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战地女英雌·张翠容
勇闯前线

“张翠容”3个字,在战地记者界无人不晓,尤其是亚洲国家。走入烽火大地廿载,被广大媒体誉为“香江第一战地女英雌”、“战地玫瑰”的她,真真实实地经历着“职场如战场”,其实更确切的说法是,她的职场就是战场!

这位来自香港的新闻工作者,有别于一般普通的新闻工作者。她以前常被人嘲讽,香港的社会新闻不关心,倒跑到战乱国家去关心别人的事,那种报道有人要看吗?现在,这种指责减少了,但并没完全消失。



张翠容从不理会别人说什么,依然坚持走自己一手开拓的那条路,20年来走访过东帝汶、阿富汗、叙利亚、伊朗、以色列、巴基斯坦、伊拉克、科索沃、加萨走廊等动荡之地,用自己的感官经历战乱国家的残酷,以细腻和敏锐的洞察力写下最真实的报道。

“当你很想做 一些事情时,那股冲劲可以让你战胜困难和恐惧。”

几乎所有人都称她是一名战地记者,她对此特别澄清了一下,“我从来没说过自己是战地记者,我感兴趣的是国际新闻,我通常自称是‘独立记者’。”

回想起一些往事,她黯然神伤地说:“我的采访主线是国际新闻,但很多香港媒体都不喜欢做,当时我觉得自己是孤独的。”

“坦白说,香港的报社不会鼓励记者采访国际新闻,因为这些新闻都可以取自外电,报章的国际版通常只是翻译新闻;即使报社有钱,也不会派记者到战乱国家做前线报道。所以,不要以为你独自冲锋陷阵做前线报道就很光彩,其实根本没人会欣赏,而且还当你是傻子。”

传递战争真相



既然报社不派记者,她就决定自己派自己去,这个举动让别人觉得她傻透了,纷纷半劝诫半调侃地说:“那种地方没有高薪或高报酬都不要去啦,你还要自己去!”即使是新闻业同行,还是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她的行为。

“我能做的只有寄情于文字,默默地记录传递战争真相。”

为什么非要到战地做前线报道?她的眼神流露出锐利、坚定,说:“只有当你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时,很多事情才会颠覆你的刻板想象和偏见,甚至颠覆了主流媒体的既定立场。我亲身到现场的目的是要透过事实真相纠正人们的一些思维偏差,建立一个真正合乎现实的世界观。”

图中的坦克车是1991年在伊拉克南部巴士拉波斯湾战争所遗留下来。它曾被贫铀弹攻击,存在核辐射污染,不可以过于靠近和触摸。

战地采访所遇所见
·科索沃的奇遇 

1999年,张翠容在一次前往科索沃难民村的路上,经历了一个奇遇记。在乘巴士从阿尔巴尼亚前往马其顿的途中,她遇到一名阿尔巴尼亚人。

从聊天中发现,原来他是移民到德国的阿尔巴尼亚人,父母原居于科索沃。战事爆发后,他与父母失去联络,此趟是要到科索沃的难民村寻亲。聊着聊着,他问起:“你到了难民村要住哪里?”这个问题她根本没想过,打算去到那儿再作打算。他马上建议可以住在他朋友家。就这样,她在那位朋友家包吃包住了一个星期。

一抵达难民村,那位德籍阿尔巴尼亚人迫不及待要去找家人,她随他一同去。该难民村人数约有100万人,令她感到非常震撼。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在边境难民营中找到他的家人,一家人因重逢喜极而泣。从采访中得知,原来那些难民不是为了躲避战乱而逃离家园,而是北约下达即将开战的消息,要求人民逃离。

·“张翠容采访方式” 

在大部分的战乱国家,语言不通是她经常面对的问题之一。从多年的采访经验中,她创造出一个“张翠容采访方式”,就是先找一些会说英语的人,通常是念大学的年轻人,特别是英文系、医学系之类的,通过他们取得消息及充当翻译员。

此外,她也会直接找上当地的英文报社,与总编辑会面了解社情,并向他们索取一些联络人的联系方式。这个方式扩大了她在全球各地的联络网,当中也包括不少国际显要人物的联系方式。

