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小事偶记

我晨运的公园可说相当热闹招,人们从清晨4点到9点分批而来,年龄由20左右到80多岁,彼此间的打招呼好像有默契般以年龄分类。我的时间是7到8点,是最多人的一批。

曾经有一段时期有一约七十多岁洪姓阿嬷经常与我打招呼,后来好像是很相熟了,便一同健行。闲谈中她提到好丈夫已过世将近10年,且有意又无意的告诉我她先生生前是位老师、书法家、诗人,6岁就能诗文,现今地方上如学校校门、神庙、桥礅等等甚多他的对联墨迹,听了这许多话我好生向往,自叹来得太迟了,无缘向这样的诗词高手求救。



据说白居易要迟到10岁才会写诗,我们这位老师却在6岁就有这能耐,还留下6岁时写的诗集,真是高手。有一天洪阿嬷问我想 不想一读她先生的诗集?我回答说想得很。

第二天我们一碰头,她就引我到她电单车旁,打开储物箱,拿出一个大信封,小心翼翼的从信封里取出一本线装小册子,纸已黄旧,但保存得很好,上写XX斋手书,没有书名。

“要不要拿回家看?”她问。

“这么贵重的纪念品,我就在这里欣赏好了。”

我于是小心的接过这本诗集,小心翻页,看了两页就沉默了,许久说不出话来。



“怎么样?”洪阿嬷问。

“你的先生6岁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法,十分难得,但诗句却不是他的创作。这篇文字叫《增广贤文》,我在15岁左右就背过了。”说罢我就背了整句给她听。

“不可能!”洪阿嬷有些倔强。

我委婉地说:“《增广贤文》在明朝最先编成,是结集格言、谚语、警世劝世句子,为明、清两代儿童的启蒙读本,没写明作者,曾经经过那二代之人的增增减减,到了清代才由一位叫周希陶的儒生编成今天的版本,你的先生6岁就已读熟,又练得一手好书法,真是了不起!”

不过,我不知道那阿嬷有没有生我的气,此后她就渐渐少出现在我面前,最后没和我一同健行 。

反应

 

商余

闲来回看古时事

文|蔡家茂

古往今来人世间发生的许多事,在当时判定的对或不对,是幸或是不幸,往往到了后世会有不同的效果和看法。

话说公元前770年周朝东迁后,国土极小,诸侯们各自为政,自立为王,中原大地分裂成逾140个国家,各国经常互相征战,天下大乱,最后由秦国统一。我小时读的历史说秦皇焚书坑儒,是个暴君。

现在回看,这逾140个国家久了或会形成各自的语言文化,如果没有秦皇统一天下,统一文字,今日的中原大地存在的可能仍是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不会是今天的一个泱泱大国。

孔子是那时的鲁国人,贤名远播,却发觉在鲁国难有作为,便和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有人能重用他。他们待过、经过的地方有卫、晋、曹、宋、陈等等地方,发觉多数主政者只好征战,陷人民于水火中而不顾,便悟出主政者须怀仁义之心,大公无私,推己及人才能使人类社会永享太平。

回鲁国开馆授徒

他折腾了14年就回鲁国开馆授徒,他周游列国期间所发生的事以及和主政者等人的问答,加上他和弟子们身体力行的修德行为,就是儒家学说理念的呈现,为世人所景仰,使他被世人尊为万世师表。

我有时这么想,如果那时真的有君王重用他,他将该国治理得很好,他的成就不过只是一个贤相,那有万世师表那么伟大?

话题转到文人。汉时太史公只是为兵败的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就被愤怒的皇帝下狱受腐弄。他在狱中忍着耻辱发奋的修宪一部闪烁千古文坛的巨著《史记》。

李后主如果没有亡国之恨,他的作品大概多半是“一曲清歌,渐引樱桃破”之类的欢乐、美丽句子,那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人名句?其他仕途不顺、辗转流离的诗人、词人在失意中写下的名句更令人柔肠百转,无限低徊,今略举其中一些: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的想法是:也许命运就是这样。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