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留守儿童”关爱计划

自中国经济改革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弱势群体被称作“留守儿童”。他们是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工作至少半年以上,且年龄不满16周岁的儿童,主要是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

起初,留守儿童是大量农民工离乡涌向城市工作而出现的特殊群体;不过,如今的情况已稍有不同,留守儿童也出现在中国各大城镇,成为了备受关注的教育问题。



在马来西亚是否也有留守儿童?其实,只要一片土地被划分为城市和乡区,就一定会有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是数量多或少、受关注或不受关注而已。

就中国来说,其留守儿童的数量相当庞大。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的报告,受人口流动影响的流动和留守儿童已达1.03亿人,占中国儿童总人口的38%。报告指,在2015年中国共有儿童(0至17岁)2.71亿人,全国流动儿童3426万人,留守儿童6877万人。

马来西亚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UPSI)语言暨传播学院现代语言系中文学程副教授林翠嬿,针对中国留守儿童在教育课题中凸显的问题,分享了学校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主体所实施的关爱模式。

采取适当措施

她表示:“数目庞大的留守儿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就留守儿童问题,陆续推出了一系列保障留守儿童教育的政策、法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2005年7月,中国教育部推出《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016年2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尽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总目标。

“由此可见,作为处于入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其个人成长、家庭关系及社会关注等问题几乎都集中到了教育领域。”

林翠嬿副教授: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层面的无私合作,才有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公平教育的机会。

缺乏安全感

林翠嬿指出,根据过往学者的探讨所得出的结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凸显在三大方面:

●学习学业方面

在学习成绩方面,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普遍发现前者存在约束力低、学习散漫的情况,部分人出现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现象。

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他们在课堂的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情况下降;针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调查也显示,父母外出工作后,留守儿童成绩有所下降,在外出者为母亲时尤其显著。

在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之下,大部分隔代照料的祖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使得儿童校外的学习辅导和监督途径减少,难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导致他们放弃学习,沉溺于游戏等娱乐活动。

●品德行为方面

由于双亲常年不在家,留守儿童缺乏父母长时间的陪伴,缺少与父母正常的沟通,所以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价值观也失去正确的引导,导致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经学者研究发现,大多数的他们因缺乏交流,情绪上很容易产生一种无助、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状态;同时,缺乏关爱造成他们情感上相对冷漠,存在叛逆等极端的心理问题;另外,他们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安全防范知识上存在着空缺,应变能力有很大的不足。

加之,一些留守儿童所在地的社会教育环境较差,舞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均对未成年孩子进行开放,不良的社会风气容易使他们学坏,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心理健康方面

有学者指出,家庭环境的变化是导致留守儿童的人格出现不良特质的重要原因。这些不良特质包括自卑心严重、性格偏激、易怒、孤僻、内向、有人际交往障碍、缺乏青少年应用的朝气和活力。

研究显示,相比于父母外出工作1至2年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1年以下的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焦虑、情绪不平衡上的指数较高。这说明了父母外出工作的初期,对儿童而言是极大挑战,更是其日后人格心理形成的关键期。

除了家庭环境因素,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健全,以及社会关注度较低等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显明了及时获得心理与情感方面的关注也是有效预防不良人格形成的关键。

“综合学者的研究结论,不难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业学习、品德行为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主体出了问题,即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家校合作 校中建家

林翠嬿根据中国学者戚务念《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关爱模式及其讨论》一文,论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行动的实践努力。戚务念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学校主动解决在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出3种关爱模式,即家校合作、校中建家及重点关注。

1  家校合作模式

为强化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家庭责任,一些学校探索家校合作模式,即把家校合作机制纳入现代学校制度框架,强调学校和家庭(社区)共同承担留守儿童成长的责任。

实践案例:江西省教育厅开展的“万师访万家”活动,通过实地家访与问题解决,让不少辍学留守儿童因此返学。家访可以有针对性的改善教育方式,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分类采取措施。如为留守儿童物色合适的“代理家长”,以心理帮扶并缓解其亲情饥渴,或者帮助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申请困难补助,又或者通过送教上门方式,让承担隔代教养任务的祖辈学会正确的“育孙”方法。

