言,大家终于相信这家伙不是骗子而有一个可以缔递造三赢的产品。

如今,这个从为原住家建造房屋起家的社会企业正在继续扩充壮大,并涉足更多的项目和商业活动,以支持Epic Homes。而他们主办团队培训所赚取的收入也用来资助近70%的房屋建造计划。

真正参与建造房屋之前必须先上课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反应

 

时尚

不愿背沉重房贷 她花30万自盖小屋!

报道|洪诗迪    图片|受访者提供

“当我到了一个很想拥有自己的家的人生阶段时,我同时也陷入了挣扎;因为我似乎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买二手屋,二是买发展商新建的房屋,那种间间看起来都一样的平地屋或公寓,然后花30年去还清银行贷款,还有每个月都要付的维护费等。”她很清楚那不是自己要的生活,因为她的理想是一种截然不同,一种能够“自给自足的家”。

虽说很清楚不是自己要的,但正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申请贷款买房,所以她自然觉得自己的人生也该是如此,于是她便在白沙罗区找了间单间公寓(Studio Apartment)。

阿迪卡娜迪亚再拉尼(Atiqah Nadiah Zailani)在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但因工作的关系,我目前是政府顾问,主要是向政府机构提供咨询服务,那时候正巧被派往非洲出任务,因为要在非洲待上一段时间,所以暂时搁置了买公寓的计划。对,我最终没有成功买到,哈哈哈!”而这趟非洲之旅,不仅耽搁了她的买房计划,亦给了她一个崭新的想法。

“那时候我去的是坦桑尼亚,并去探访了马赛人的部落,我看见他们居住的都是很小的棚屋,因为他们大部分的活动都是在户外。然后我就突然意识到,这其实跟我理想中的生活很相似,即我想要有更多的时间在外逍遥,而不是将更多的时间花在照顾庞大的房子上,我并不想要一间比我需要的空间更大的房子,我宁可把买大房子的钱花在其他我更需要的东西上。”

理想中的第三选择

于是她便上网搜寻“极简小屋(Tiny house)”,虽然当时在马来西亚还不太受关注,可在很多的欧美国家却已成一股流行趋势。在观看了众多的优管频道后,特别是克莉丝蒂沃尔夫(Kristie Wolfe)的,因为她在夏威夷亲自动手给自己盖了一间超梦幻的度假树屋,此时的她才惊觉“原来我还有第三选择”。

没错,第三选择就是自己盖一间理想中的极简小屋。

阿迪卡说:“人们一般都以尺寸来定义‘小屋’,譬如从100到1000平方尺,但我倒觉得应该取决于需求,以及自己刚好够用的空间,毕竟一个500平方尺的空间,对一个家庭和一个单身人士来说是不同的。

“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大就是好’,所以有能力的都把房子越盖越大间,但往往有很多的空间都是多余,并极少或完全没有使用到。

“而我很清楚自己想要和不要什么,我要尽可能的自给自足,包括能源、水源和食材等,我要简单和容易搭建的,以及之后能省却繁重的打扫工作,更重要的是在我的预算范围内;我最不需要的是很大或很豪华的空间。像我以前一家六口住的是6000平方尺的空间,那在我看来就是太大了。”

从大变小需求第一

也许在你看来,从大变小就意味着“牺牲”或“降级”,但对她来说却是“正视”,以及把自己真正的需求放第一位,让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但一个女生要自己盖房子,她的父母又是怎么想的呢?

她笑言:“跟你说一件有趣的是,当我说我要买白沙罗区的公寓时,我父亲一直再三确认,他说你真的要花那么多钱买一个‘鞋盒’?因为我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师,他其实一直希望我用集装箱来盖房,所以他买了很多的相关书籍,但那是他的梦想,不是我的,哈哈哈!因此在得知我要自己盖房,而不是买发展商的‘鞋盒’时,他自然是很开心也很支持我。”

零基础如何盖房子?

