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督学:所为何事?(下篇)/林国安

国外对督学的任职资历、选拔聘任、培养培训、考核认证都有一套严格、公正的规定和程序。例如英国,十分重视督学职位的准入条件,对督学聘任标准讲究专业性,包括要有学士学历和4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熟悉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行政管理经验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能力,还需经过培训,经考试合格获督学资格,并由教育标准局核发专业证书认证。

 



“皇家督学”则须是具大学硕士学位、有一定学术声望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育学专家。中国的国家督学也都是教育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专家。

督学的设置及其职责范畴

英国督学的选拔聘任,实行公开招聘,引入竞争机制。资格认定,都要通过笔试和面试的考核。“皇家督学”也要经过笔试、答辩成为候选人,再经培训、见习、试用、认证才正式录用。

此外,英国还重视对各级督学人员的职前培养和岗位培训,而且强调培训的规范性与实用性。英国教育标准局对普通督学要求上岗之前接受不少于120小时的培训,以便掌握相应的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导、管理、评价的知识与能力及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与撰写督导评估报告能力。

加强华小督学岗位职能



这次我国教育部调整州教育局行政组织结构,拟更名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职称,或许是出于划一行政组织结构的需要(注:各州教育局对“督学”的称谓是不统一的,有的用 penyelia ,有的用 penolong pengarah ;都有附注学校类型和学科名称)。但华小督学职位的设置已有数十年历史,华文科督学设置也近20年了,中文职称沿用未曾改变,在职人员也称职发挥着作用。基于世界现代教育督导人员称谓惯例,以及适应我国政治社会环境和多元语文教育源流的实际,“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中文职称应予以保留,不宜改换;国文则建议采用penyelia(SJKC)和 penyelia(Bahasa Cina)。

再说,如果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职称去除“华小”和“华文”关键字眼,对日后人员编制及其属性,恐伏下“后遗症”!张念群副部长宣布有关职称保留“华小”和“华文科”字眼,是可以消弭华社的疑虑。

州教育局行政组织结构调整也拟提升督学职位级别,体现对教育督导业务的重视,适应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值得点“赞”。不过,职级提升了,对人员的编制、聘任标准、岗位职责等,也应有新的、明确的规划。

对于华文小学来说,应依据华小特质,建设一支专业性强、德才兼备、客观务实、公正廉洁的教育督学和学科督学队伍。这就有必要从准入条件、考核认证、培养培训几个方面进行规划。

首先要严格督学职位准入标准,除了细化学历资格、学术专长、工作经历、教学年资、道德品质等条件之外,华小督学和华文科督学还必须具备深厚华文教育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能热诚为民族教育服务,自觉维护民族语文教育事业发展。

其次对于督学的选拔聘任,不流于升迁、落实待遇的需要,也不是经政治人物推荐安插,而是公开招聘,让符合职级和准入条件者提出申请,通过考试合格录取,专业考核认证。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科学规范的认定程序有待建立,以提高华小督学聘任和专业认证的规范性。

还有,教育部须要制订督学培养培训计划,为加强督学岗位职能、提高教育教学督导质量提供保障。对于未达新职级的在职督学,如符合准入条件者,可安排参加教育领导者专业课程,经见习、考核、认证,以符应新职级标准要求。

相关文章:

督学:所为何事?(上)/林国安

反应

 

言论

华文教育理论建设刍议/林国安

尽管上诉庭已经宣判国民型华淡小使用华淡语文教学没有违反联邦宪法,联邦法院也驳回有关败诉组织提交上诉的申请;教育部长法丽娜也宣称现行教育法令认可多元语文教育源流学校的存在,但是,近来仍有种族主义政客责问教育部允许“不同语文媒介、不同课程纲要”的母语学校存在,叫嚣关闭多元母语学校,实施一元化教育;更有大学教授大放厥词“多语源流小学助长族群偏见、阻碍国民团结”。

这一波“关闭多元母语学校”论和“多语源流小学阻碍国民团结”论,有论者认为是“对多语源流学校新一轮攻击”,是“别有心机的教育折腾”,群起论争。

但有关争议多见于报刊言论版,偶闻华基政党领袖零星呛声几句。至于华教组织机构这回倒是“噤若寒蝉”,似乎陶醉于法院“标杆式判决”,或对“老调重弹”充耳不闻。

基于《联邦宪法》精神和华人公民地位,华文小学是顶天立地的庄严性存在,而不是消极的被动性共存;华文小学的存在,也是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

华教发展仍存局限

上述种族主义者和别有居心者对华小定位的质疑与歪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政治与形势的变化,客观上仍存在对华文教育发展这样那样的局限。

不仅华文小学企盼“平安建设”(参见拙文《华小企盼“平安建设”》,《南洋商报》言论版,2023年11月28日),华文教育更亟需加强理论建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舆论挑衅。

加强华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途径,无非是深化对华文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华教界对华文教育教学研究认识不足、力度不够,尚有偌大空间待发掘与深耕。例如华教史的研究似乎满足于那一两本“华教两百年奋斗史”,认为其它没有什么值得论述的了。

实质上,华教史研究除了历史的叙事,还需结合教育发展思潮的视角,从教育活动、教育现象深入教育事件本质的论述。

这是当前华文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质量的问题。其次是母语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当前我国华教组织机构仍沿用上世纪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和关于防范歧视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建议,作为维护与发展母语教育学校的理论依据。

整合华教研究资源

其实,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关于母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例如“国际母语日”倡导“母语文化意识”,“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母语为优质教育基本要素,《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确认母语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都是用以论述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民族语言文化传承、身分认同、族群智慧开发、中华文明分享的坚实理论支撑,以及批驳各种悖论的指导思想。

还有,目前我国华文教育研究态势比较零星,研究者多为“个体户”,单打独斗;有者倾向学术探究,有者流于高谈阔论,一些选题也未必切合问题解决需要。华文教育教学研究亟待整合,发挥作用。

欣闻新纪元大学学院成立华文教育研究院,或能为研究者提供平台,整合人本资源,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华文教育教学发展态势;树立数据化意识,采用大数据挖掘华文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人、语言、文化、教学等方面的特征,发现其中规律,构建华文教育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这个华文教育研究单位,可整合各方教育资源,进行华文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如“华文教育发展思潮研究”、“跨文化教育情境与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研究”、“华小非华裔学生学习问题与对策研究”等,以形成一批有应用价值的智库型研究成果,助力华文教育理论建设。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