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以商养文
陈嘉庚创办南洋商报

新加坡罗敏申律南洋商报发源地 NanYang Sing Pau Fonunded Address :No 45-47 ,Robinson Road ,singapore.

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不吝啬

华侨史上,陈嘉庚既是一位商人、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也有人称它“华侨革命家、教育推动者”。 



他靠商,累积了财富,但他说:“财是我辛苦得来的,亦当由我慷慨捐出”。所以他将所赚到的钱用于文教公益事业,也不把财富留给下一代,个人的生活也俭朴,自订每日膳费不得超过5角,衣着用具也都朴实无华。 

他一生奉行的左右铭:“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啬,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临终前,他把300多万人民币的遗产,全部奉献给中国。 

陈嘉庚
1921年, 48岁, 厦门大学在集美开学, 陈嘉庚(左1), 林义顺((左3)及林文庆(右)视察./A10

创办集美及厦大

陈嘉庚出身于1874年10月21日的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一家侨商家庭的陈嘉庚,家境不错,只是那个年代,正处于清末最腐败时期。

这位只读过“四书五经”满口闽南语的乡下人,却先后办起集美学校及厦门大学。



陈嘉庚的思潮、政见,是受到当时中国政治局势的远大影响。

20世纪初,南洋华侨的转变、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加强了、孙中山革命潮的影响,以及清末时期,嚣张的西方列国强行瓜行中国领土的辱国事件都深深影响了他。可以说,陈嘉庚生于战世、处于乱世,当中国被西方凌辱,丧失尊严,想要民族自强的种子经已深深的根植在他的心头,而教育,则是强国之本。 

一意孤行也要办教育的他,3次募捐皆告失败,心一狠,决定自己来!期间,面临逆境,胶价暴跌,营业亏损甚巨,陈嘉庚的公司资不抵债,银行、财团纷纷追债,他却回以一句:“事业可以收盘,教育不可不办。” 

因为学校一关门,就很难恢复,会贻误学生、影响整个社会。 

当时厦大校舍正在兴建,还需要钱,陈嘉庚就把孩子名下的大厦及自己的3幢别墅全部变卖。经济愈发困难,愈表现出他矢志办学的胆魄与决心。 

有人计算过,陈嘉庚投入办校的金额,绝对不少过3亿2000令吉,当初他要办厦大,宣布个人认捐开办费是100万,常年费用共300万元,总计400万元,相等于他当时全部的资产——陈嘉庚倾资兴学的典故,这就是起源。 

左为陈嘉庚故居。

办商报宣传抗战

1921年他建立了厦门大学,1923年再创办《南洋商报》,两者之间相隔短短两年。 

据了解,陈嘉庚为了开辟本身业务的宣传渠道,在研究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中文报章后,决定在该年的9月6日于新加坡独资创办了《南洋商报》,他认为中文报应该结合商业和文化,“以商养文”,为华人提供商业资讯的新闻,并推动教育事业。 

根据中国权威研究者洪永宏教授的分析,他指出当年办报,陈嘉庚其实立意有三:

(一)通过报章呼吁人们支持厦门大学,积极捐款,宣扬他的教育理念,要中国人自强自富;

(二)借中文报章传承中国文化 

(三)宣扬自己的橡胶产品 

二次大战爆发,日本入侵中国,《南洋商报》的媒体角色再添一项:成为华侨抗战的重要喉舌,发挥了极大影响力。 

陈嘉庚是南侨总会主席,抗战时期,《南洋商报》的抗战宣言是一大篇一大篇的刊出,不断呼吁侨民积极捐献,这些来自南洋华侨的侨汇,是当时中国国民政府的主要财政支柱,抗日救亡紧急时阴,《南洋商报》发挥的影响力更大。

陈嘉庚诞生地点,已被中国政府列为重点保护建筑物。

技术改进 开报业先河

1923年9月6日,第一份《南洋商报》面市,创刊号封面版全部是广告,接下来数天都是出版4大张16版,广告占了很大幅度,这和当时其他报章的办报方式很显然不同。 

创刊初期的销量并不太理想,主要是当时识字的人不多,印刷成本高导致零售价格昂贵,1角钱的定价当时可以买到5杯咖啡了,并不便宜,因此初始报份只有3000份左右。 

由于当时的目的是开辟业务,《南洋商报》的商业策略、市场促销及技术改进都走在同行的前头。创刊第二年就首开中文报业先河,改用平面印刷机,是当时最先进的卷筒式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印报5000份。 

