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股市秃鹰帮小股东出头/黄云浩

以前在上市公司的年报里,除了主席致辞之外,小股东并没有多大的管道,来了解公司过去一年的发展与财政状况。

而且大多数中小型公司的主席致辞所表达的东西,一般都可有可无且模棱两可,根本不足以构建与投资者交流的桥梁。



托大马交易所之福,自2016年起,上市公司的年报必须要有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并披露过去5年的财务业绩指标等等。

身为投资者的我们,将这些报告联合财务报表,就可以更了解公司並对公司的前景掌有一定的把握。 

在这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一文中,投资者除了可以更加清楚了解公司是如何赚钱外,做为年报的准备人员,包括董事部,总执行长与财务总监,也可以借助这报告来呈现他们要表达的东西。

如果想对某些公司或某些行业做一个快速的探索,5年的财务业绩指标就是一个很好的跳板,它让你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了解公司的财务情况。加上管理层的讨论与分析,就可达到著名的20/80 定律,用20%的时间来达到80%的了解。

比如从事化学相关的行业的理建机构(LUXCHEM)、森化集团(SAMCHEM)以及耐力士(NYLEX),他们的实体资产如厂房、机器设备,一般只占营业额的10到20%。



但它们的营运资金,包括存货、债权人、债务人等都相对的比实体资产来的高。这样的生意模式代表了什么?轻资产重营运资金的生意模式?营运资金的有效配送,也直接决定了公司的自由现金流的创造。

在5年财务业绩指标中,有一项会计的财务指标,那就是每股资产。

在大马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很多是以低于每股资产的价位来交易。

为何股价低于每股资产?

大家可以发现,在大马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很多是以低于每股资产的价位来交易。这情况尤其多发生在产业股,和一些拥有庞大资产但不能生产足够盈利的公司。

为什么有这么多公司的股价,长期低于每股资产?是不是因为董事还是管理层,没有努力利用资产创造相对匹配的回酬?

当股价只有每股资产的一半或者只有三分一时,在普通散户的我们看来是非常值得的,因为竟然可以用三毛钱去买一间账面值得一块钱的公司。

但是,又有谁有可以担保股价不会长期在低于每股资产的价位来交易?

当每股资产逐年增加,而股价完全没有变动,这不就给大股东一个机会以非常低的价钱将公司给私有化了吗?这就是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的道理。

股东激进主义运动

记得多年前曾经读到一本关于秃鹰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的书,看他如何买进一定巴仙数的股权,然后挑战管理层,以股东利益之名,快速的将股价与每股资产拉近,西方人称之为股东激进主义运动 (Shareholders Activism)。

明明很多公司的每股资产都在交易股价的两倍以上,只要将公司分拆或卖掉没用的资产,股东不就可以快速拿回钱加快回酬了吗?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呢?

是不是因为大马是亚洲人的社会,一般民众比较含蓄,宁可采用迂回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选择沉默?

笔者常突发奇想,马来西亚几时会有像卡尔伊坎这样的一号人物,来帮小股东们伸张正义?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交易道路成长故事(中)/慧眼识股

做一件事是否能成功,并非取决于是否遇到挑战和困难,而在于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和毅力,去突破这些障碍!

在上一篇文章“我在交易道路上成长的故事 (上)”时提到,我想要开始回测我的交易方法,但是基于交易方法过于复杂,回测起来太难,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

第四章:突破瓶颈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重新联系回我一位在对冲基金工作的朋友。一次的晚饭,发现我们的交易理念非常相似。

那次起,我们时常会一起交流、一起研究交易策略。我的操作也因此无意中引进了“量化”的概念,它解决了我操作上很多的问题。

很多人对“量化”这一词感到很陌生,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量化就是把模糊的东西,清晰的划分,变得可计算。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说选股要选好公司,才有机会获利!

“好公司” 这个词太模糊了,如果我要量化它,我可能会说“选股要选公司在过去1年盈利有增长30%以上的公司。”,这样就清晰多了。(注意,这只是例子。)

一旦被量化了,我们就能做许多分析,分析胜率、分析盈亏比等。

量化的概念,让我的操作方法,从非常复杂、模糊,变得清晰、有条理了,并且学会了怎么去用最公正、最客观、不带偏差的方法进行回测,证实一个策略的有效性。那时候,正是我的操作突破了瓶颈的起点。

第五章:操作周期

在彼此遇到一位理念相投的人,仿佛找到了交易信仰的支撑。我和这位在对冲基金工作的朋友,两人对研究交易策略更加沉迷。

过程中,我还寻获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那就是一位交易者或投资者在股市能否赚钱,操作周期至关重要。每个人的性格、耐心、风险承受力都不同,但市场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适合做短期交易的人 (可能你对市场的信息变动非常敏感),但却尝试去做可能需要持股几年的价值投资,那么你会发现你很难赚到钱。

于是,我花时间去找出适合我自己的操作周期,持续尝试不同的方法,并观察自己的表现。花了蛮长的一段时间,也亏了一些钱,我只能把它当成是需要付出的研究成本。最重要的是,我找到了最适合我的操作周期!那就是——1个月至3个月!

当我平均持股时间在1个月至3个月时,表现最好。我甚至还发现,这也是市场上大部分人的最佳操作周期。少部分人适合少过1个月,极少部分人适合超过1年,但有趣的是,这些周期往往是大部分人喜欢试图去操作的。

第六章:策略的胜率

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周期之后,我开始把时间花在研究持股1个月至3个月的策略。研究了将近一年,我找到了一个胜率很高的方法,并且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回报。

它就是筛选业绩符合特定条件的公司(我几年前在Telegram频道分享业绩的公司也是使用这个方法),然后持有接近三个月之后离场。

但我也意识到,这个方法随着时间过去,市场信息传递速度加快,胜率将会逐渐降低。

这个方法在2018年之前非常好用(胜率80%以上),2018年到2019年的胜率稍微下降 (70%左右),2020年市场超级火热之后,胜率迅速下降 (40%左右)。

尽管这个方法帮我在那几年累积了不少资金,但研究交易策略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下,我们其它交易策略的研究都是还在进行着的。

其中有一个交易策略,从2015年就开始研究,在2020年逐步成型,做了严谨的回测,各方面都达到了要求,并且回报率惊人!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交易策略呢?下一篇会继续和大家分享。

(待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