2  校中建家模式

实践此项关爱模式的主要是寄宿制学校。依托寄宿制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完善学校设施建设和学习生活条件,把留守儿童集中管理,让他们住进学校,统一食宿、统一学习,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实践案例:中国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的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70%至80%。为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中心,对留守儿童集中编班,统一管理。

在同一个班级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组合原则,把不同类型的学生组成家庭组合小组,每组安排一个家庭教育老师,不仅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而是相当于家长,负责学生的生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教育,还有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等。

3  重点关注模式

随着留守儿童日益被看成社会问题,为促进留守儿童发展,中国管理单位纷纷推出了相关政策。此项关爱模式体现了公平教育中的全纳理念和关注弱势群体的原则。

全纳理念认为,教育体系是全体适用的资源分配,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尊重学生不同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但又尊重弱者优先的原则,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平等,尽可能使他们日常生活的类型和状态,与成为社会主要潮流的生活模式相接近。

实践案例:作为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赣南山区的于都县要求相关部门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以全方位、立体式地关爱留守儿童。于都省教育局总结该县经验为:

“一个理念”:即有爱,不给留守儿童贴标签,要端正观念,明白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

“两个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关爱”的双边合作。

“三个补充”:补“亲情”、补“钙质”、补“阳光”。

“四个加强”:通过加强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帮扶力度和体系建设,让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不断实践检视修正

林翠嬿说,中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性问题,需要各界时刻关注留守儿童工作新动态,学习和借鉴中国各地的新经验、新举措,积极探索科学化、多元化、创新性的新模式。

任何一种关爱模式的实施与维系都离不开资金的维持和人力的支撑。有学者通过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强大资源的投入包括专家、技术、资金等是现有成功经验案例的关键。

“此外,学校还面对另一个挑战,就是参与投身的工作人员,尤其是在校教师的困境。他们必须在既有的工作量上,额外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配合。”

教育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一项既庞大又复杂的人文工程,极需要各教育主体能以积极态度看待相关问题和挑战,秉持负责与包容的态度对待努力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再通过不断实践、检视、修正、再出发实践的循环,完善任何一种学校关爱模式。

“任何经过试验成功的学校关爱模式或机制,都应该成为他山之石,参考他人成功的经验,再根据学校留守儿童的需要,拟制相应相关的关爱计划。”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农民工与留守儿童待解决

报道:平浩东

农民工是城市无名英雄,但城市户籍待落实,子女留守儿童问题待解决。

在中国农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农民工与留守儿童的问题。

去年底中国乡村常住人口约4亿7000多万,农民工近3亿之多。他们作为城市中的隐形劳动者,不少为生计背井离乡,走进繁华都市参与建设。第一、二代农民工常在建筑工地、重工业工厂和餐饮服务员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工时长、工作环境不理想甚至带有危险性,工资水平相对比较低。

一般而言,农民工流出大省以河南、江西、湖南、安徽为主,夹杂其他经济欠发达省份,流入地则以京津冀、沪宁杭和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地区为主。

农民工为中国的城建和生产,提供强大的劳动力支持,打下城市发展底色,堪称中国发展进程中的无名英雄。最近第三代农民工的教育素质和工种范围已有改变,思维自由开放,城市化的深入使他们多从事网约车、外卖、快递和直播带货行业,以人力补充第二、第三产业。

最新数据显示,农民工月均收入仅4780人民币(约3124令吉)。

农民工群体离乡别井的外出务工,也带来农村留守儿童和异地户籍入学的问题。根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报告》,不满16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900万人,他们多数是居于中部及西部省份,其中36万甚至无人监护。

由于家中农民工被迫在城市工作,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的支持,导致他们要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青春期不稳定的情绪因此缺乏引导,道德、法律意识可能变得有所欠缺,近日邯郸3少年的恶性霸凌杀人案件就是例证。

加快农民工落户城镇

另由于异地户籍上学政策至今仍有各种限制,留守儿童难以完全享受大城市的教育资源。

最近“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国务院总理李强特别提出“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而且各地政府部门日前也积极展开整治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扶助留守儿童的工作。

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继续完善农民工的薪资待遇,并且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和社会服务,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愿景。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