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统考考验希盟信誉/罗汉洲

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说:各界不应情绪化看待承认统考课题,确保达致一个由下至上,理智而长远的决定。

在下才疏学浅,看来看去看不懂部长这番话要表达的意思,也看不出他这些话与承不承认统考有何关联,他是在说希盟政府不会承认统考,还是在说希盟肯定遵守诺言,承认统考?



因为承不承认统考都可被理解为“由下至上,理智而长远的决定”,且不论承不承认统考,都可被解释为是“理智”的决定,这些官腔十足兼文绉绉的官话就是模棱两可,从左从右解释都行,所以马部长这番谈话实在吊人胃口,我再三再四研究马部长的话,仍不知道希盟政府会不会承认统考。

虽然曾有两三位民主行动党议员,包括张念群副教长保证希盟政府一定承认统考,请大家耐心等待,然而他们毕竟不是教育部长,又不是首相,行动党也不是土团党,所以在这个课题上,他们只能讲讲而已,作不得准。

说明白别叫华人白等

最令人担心的倒是马部长于7月31日在国会书面回答提问说:新政府会在5年内详细研究,在考量各方利益后,再决定是否承认统考。



这句“再决定是否承认统考”可真是暗藏玄机的“神来之笔”,令华人怵目惊心。

这是什么话,希盟的竞选宣言明明写着:独中生若在SPM中考获国文优等,政府就承认他们的统考文凭,言之凿凿,怎么上台后竟变成“再决定是否承认统考”?

由肯定变成不肯定,行动党头头竟也沉默不语,似乎在默认希盟的立场已从承认统考转变为“再决定是否承认统考”了,如此一来,华人能不有一脚踏空的感觉吗?

难道华人再度遭到“权宜之计”?(1999年大选前,国阵宣布接受华团大选诉求;大选后,时任首相马哈迪却说国阵接受华团诉求是“权宜之计”,目的是要得到华人支持,以便赢得大选)。

所以在统考课题上,不是华人应该“耐心等5年”,而是希盟到底要不要承认统考,请说个明白,别叫华人白等。

问题在希盟政府立场

马部长又说,他发觉支持与反对统考的双方没有交流,互不了解,以致承认统考问题“卡住”。

惟实际上,反对承认统考一方都是不讲理性的为反对而反对,如巫统在大选宣言说承认统考,大选后却反口,伊斯兰党在大选前对承认统考不置可否,大选后才反对,其他如土权会、半岛马来学生会的一贯立场就是反华教,可见双方不论交流多少次都不可能叫他们改变立场,他们反对到底就是了。

换言之,承认统考课题“卡住”,原因不在于反对者的理由,而是在希盟政府本身的立场,希盟对承认统考由言之凿凿变为举棋不定,甚或有毁约的打算,那才是承认统考“卡住”的原因,别赖在“有人反对”身上,大选前答应要做的事,大选后却以有人反对而不做,那就是言而无信,迹近欺骗。

无论如何,希盟政府必须知道,它能上台执政乃因得到95%华裔选民支持,不是因巫统、伊斯兰党、土权会与马来学生会之支持而上台,相反的,他们都投了反希盟的票,所以希盟政府应该顺应哪一方的意愿不是很容易作的决定吗?然而承认统考的课题竟然“卡住”,希盟忘恩负义?

反应

 

灼见

市场规律牵动教育难题/胡逸山博士

市场经济规律的确是个很微妙的现象,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把它形容为一只无形的手,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运作的社会里不能说是操纵,但至少显著影响许多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便是被奉为立国之本的教育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我国有关当局最大程度允许教育行业依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加上适当的、主要是保证品质的监管,那么很多本来以为很难处理的、涉及政治较量的教育课题,也许都能迎刃而解,或至少不再那么棘手。

就说本地实施多年的公立大学固打制吧,每次都让入学固打不多的种族忧心仲仲,眼看学子们即便公共考试的成绩再优良,也难分配到所心仪的学系。而独中生的统考文凭不获有关当局所“承认”,就更别奢想得以入读公立大学了。所以当时有者就设法凑钱到国外深造,但也有许多优秀的学子就因没钱而失学,出来社会打拼,以后只好靠“社会大学”来“学习”了。

但后来有关当局开放高等教育行业予私人界来经营,情况就逐渐有了转变。从一开始,这些民营高教学府就不甘于自限予本地,而是勇敢地走出去,与外国的大学结盟办双联课程,让许多学子们得以在本地学府与外国大学本校分别读上1+2、2+1、1+3、2+2、3+1,甚至是3+0、4+0等年份组合的课程,不但大幅度地节省了到外国求学知的高昂费用,而且毕业时还得以领取国内外两校的证书,两全其美。许多家长与学子,从此就根本不再考虑到公立大学就读的选项,而是专注到此类私立高教学府就读。

我当年独中毕业时这类国内外双联高教领域还未趋成熟,只好直接到外国去深造,否则应该也会考虑如此的“价廉物美”的深造选项。而演变到当下,许多此类私立高教学府自身也已升格为完整的大学,不一定再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但即便如此,看来许多学子也还是趋之若鹜地要到这些本地私立大学就读,这从每次公共考试成绩放榜时,五花八门的教育展上各大小私立大学争相招生的场景看出来。如此一来,“固打少而没书读”的怪像,也就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进展缓解了。况且,说得更白点,对于雇主来说,更乐意聘请毕业自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者。

但同样的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却也影响在另一个相关的教育课题上,也就是独中统考文凭不被有关当局承认一事。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扣动本地华文教育捍卫者的课题,而对于如我般拥有此文凭者来说更为如此。

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

但近年来却也观察到一个起码对我来说是个怪现象,即许多独中的学妹学弟选择在高二时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之后就跳过高三不读,当然也就不报考高中统考了,而是凭着教育文凭,直接到上述的一众私立大学去读一年预科,之后就继续就读到大学毕业。

个别独中甚至面对高三学生寥寥无几,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的困境。坦白说,长此下去,独中统考所面对的问题或将超越被承认与否,及办下去是否还有意义的存在问题了。市场规律强大的运作能力,实在不容忽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