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中国需重估中美市场空间/大马安邦智库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2000亿美元(约8200亿令吉)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中国此后宣布对美国进行600亿美元(约2460亿令吉)商品加税的反击。如果双方今后仍然互不让步,贸易摩擦还可能继续恶化。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中美两国形势似乎相差甚远。但两国情况的反差真有这么大吗?安邦咨询(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对此表示怀疑。



规模差距没那么大

他提出,中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美两大经济体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大市场,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中美之间的差距未必有这么大。

陈功认为,中国有必要重新思考中国市场的空间价值,认真评估、充分发挥市场空间和规模的价值,这才是应对中美贸易战的稳健之道。

在全球化的现在,中美各自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让我们从不同的经济数据来比较一下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规模以及所代表的市场空间。

(1)从经济规模看,2017年,美国的GDP达到19兆3869亿美元(约79.48兆令吉),同期中国的GDP约12兆7238亿美元(约52.17兆令吉),中国经济大约相当于美国经济的65.6%。



(2)从货物贸易规模看,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2017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量为35.75兆美元(约146.57兆令吉),其中,中国的货物贸易量约为4.1兆美元(约16.81兆令吉),以国别算居全球规模第一,占全球货物贸易量的11.48%;美国的货物贸易量约为3.96兆美元(约16.24兆令吉),全球规模第二,占全球货物贸易量的11.06%。

(3)在商业服务贸易方面,美国领先于中国。2017年美国商业服务贸易进出口均居世界首位。2016年和2017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更是超过了2600亿美元(约1.07兆令吉)。

根据美国的统计,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盈余,占美国全部服务贸易盈余的15.9%,较2008年(4%)提高了12个百分点左右。

从金额看,2017年美国对中国服务贸易盈余为385亿美元(约1578.5亿令吉),是2008年的近8倍。2017年全年,中国居民在美国支出高达321.8亿美元(约1319.38亿令吉)。

美国是目前中国技术进口第一大来源国,中国近三分之一的技术进口合同都是向美国购买。

2017年,中国向美国购买知识产权的花费达85.3亿美元(约349.73亿令吉),按年增长7.2%。而除个别年份外,中国对美国技术进口金额增速都高达两位数。

转向消费应对贸易战

(4)在中国消费方面,根据日本瑞穗证券的数据,2000年时,美国的中国商品零售额为3.3兆美元(约13.53兆令吉),中国只有4720亿美元(约1.93兆令吉);到2018年,中国的中国商品零售额可能会追上美国的规模,达到5.8兆美元(约23.78兆令吉)。

在一些重要商品类别中,中国已超过美国。如2016年,美国市场出售了1760万辆汽车,但远低于中国售出的2400万辆。

(5)在两国人口数量方面,中美两国差别很大。2017年,美国的人口规模为3.257亿人,中国的人口规模则达到13.9亿。如此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劳动力绝对数量充足,也意味着消费规模及升级的空间潜力巨大。

综合来看,中美两国的市场空间规模都不小。这种情况下,两国对于市场空间价值的判断和利用情况就非常重要。

在我们看来,中国在市场空间的规模和潜在价值方面,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大。

贸易战的实质是市场空间之战,如果今后对市场空间利用得好,就能占上风;利用得不好,就只好步步跟随应变了,这样就显得很被动了。

从多项数据来看,中国的市场空间规模和价值与美国的差距并不大。主要问题在于,中国的政策思维方式是生产型社会的,今后要转变为消费型社会的思维方式。所谓市场空间的价值,应该就在这里。

如果能妥善利用中国的市场空间,发挥其价值,对于未来在中美贸易战中的博弈显得十分重要。

安邦是一家马中经济与政策智库,在北京和吉隆坡设有研究中心。欢迎读者提出对本文意见:[email protected]

反应

 

德国之声

为何更多德企从中国转移日本?

(东京7日讯)德国在日本工商会对在日德企进行了调查,发现更多德企正在将生产线和管理职能从中国转移到日本。

受访的在日德国企业中,38%表示,正在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至日本,23%表示,正在将地区管理职能从中国转移到日本。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是其主要考量。

这项调查是由德国在日本工商会以及毕马威(KPMG)联合进行的。共有164家在日德企参与了调查。报告于3月27日发布。

该报告与另一项调研的结果相呼应。日本对外贸易组织此前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希望避免地缘政治、贸易和金融不确定性的外国企业来说,日本是具有吸引力的目的地。

“长期以来,对德国企业而言,中国是很大的焦点,因为那里劳工成本低廉,同时也是重要的增长市场”,富士通(Fujitsu)政策经济师舒尔茨(Martin Schulz)表示。

“这正在发生改变”,他向德国之声说道。“企业需要考虑更多政治和地缘政治事务,同时也担心比如从中国向美国出口是否会变得更为困难。”

规避可能发生的中美贸易战

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加剧,美国希望阻止中国获得最先进的技术,特别是芯片。与此同时,随着美国明年政府更替,中美之间是否会展开贸易战,也引发忧虑。

舒尔茨指出,将生产线转移到日本,将降低卷入美中贸易战的风险。此外,“中国的成本也在上升,在目前的重组阶段,我们不知道中国经济的未来会如何”。

其他的忧虑还包括工业间谍、与中国政府发生摩擦在极端情况下的后果。

日本的稳定具有吸引力

“日本经济、政治稳定,企业在这里与亚洲其他国家有良好的联系,并且与全球供应链紧密融合”,舒尔茨表示。

德国博世(Bosch)公司在日本的负责人梅德尔(Klaus Meder)表示,在中国和日本投资都有充分的理由。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而日本车企则仍占据全球市场的最大份额。

梅德尔表示,博世的原则是生产本地化。在中国和日本的生产线都同样重要,以满足当地需求。

“日本市场可能很难进入,有很多障碍,也有语言问题以及不同的规范,但一旦立足、赢得客户信任后,就可以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他向德国之声表示。

“这里很稳定,有信任,遵守规则,多数企业对其商业回报感到满意”,梅德尔补充说。

此外,许多日本伙伴企业也活跃在世界其他地区,因此,在这些日本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与其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十分重要。梅德尔在日本已经12年了。

日本有悠久的工业传统

德国在日本商会主席舒尔曼(Marcus Schürmann)表示,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与“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工业国”之间保持联系的重要性,以及将管理职能设置在日本的趋势。

参加调查的九成受访企业表示,稳定--包括经济、商业关系、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在日本设址的主要动机。

再就是受过良好培训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基础设施。此外,基于民主原则的稳定政治环境以及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也是关键的原因。

“地区采购和外包在日本很容易进行,这里有很多关键的全球大企业,这也是许多企业考虑将其地区管理职能设置在日本的原因”,舒尔曼向德国之声表示。

日本经济稳定,价格和成本水平也“合理”,他补充说。机器人以及自动化的使用日益增加,也有助于克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

“此外,工资也很有竞争力,比德国低20-30%”,他说道。

舒尔曼表示,坊间也有说法认为,德国企业说服员工去中国要比去日本更难,特别对有小孩的家庭来说,日本的生活条件和整体环境更有吸引力。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