1925年,《南洋商报》就在马新两地建立40多个分销处,报份开始大幅增加。 

1932年,陈嘉庚有限公司宣布清盘结束业务,《南洋商报》脱离该公司进行重组,改名为“南洋商报有限公司”,以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李玉荣、林庆年等为董事。 

1937年是《南洋商报》的转拆点,中国发生7月7日“芦沟桥事变”与后来的日本侵占中国事件,使到马新两地华人格外关注中国时局的演变,看报的人越来越多,商报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当年从11月20日开始另外出版夜报,销量达9000份,加上早报的1万8000份,锋头一时无两。 

《南洋商报》创刊号

政局不靖 3度停刊

《南洋商报》草创初期,3度停刊。 

首先是创刊23天后,英殖民地政府以“涉及党派政治”为理由,下令停刊。翌年2月1日获准重新出版。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南洋商报》停刊3年7个月;1945年9月8日复刊。 

当时,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军队在马来半岛北部的吉兰丹登陆,一路南下,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沦陷,《南洋商报》在沦陷前几天就已经被迫停刊。日军占领整个新加坡,就窃取《南洋商报》所有资产和设备,在原址出版《昭南日报》(当时日军把新加坡改称为昭南岛)。 

一些报社职员在冲突中被日军杀死或死于牢中,一些员工则被强制在《昭南日报》工作。 

经过3年8个月的抗战,日本军终于在1945年9月投降,《南洋商报》原社长李玉荣为复刊工作积极奔走,终于在短短几天内便让《南洋商报》恢复出版,时为1945年9月8日。

新加坡创刊的《南洋商报》,则于1962年开始在吉隆坡编印制作马来亚版,1965年马新分家,《南洋商报》一分为二。 

1983年新加坡《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合并为《联合早报》,而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则成了道道地地的当地报章。

《昭南日报》创刊号

全马唯一中文财经日报 

2006年,实业家丹斯里张晓卿买下南洋报业股权,崛起成为最大股东。 

2008年4月23日,南洋报业集团、星洲媒体集团及明报企业合并为“世界华文媒体集团”,成为首家在马来西亚和香港双边上市的企业,也是领先全球的华文媒体集团。 

2009年,《南洋商报》逐渐转型以报道财经新闻为主的偏商综合性报章,内容增添更多的财经新闻,例如< 中华财经>、名家专栏、股汇资讯,也分别推出《理财第1》周刊和《炫》月刊。 

2010年11月9日,推出“您的创富伙伴”口号,象征《南洋商报》在华社、华商读者们的稳重份量与地位。同时,推出改革版《财经周刊》和《产业周刊》双财经周刊。 

2017年12月,《南洋商报》宣布转型成功,成为全马唯一中文财经日报。

反应

 

文教

“十大义演”即将开跑 有意申办学校可申请

(八打灵再也26日讯)由马来西亚Carlsberg集团赞助主办,《南洋商报》及《中国报》联办的2024“十大义演”即将开跑,欢迎有意申办的学校申请。

因冠病疫情肆虐停办3年后的“十大义演”于2023年强势回归,成功为10所学校筹获2050万令吉。今年“十大义演”将再接再厉,预定会举办14场的演出,继续为华教筹款。

“十大义演”自1987年开跑至今,已造惠超过600所华校和教育团体。在广大爱护华教者的支持下,“十大义演”于2018年成功突破总筹款数额5亿令吉。

这项备受华社及华教重视的“十大义演”,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荣获马来西亚纪录大全的肯定,获认证为“最悠久华教慈善义演”及“最高筹款华教慈善义演”,成为我国唯一获得两项全国纪录的华教慈善义演。

今年“十大义演”将沿用去年的主题“携手你我,酿造绿色的未来”,通过“十大义演”倡导环境保护意思及推广可持续发展教育。

有意募款的学校,可联络马来西亚Carlsberg集团、《南洋商报》及《中国报》各办事处,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或联络范忠星012-294 1122提出申请,并提供学校名字、学校地址、申请信及列明筹募目标。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