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伦敦与英殖民遗风

“京都像你儿时的台湾,就像伦敦像我记忆中的香港。每一次去伦敦,那些斑马线,那些邮筒,那些红绿灯,那些谨慎的步伐和身影,令我似是一下子回到儿时的中环;至少,是虚晃记忆的中环。”马家辉的太太是台湾花莲人,京都有她的“儿时门巷”记忆;马家辉是香港人,伦敦是他虚晃记忆的中环,或者说到了伦敦,他感受的是徐徐吹来的英殖民遗风吧。

马家辉的香港和我们的马来西亚有着相似的历史背景,英殖民遗风也是大家的共同回忆。到了伦敦,或者英伦,看到红色邮筒、吃口鱼排薯条,那股遗风骤然而至,掀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让人重温旧事。



在伦敦市区行走,耳中传来的英语,浓浓英国腔调,听似熟悉,又是有点陌生。虽然我国曾是英国殖民地,可是美国流行文化影响甚大,影剧和流行音乐所传达的都是美式英语,多年下来也都聆听习惯了。

乡音英国腔调英语

其实英国腔调英语的抑扬顿挫,我应该是熟悉的(我的多位英文老师展现了它的优美声调,也是我的幸运)。多年以前在岛上,也是我的青少年时期,银行职员的谈话,或者浮罗池滑菜市退休老人在聊天,他们都口操类似的英语。在伦敦街头,从人群谈话中,我逐渐地找回很久以前,曾经出现在我的生活里的英语,那算不算一种“乡音”呢?

马家辉在伦敦看到斑马线、邮筒和红绿灯,感觉亲切;我在伦敦看到路名,也有同样感觉,例如Downing Street、Buckingham Street,它们也是槟城的路名呵。我居住民宿靠近Marble Arch,在查看谷歌地图时,看见附近有个地区名为Mayfair。我对这个地名有说不出的熟悉感,后来上网搜寻,终于确定了。原来Mayfair出现在Monopoly游戏里,它是最昂贵的地产(深蓝色卡片,400英镑)。我已经30年没有玩Monopoly游戏,而回想起多年以前大家一起玩的欢乐时光时,我在伦敦街口。



走进他国家常生活

抵达伦敦是夏天,一连几天太阳普照,蓝天白云,朋友都说非常难得。我和太太在Tesco买了午餐(三文治、饮料和小包薯片促销组合一份3英镑)在海德公园的大树下享用,在树下坐着的几乎都是亚洲人(游客居多),洋人几乎都在草地上晒太阳。泰特现代美术馆前的公园里,看着四周前来享用午餐的上班族,他们都坐在长凳或者矮矮围墙,大家几乎都吃三文治(坦白说这里的三文治味道好)。凉风徐徐吹来,四周的画面越看越眼熟,原来这是电影里经常出现的画面,不是吗?电影的画面也是人家的生活,我们不经意地走进了伦敦人的家常生活。

旅游的其中一个乐趣就是走进人家的家常生活,欣赏当地人的悠然自在。地铁里看书看报纸的人还不少、酒馆前人人手持啤酒站着聊天、Tesco收银员一连串的问好道谢,看到的都是伦敦的风土人情。还有,在不经意的时刻,英殖民遗风涌上来,连接这座城市与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美好时刻。

反应

 

商余

阅读新旧《槟城散记》/欧宗敏

【庇能风情】文|欧宗敏

《槟城散记》(1958)在书架上好久了,偶尔拿下来阅读一番,然后放回去,惭愧的是,几年来书仍未看完,可是有些篇章倒是翻看好几回。至于《槟城散记续集》(1973),却是无缘拜读及收藏。

最近《槟城散记(新编注本)》出版了,2本著作,合二为一,2书共67篇文章,分成5个章节,更有系统及贴切地展现当年作者邝国祥笔下的槟城风貌。本书的重点是为文章的地名、人名、事件等增添注释(这是高难度的查询与整理工作),也选用适合图片,让有心的读者更方便理解内容。

书里的注释,逐条阅读,虽然耗时费力,不过却协助累积槟城历史知识的厚度与阔度,也对文章里的人物、事件多一层的认识与理解,重要的是它厘清了阅读文章时,不时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

文笔生动故事性强

槟岛亚依淡有条马路名为动物园路(Jalan Zoo),今时今日,动物园路不见动物园,唯有从<法空和尚与世界动物园>一文中,得知一位禅师创办动物园的传奇事迹。

张少宽在文章〈奇才异能的法空和尚〉里指出,有关法空和尚的史略,林博爱的《南洋名人传》有收录,只是该书以文言文书写,不易看懂,而邝国祥的白话文撰写版本,注入新意,文笔生动,故事性强,因此颇受欢迎。

有关世界动物园的史迹(Penang Zoological Garden),创办与经营的年份,根据文章内容,“总计开办的时光,还不足3年,……这是民国二十年的事(1931年)”,换句话说,经营时间大约是1928年至1931年。

《槟城新报》在1932年刊登一则有关该动物园的启事,单位名称是“槟城亚逸依淡律世界动物园”,启事内容为“第5周年纪念奖券办法”,重点是“以100元救济失业以2000元助赈中国水灾难民”。这则启事透露了世界动物园的创办年份为1927年,而在1932年尚在经营,与邝国祥的资料有别。

讲述槟城马来人历史

《槟榔屿的马来人》,顾名思义是讲述岛上马来民族的历史与事迹,除了从英文文献寻找资料,作者拜访当时的马来政治领袖与教育家阿比珍氏(Zainul Abidin S.M.),以取得其讲述槟城早期马来人历史的演讲稿,并翻译与记录。

阿比珍氏,或者再纳阿比丁,毕业于大英义学也是总学长,曾在母校执教20年,他是首位获得伦敦大学校外学位课程的马来人(1933年),1955年参与马来亚大选获胜。槟岛的再纳阿比丁路(Jalan Zainal Abidin)以他为名,只是路名有误。

《3个典雅的校名》里简述钟灵中学的校名由来,编辑选用了一张钟灵中学的校舍照片作为参考,不过图片说明有误,那是1950年钟灵中学大礼堂“怀泽堂”落成时的学校外观,而说明则是“约摄于1960年”,1954年的钟灵中学校舍中部增建大钟楼,学校外观至今依然如昔。

邝国祥从中国南来,通晓英文(文献阅读较广),作为第一代移民,他的视野广阔、兴趣广泛,书写题材并不局限于中华文化与华社历史,这是相当难得的。《圣尼古拉盲童院》、《聋童学校》、《本屿的防虐设备》、《柳丝松》等皆是明显例子。基于他的开放心态与文史胸怀,槟城子民才有机会知道那个年代多姿多彩的槟城历史与故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