·以悠哉日常对抗战争 

2002年,巴勒斯坦的杰宁省发生大屠杀。当时,以色列不允许联合国和外援组织进去,直至大屠杀终止后,才开放让记者进去。张翠容第一时间便进到大屠杀现场搜集证据,并透过实地报道把实际状况带给全世界。

她永远记得那惨绝人寰的一幕,放眼望去一片死气沉沉的土褐色,因爆炸所致的碎瓦颓垣随处可见。很多灾民一看到有记者来采访非常开心,有些人更激动得抱着她痛哭。灾民们还热情地拿出所剩不多的粮食招待记者们。

走访当地时,她发现到一个激励人心的现象。有些灾民会聚集在破砖烂瓦的屋前悠闲地乘凉聊天,依旧平静地过着日常。原来,这就是他们表现坚强的方式,侵略者的暴行无法阻碍生活的延续,与其被其影响过得提心吊胆、愁云惨雾,倒不如以持续日常对抗侵略者。

张翠容曾询问在伊拉克驻守的美军,杀人那一刻在想着什么?他们的答案显露出一种无奈感。

·杀人的那一刻 

张翠容认为,记者不应该抱持偏见进行采访。如果你站在战争反对者的角度,自然会认为军人是战争的加害者而产生一种怨恨感。

她从不以偏见视人,反而当她接触了伊拉克的美军后,发现残酷的背后隐藏着无奈,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大部分的军人是为了高薪而加入军队,甚至有些人懵懵懂懂就被派遣到伊拉克驻守。

在她的采访原则里,每个采访对象都是“人”,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软弱、丑恶善良的一面。只要有机会,她会尽量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战争的想法,倾听他们叙述心声。

她曾访问一些恐怖组织当中的美军——你们杀人那一刻在想着什么?你会惊讶,他们的答案并不是冷冰冰、毫无人性的。他们说:“我们只有把目标当作不是人,而是共谋者,才下得了手。”

·转移焦点的聊天术 

张翠容提到,记者与受访者不应该是一种利用关系。当你真正把心交出去时,对方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心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而这种方式很多时候也为她解除了不少危机。

有一次,她“意外地”约访了伊斯兰圣战的领袖。这个突如其来的“收获”令她害怕极了,采访此等人物等同于自掘坟墓,生命也会因此受到威胁。采访完后,她和另一名美籍犹太人知道在回程途中会经过很多以军的检查站,他们更加提心吊胆。

她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法子。她建议采用转移焦点的聊天术,为了避免以军问太多问题,他们就必须先发问问题。如果遇到女军人就聊化妆,遇到男军人就聊球经。结果,计谋得逞,他们顺利通关逃过一劫。

张翠容坚信人与人之间的真心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

女记者有优势张翠容的身材属于纤瘦型,蓄着一头中长发,看得出也很爱打扮,实在难以想象这种流露强烈女人味的女性是怎么站在前线“战斗”的?

她笑说:“前线的一些国外女记者可会打扮了,跟她们比起来,我的穿着好像是去行山的,哈哈!很多时候,我都会穿裙子,因为有些地方太热了。还有,穿裙子看起来会比较温柔,也可以间接告诉其他人,我是一名女性!”

这延伸出另一个她常被问的问题,战地前线记者是否男多女少?“其实并没有,都是男女平等。由于在采访时要专注的事情太多了,一般不会特别在意性别的问题。”

话虽如此,但有些事情是男记者做不来,对女记者来说是一个优势,那就是——眼泪。

有一次在耶路撒冷,一名以军看到她把他打人的画面拍摄下来,便举起手中的M16步枪指向她,威胁她交出相机。当时的她穿着裙子、耳朵带着耳环,虽然已辩称自己是记者,但那人还是采取强硬态度要她就范。最后,她忍不住哭了起来,以军见状也乱了阵脚,心一软,便放她走了。

艰辛独立记者

所谓“独立记者”就是独自一人进行所有采访工作,背后没有庞大的资源供给和团队协助。一般上,被派往战乱国家采访的国际媒体都受过训练,背后拥有庞大资源,而且是受尊重的。他们每次都是团队出动,当地会有协调员帮忙安排采访和住宿,整个采访过程是非常方便、顺利的。

“而我,只有我自己。从计划目的地、买机票等都是自己搞定,而且多数是自掏腰包。身为独立记者,必须具备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出发前或身在当地,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解决。”