虽然父亲是建筑师,但阿迪卡却没有追随父亲的脚步,而是在美国史丹福大学攻读生物学,之后又考获管理学硕士,那没有建筑的教育背景和经验的她,是如何做到自己动手盖房子的呢?

她说:“老实说,我真的是零基础,所以单靠我自己一个人,当然是做不到的,哈哈哈!首先我观看了很多优管的影片,但那只是给我一个基础的概念,让我知道自己需要和想要什么,而更重要的是我需要专业的建筑师来辅助我。”

号召30志愿者

“若你跟我一样是零基础,而又有兴趣自己动手盖,你一定要请专业的建筑师辅助你,这是为了安全性和可行性的考量,千万别只看优管影片就着手去做,尤其像我买的地是有斜坡的,在稳固和安全性上要更小心,所以我就选择跟Epic Homes合作,因为他们的专业就是帮原住民用最短的时间建造房子。”

也正因是要缩小成刚好够用的空间,所以妥善的格局规划和设计就变得更加重要,于是阿迪卡便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将自己想要的格局规划和设计给画出来,再由Epic Homes针对可行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的部分做调整,再重新制作出一幅幅更加专业的结构图。

最后,她再在线上号召了一班志愿者,包括朋友和陌生人共30人一起开始着手建造。

盖一间房耗费多少?

重点来了,这样盖一间房要多少钱?又要多久?

买地:9万3000令吉(1英亩,约43000平方尺)

建造:约15万令吉

家具:约1000令吉

其他:约2万令吉

【总花费:30万令吉内】

先说明以上只是一个大概,并非准确的数字。

阿迪卡说:“其实我原本设下的预算是25万令吉,但最后却超出了预算,维持在30万令吉内。因为我选的都是较贵的建材,譬如木材和玻璃等,而且我又安装了太阳能系统,所以花费就会有点贵。若你想要更便宜一点,建议可以选择混凝土,那就可以维持在7万至10万令吉(不包括地)。”

地大房小公寓格局

考考你,以上的花费列表,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地方?明明说的是极简小屋,为何是买1英亩的地?4万3000平方尺不是比她原本住的房子更大吗?

实际上要买到理想的地不容易,她前期共耗了半年时间才找到,虽然地很大,但她的小屋只占了约400平方尺,是足够两人居住的空间,内部格局跟一般的单间公寓很像,并附有一个小阁楼卧室。

“其实从一开始,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盖一间,尽可能的自给自足和符合永续目标的房子,所以我不会坚持要很便宜的选项。譬如装太阳能板很贵,但长远来看,它可以帮你省下更多;我不要更便宜的水泥屋,也不要我父亲要的集装箱,因为我喜欢更可持续的木,所以我才说最重要是看自己的需求。”

完成梦想·承载回忆

因为职业的关系,所以阿迪卡经常要前往不同的国家出任务。因此在耗了半年时间买地后,她又在规划阶段卡关了1年多才开工,最终却只花了3星期于2018年竣工;当然,这背后是集合了30人的力量。

而在建造的过程也是充满挑战性,尤其自己盖房在国内并不普遍,所以有很多的工具都不容易买到。那既然如此,若再有一次重来的机会,她还会选择自己动手吗?

阿迪卡毫不犹豫地说:“肯定会!但我会吸取此次的经验,然后做得更好!我不否认它确实有不少不完美的地方,但最令我感到满足的是,它承载了很多的回忆,跟大家一起动手完成我的梦想的回忆;所以若你是追求完美的人,我就不建议你自己动手了。

“实际上,这间极简小屋还不算100%完成,因为我还打算给厕所安装一个堆肥系统,但因为疫情的关系又持续搁置。虽然如此,我脑海却已经有另一个新的计划在萌芽,哈哈哈哈!我想把校巴改装成一间流动屋,但目前在马来西亚还有点难度,所以暂时还不会实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