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牺牲”背后,不能是“教育”/南洋社论

首相马哈迪和财政部长林冠英异口同声不好期望2019年度财政预算案会有好消息,尤其是惠民政策。其中马哈迪更言出惊人,要人民准备“牺牲”。

国债当前,人民与国家共赴时艰是可以理解的,但“牺牲”背后,不能是“教育”。



这项忧虑,是源自前朝的连年先例;2016年财政预算案,国阵政府大幅削减政府大学的拨款,涉及款额高达14亿令吉或16.5%,在全部20所政府大学当中,只有一所幸免。

不料,2017年度预算案又是另一场梦魇,因为拨款再大砍约20%,向15所大学开刀,其中降幅最高31.16%的是国立大学,而玛拉工艺大学的数额则最多,达5亿6300万令吉。

连续两年拨款大减,马来亚大学加强直接招生,土木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及机械工程系学费9万令吉。

今天,希盟政府要人民准备牺牲,让人回想国阵政府当年大力削减高教拨款的严重后果,例如加剧教育不公、大学水平等问题。

政府在2006年将4所政府大学,即马来亚大学、理科大学、国立大学、博特拉大学升格为研究型大学,而工艺大学则在2010年升格。研究型大学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办学目的,推动马来西亚的创新发展,迈向知识型经济。



令本地高教界感到庆幸的是,尽管公帑一减再减,本地多所研究型大学还挺争气,例如马大、国大、理大、博大及工大,都挤入2017/2018年QS世界大学前300名、亚洲50强;马大甚至进入百强。

但这毕竟不是长治之道,如果输向政府大学的水喉再度锁紧,影响学术研究、人员素质,万一日后新排名不尽如人意,国阵希盟互扣帽子的把戏必将上演,惟已无意义。

从宏观的学府经费,把视角缩小到微观的个人开销,也是政府必须认真检视的。

9月份刚入大学的新鲜人,一般家长将得负担他们未来4年的大学开销与生活费,直到他们头戴学士帽、手拿毕业状为止。

可悲的是,不久前的一项大马回教徒志工调查队揭露,多达1万8000名大学生穷到没饭吃或每日只吃一餐饭,其他时候喝白开水度日。

这或许夸张,可这样的调查结果已广发天下;就在国家矢志几年后成为高收入国时,大学生却要面对如此生活窘境,加上如今两大政府高官有言在先,人民须准备“牺牲”,怎不教大家忐忑不安?

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议程,有人能在新政府的第一份财政预算案內,倾力实践。

反应

 

言论

救急与救穷/南洋社论

雇员公积金局正式推出第三户头,允许会员通过此“灵活户头”提取存款应急。

会员缴款额的分配比例从原有的70%缴纳存款存入第一户头,30%存入第二户头,改为新规定的75%存入第一户头的“退休户头”,15%存入第二户头的“幸福户头”,10%存入第三户头口的“灵活户头”。

第三户头启动后,会员可选择将第二户头的部分存款转移至第三户头,会员可随时提取户头里的存款,最低提取额为50令吉。

第一户头是为退休储蓄,在符合条件情况下,可提款投资信托基金,基金赎回时须再存入第一户头。

政府先救急后救穷

第二户头可提取存款支付教育、医疗和购屋用途,或在50岁时提领存款。随着第三户头的增设,将减少第二户头存款额。

第三户头,则是救急用途。政府推出此项具灵活性且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是“先救急,后救穷”做法。

好些人因储蓄率偏低,特别在经济陷困时,人们面临就业、债务、收入等压力的叠加冲击,“善解民意”的政府及时予以政策对冲,通过公积金局“开闸放水”,暂时解决陷困者面临现金断流的“穷”问题。

问题是,当人们缺钱而恐慌时,就只想依赖政府援助,别人帮扶,甚至产生恐惧,还会影响人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想尽办法掏挖可能散落在边角的零碎小钱,甚至养老用的钱,就是没有长远打算,才是最致命的致贫心态。

善用杠杆改善生活

因为迷茫,人生规划就失灵了,随后还更变焦虑,没法好好工作,没法存到钱,还被迫要终生劳碌。

其实,民众理应保持警惕,在面对未来的变量,不能只依靠拐杖,而要善用杠杆,善用杠杆的功能才能改善人的生活。

长时间的债务型经济增长模式,让落后的穷国濒临绝境,发达国家及新兴国家经济体的崛起,靠的是创新杠杆撬动的力量。

要如何在有限物质基础上,做出最大的成绩,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脱贫出路。

善于投资,就是善用杠杆扩大复利效应,当然不是要鼓励恣意举债,而是要倾尽所能,去努力求知识,只有学好本领,有能力有实力,才会有杠杆公司资源,帮你放大价值的舞台。

竞争力就是你的杠杆资源,只有借用杠杆各种资源的乘积,及时间复利的结果,才能帮你打造优势人生,这才是救穷的必要策略对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