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印度炒面
——低调的槟城小食

摄影/欧宗敏

人在槟城,外地朋友来访,总要带他们去品尝道地的槟城小食,算是尽一点地主之谊。近年来社交媒体方兴未艾,岛上的驰名小食在网络上流传,朋友前来游玩,自己用手指头在手机上滑来滑去,不再众里寻他千百度,过江龙也不再麻烦地头蛇带路,自己找到网络上推荐的槟城小食。

槟城小食,对外地友人来说,通常就是那几种必吃的,或者说耳熟能详的(也是驰名的)。如果友人要我推荐其他小食的话,通常我都介绍印度炒面,也是槟城人俗称“吉宁仔面”。我一直认为,印度炒面是有特色,也是被低估,或者是低调的槟城小食。



印度炒面不同嘛嘛炒面

来自吉隆坡的朋友听到印度炒面,常常误以为是印裔回教徒的嘛嘛炒面,其实那是两种不同味道的食物,单单看食物的卖相就明白。印度炒面的卖相有特色,酱汁把面条染红,让人看了食欲大开,不像嘛嘛炒面,与一般炒面相差无几。当然,两者味道更是相差甚远。

许多外埠朋友首次吃印度炒面,通常都汗流浃背,吃完面会多喝一杯饮料。其实我们食用的印度炒面,其辣度是减低的,我曾经看到印度同胞点的印度炒面,满盘鲜红。印裔摊主明白华裔顾客接受的辣度有限,所以下锅的辣椒酱是印裔顾客的一半或者三分一,这个说法是听来的。

我很小就喜欢印度炒面,因为有机会品尝。1970年代我就读槟岛协和小学,学校食堂有位印裔妇女售卖印度炒面和咖喱角,虽然炒面没有丰富佐料,可是味道甚好(不辣,有点偏甜),我常常光顾。后来和同龄朋友提起小学食堂印度炒面之事,他们都显露不可置信神情,难道其他华小食堂都没有售卖印度炒面吗?

有位同学居住在槟岛浮罗池滑一带,1980年代在他家门口不远处的路边,有档印度炒面生意兴隆,档口后面隔着行人道与水沟,我经常与同学坐在行人道上吃面。多年后这档印度炒面搬进咖啡店,还挂上当年售卖地点的路名当招牌,不过换了新面孔打理。一问之下,才知道老档主已经去世,新档主是侄儿。后来我和同学提起,我们都认为味道有差别。什么差别呢?是不是一种怀旧还是老味道?我们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



现今的印度炒面,其卖相和佐料也有改变一些。多年以前,印度炒面上桌时,可以看见半个酸柑、生菜丝和花生碎。现今往往剩下半个酸柑,生菜丝要交代才添加,至于花生碎则几乎不见了(福建面几乎不见蕹菜,炒粿条几乎不见腊肠,粿条汤几乎不见猪血……)。

印度炒面是大马印裔同胞开发出来的全新小食,算是“印学为体,中学为用”的引用与改良,单单看他们使用锅子和面条就略知一二,据说连印度也没有印度炒面这道小食,也显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反应

 

商余

阅读新旧《槟城散记》/欧宗敏

【庇能风情】文|欧宗敏

《槟城散记》(1958)在书架上好久了,偶尔拿下来阅读一番,然后放回去,惭愧的是,几年来书仍未看完,可是有些篇章倒是翻看好几回。至于《槟城散记续集》(1973),却是无缘拜读及收藏。

最近《槟城散记(新编注本)》出版了,2本著作,合二为一,2书共67篇文章,分成5个章节,更有系统及贴切地展现当年作者邝国祥笔下的槟城风貌。本书的重点是为文章的地名、人名、事件等增添注释(这是高难度的查询与整理工作),也选用适合图片,让有心的读者更方便理解内容。

书里的注释,逐条阅读,虽然耗时费力,不过却协助累积槟城历史知识的厚度与阔度,也对文章里的人物、事件多一层的认识与理解,重要的是它厘清了阅读文章时,不时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

文笔生动故事性强

槟岛亚依淡有条马路名为动物园路(Jalan Zoo),今时今日,动物园路不见动物园,唯有从<法空和尚与世界动物园>一文中,得知一位禅师创办动物园的传奇事迹。

张少宽在文章〈奇才异能的法空和尚〉里指出,有关法空和尚的史略,林博爱的《南洋名人传》有收录,只是该书以文言文书写,不易看懂,而邝国祥的白话文撰写版本,注入新意,文笔生动,故事性强,因此颇受欢迎。

有关世界动物园的史迹(Penang Zoological Garden),创办与经营的年份,根据文章内容,“总计开办的时光,还不足3年,……这是民国二十年的事(1931年)”,换句话说,经营时间大约是1928年至1931年。

《槟城新报》在1932年刊登一则有关该动物园的启事,单位名称是“槟城亚逸依淡律世界动物园”,启事内容为“第5周年纪念奖券办法”,重点是“以100元救济失业以2000元助赈中国水灾难民”。这则启事透露了世界动物园的创办年份为1927年,而在1932年尚在经营,与邝国祥的资料有别。

讲述槟城马来人历史

《槟榔屿的马来人》,顾名思义是讲述岛上马来民族的历史与事迹,除了从英文文献寻找资料,作者拜访当时的马来政治领袖与教育家阿比珍氏(Zainul Abidin S.M.),以取得其讲述槟城早期马来人历史的演讲稿,并翻译与记录。

阿比珍氏,或者再纳阿比丁,毕业于大英义学也是总学长,曾在母校执教20年,他是首位获得伦敦大学校外学位课程的马来人(1933年),1955年参与马来亚大选获胜。槟岛的再纳阿比丁路(Jalan Zainal Abidin)以他为名,只是路名有误。

《3个典雅的校名》里简述钟灵中学的校名由来,编辑选用了一张钟灵中学的校舍照片作为参考,不过图片说明有误,那是1950年钟灵中学大礼堂“怀泽堂”落成时的学校外观,而说明则是“约摄于1960年”,1954年的钟灵中学校舍中部增建大钟楼,学校外观至今依然如昔。

邝国祥从中国南来,通晓英文(文献阅读较广),作为第一代移民,他的视野广阔、兴趣广泛,书写题材并不局限于中华文化与华社历史,这是相当难得的。《圣尼古拉盲童院》、《聋童学校》、《本屿的防虐设备》、《柳丝松》等皆是明显例子。基于他的开放心态与文史胸怀,槟城子民才有机会知道那个年代多姿多彩的槟城历史与故事。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