过去十几年来,世界发生很多大事,连外电也供不应求,张翠容的“价值”顿时飙升,获得各大香港内外报社争相邀约撰写特稿,2002年更出版了《行过烽火大地》著作,讲述游走边缘国度的经历。

最大忌讳——虚荣心该说她太有自信或太乐观了呢?她很相信一句话:船到桥头自然直,而这句话还真让她的采访生涯出现很多奇迹和奇遇。当然,要让这句话更有效果也要靠一些“战术”。

就以约访人物来说,她曾采访多位国际风云人物,其中有些甚至教人为她捏一把冷汗,因为都是被中西方传媒标签为恐怖组织的群体,如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黎巴嫩的真主党游击队、伊斯兰圣战组织等。这些组织的领袖有那么容易约访吗?她采用的战术是“关系术”,由低至上建立层层关系。

2003年7月,张翠容抵达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已故主席阿拉法特的官邸,彻夜采访,成为被围困多日的阿拉法特接受的唯一采访。

一起分担恐惧

她一脸轻松状说:“关于约访人物的问题,我根本没担心过。通常,我会到当地逗留一段时间,最长一个月,最短则至少2个星期。在这段期间,我会先慢慢了解当地的一些国情和民情,再透过人际关系约访人物,或直接访问战火中最朴实无华的黎民百姓。

“我一般会选择住在廉价小旅馆或平民家里,从社会的底层群体中可以听到很多故事,而且也经常会遇到一些和平协会的成员,彼此一起交流分享,一起分担平民的恐惧,唯有亲身接触才能写出触动人心的文字。”

一些拥有“战地记者梦”的年轻人经常问她该怎么圆梦?她回答,当记者的最大忌讳是虚荣心。有些人觉得当战地记者很有型且有炫耀的价值,但这种虚荣心往往会使他们陷入险境。

“还有,总是担心这忧虑那的人,是永远无法踏出第一步的。我从来不想太多,想走就背上行囊出发,一切的忧虑到时才打算,船到桥头自然直嘛!如果真的在现场遇到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没什么好惧怕的。”

★张翠容语录

·“站在战乱前线的记者就是与和平进行谈判,透过记录战争和暴力的真实情况,让世人知道战争所带来的后果和残酷。”

·“要做好中立性的报道就要做足功课。在采访的过程中,有时候难免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受访者的立场相似,这时就要保持清醒,因为自己的想法也未必是对的。唯有放下自己的想法,做足功课才能懂得分析和分辨;同时,也要与其他不同立场的人多交流,以了解更多面的想法。”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双隐形之手,冥冥中帮助我们达成一些看似不可能的事。”

报道·游燕燕 摄影·苏汉城/ 受访者提供

报道·游燕燕 摄影·苏汉城/ 受访者提供

反应

 

时事

双威大学4月16起 联办健康峰会及年会

(双威13日讯)双威大学将于4月16至19日携手主办2024年全球健康峰会(PHAM)及第6届年会,汇聚全球变革力量。

峰会由地球健康联盟(PHA)主导,超过400所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政府实体共同参与,将聚焦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共同解决重大挑战。

峰会主题为“从证据到行动:直面现实”,致力于促进科学证据向可行行动的转变,料将吸引全球科学家、政策制定者、教育者、青年领袖、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医疗从业者、私营部门代表及广大关注公众,促进联系、交流思想,携手推动地球健康运动。

创新议程是峰会的特色之一,包括在大马自然环境中的实地学习、杰出的主题演讲、关键讨论的漫画记录,以及一系列特别活动和闪电演讲。会上也将发布三项重要出版物,即《拯救星球的食谱》、《地球健康手册》和《地球健康路线图》。

双威大学健康中心执行董事兼主峰会主催者丹斯里洁米拉博士表示,双威大学认识到行动的迫切性,此次峰会并非空谈,而是与众携手共同努力,讨论对地球和人类共同繁荣至关重要的问题。

双威大学校长西布兰德斯博士补充,第6届年会将传达的明确信息,包括科学必须具有转变性,为行动而制定,并以对公众易懂、对决策者可获取和有用的方式进行传达。

峰会详情,浏览www.pham2024.com。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