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小的本质:跨文化教育视角(下篇)跨文化教育的理念及启示/林国安

教育民主化思潮呼唤人们反思“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探究、总结多元文化教育基础上,提出“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概念,并发布《跨文化教育指南》。

跨文化教育概念是与教育公平、教育民主联系在一起,超越多元文化观,关注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通过对话交流和对等互动,促进各种文化在社会中平等交融,产生共享文化表现;在教育中关注不同文化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能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发展和维持一种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跨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在尊重、理解与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多元文化社会中各种文化的主体性,批判主流统治文化,反对统一文化,主张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多元共存,建立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

当前我国华文小学外有“同质化”危机,校内学生种族结构多元、社会文化背景相异。

如何对待校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处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关系,攸关民族教育本质的维护。“跨文化教育”理念或许具有启发意义。

“留根工程”



首先,文化须要通过教育来传播,华文小学是华文教育的基础,是民族文化承传的“留根工程”。华文教育须要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但不歧视、不排斥其他民族文化。学校整个环境和氛围要形成多元文化共存的情境,要让学生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信,而且也倡导理解与尊重其他不同的文化,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文化间的差异。“华小不是华人的学校”论和“宏愿学校”概念,显然是放弃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追求。

其次,构建跨文化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部研拟课程标准和编纂教材,要通过具体的文化内容和事件,传播普世的价值观,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非仅突出主流文化社会意识与价值取向。华小课程设计要体现多元社会中多元文化互尊共处的观念,既能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欣赏不同的文化;课堂教学要创造机会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永续发展新契机

其三,学校教育要理解和适应学生的不同文化、行为和学习方式,华小要提供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着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增进个人、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之间的尊重与理解。华文学校儒家人文氛围、和谐包容的文化生态,就具备这方面的优势。

“跨文化教育”理念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教育发展趋势,并被认为是构建多元化和谐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途径。

5·09大选产生“希盟”新政府,61年骤变,开启新格局、新希望,我国政经文教发展将置于新的历史方位。期望“希盟”新政府以“跨文化教育”思维,制订开明公正教育政策,支持支援各民族语文教育事业发展,为华文小学发展问题的解决创造有利条件,给华文教育的永续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反应

 

言论

华文教育理论建设刍议/林国安

尽管上诉庭已经宣判国民型华淡小使用华淡语文教学没有违反联邦宪法,联邦法院也驳回有关败诉组织提交上诉的申请;教育部长法丽娜也宣称现行教育法令认可多元语文教育源流学校的存在,但是,近来仍有种族主义政客责问教育部允许“不同语文媒介、不同课程纲要”的母语学校存在,叫嚣关闭多元母语学校,实施一元化教育;更有大学教授大放厥词“多语源流小学助长族群偏见、阻碍国民团结”。

这一波“关闭多元母语学校”论和“多语源流小学阻碍国民团结”论,有论者认为是“对多语源流学校新一轮攻击”,是“别有心机的教育折腾”,群起论争。

但有关争议多见于报刊言论版,偶闻华基政党领袖零星呛声几句。至于华教组织机构这回倒是“噤若寒蝉”,似乎陶醉于法院“标杆式判决”,或对“老调重弹”充耳不闻。

基于《联邦宪法》精神和华人公民地位,华文小学是顶天立地的庄严性存在,而不是消极的被动性共存;华文小学的存在,也是华文教育事业发展的根基。

华教发展仍存局限

上述种族主义者和别有居心者对华小定位的质疑与歪曲,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内政治与形势的变化,客观上仍存在对华文教育发展这样那样的局限。

不仅华文小学企盼“平安建设”(参见拙文《华小企盼“平安建设”》,《南洋商报》言论版,2023年11月28日),华文教育更亟需加强理论建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舆论挑衅。

加强华文教育理论建设的途径,无非是深化对华文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华教界对华文教育教学研究认识不足、力度不够,尚有偌大空间待发掘与深耕。例如华教史的研究似乎满足于那一两本“华教两百年奋斗史”,认为其它没有什么值得论述的了。

实质上,华教史研究除了历史的叙事,还需结合教育发展思潮的视角,从教育活动、教育现象深入教育事件本质的论述。

这是当前华文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质量的问题。其次是母语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当前我国华教组织机构仍沿用上世纪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和关于防范歧视和保护少数民族权利的建议,作为维护与发展母语教育学校的理论依据。

整合华教研究资源

其实,近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关于母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例如“国际母语日”倡导“母语文化意识”,“可持续发展教育”以母语为优质教育基本要素,《世界语言大会苏州共识》确认母语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都是用以论述母语教育教学优越性、民族语言文化传承、身分认同、族群智慧开发、中华文明分享的坚实理论支撑,以及批驳各种悖论的指导思想。

还有,目前我国华文教育研究态势比较零星,研究者多为“个体户”,单打独斗;有者倾向学术探究,有者流于高谈阔论,一些选题也未必切合问题解决需要。华文教育教学研究亟待整合,发挥作用。

欣闻新纪元大学学院成立华文教育研究院,或能为研究者提供平台,整合人本资源,有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华文教育教学发展态势;树立数据化意识,采用大数据挖掘华文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人、语言、文化、教学等方面的特征,发现其中规律,构建华文教育理论体系。

另一方面,这个华文教育研究单位,可整合各方教育资源,进行华文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如“华文教育发展思潮研究”、“跨文化教育情境与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研究”、“华小非华裔学生学习问题与对策研究”等,以形成一批有应用价值的智库型研究成果,助力华文教育理论建设。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